APP下载

基于“外部对标
——内部聚合”框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评价探索性研究

2018-05-02梁绮琪

城市观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湾区第三产业粤港澳

◎ 喻 锋 甘 清 梁绮琪

一、引言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是海滨城市特有的一种城市空间,是城市群的重要形态,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环境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生态、人文、经济价值(刘艳霞,2014)。湾区的共同特性是开放性、创新性、区域协同和宜居宜业。同时,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辐射带动作用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也被视作登顶世界级湾区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作为湾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与城市发挥着纽带与辐射作用,湾区经济可以说是滨海经济、港口经济、都市经济与网络经济高度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经济形态,是海岸贸易、都市商圈与湾区地理形态聚合而成的一种特有经济格局(张锐,2017)。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经济网络的枢纽,只有城市实现协调发展,才会有区域的协调发展,甚至国家的协调发展。城市群作为一个区域间主义的重要载体,需要兼顾城市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内部协调发展,以及城市群整体的聚合机能。只有内部协调和整体聚合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才有利于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深圳市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湾区经济”,表示要以“湾区经济”新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17年7月1 日在香港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已经启动。该协议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开放中的引领作用”。

作为以珠三角为基础,由内地九个市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继“一带一路”“京津冀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之外的又一新的增长极,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支点。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不仅将范围从陆地扩展到了海洋,而且它承载了对外开放的功能。粤港澳大湾区是内地和香港的进一步融合,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和行政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区域内跨制度合作与融合。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分属不同关税区,拥有不同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这对“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跨域治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前提是消除影响要素便利流动的因素,打破人口流动及产业分工的制度性障碍和行政区域壁垒,这对制度建设和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二、研究设计与分析模型

(一)研究设计

目前世界上有三大成熟的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中国唯一可以对标世界主要城市群和大湾区的区域,具有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实力。本文将选取经济、土地、人口、交通、人力等要素,对数据进行多变量综合评价,以期实现简约主义的KPI系统观的综合,把粤港澳大湾区与三大湾区进行纵横比较,并对内部各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本文基于数据挖掘、价值投射及可比性进行指标遴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加权求和方法与纽约、旧金山、东京这三个世界级成熟湾区相对比。

评价目的主要在于改善湾区内部主体间的协调状态,实现湾区发展总体水平的提升。评价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综合评价方法对湾区合作交流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这包括两个方面,即湾区发展现状和湾区发展潜力,前者是包括对湾区经济现状、产业结构、引领作用的评价,后者包括对湾区内人的流动和物的流通情况进行评价。第二,基于耦合协调度对湾区内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状态进行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湾区内各主体单项水平值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系数,探讨湾区内各个城市在不同方面的协调状态。

(二)多变量综合评价模型

多属性效应理论是1976年由Keeney和Raiffa两人致力发展的决策方法,由效用理论发展而来,利用个人表达出主观偏好,即为衡量决策者内心满足程度的函数。而理性决策者其决策行为系以最大效用为依归,理论基础上有完整的数学证明,常见的整合方式是通过简单加权求和的最终效用值,建构效用函数,考虑属性之组合以进行方案评估。本文将借鉴多属性效用理论,运用多变量总和模型,以加权求和方式比较湾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作为一个物理学的概念,说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或是运动形式相互作用而变化的现象。而耦合度是指描述它们作用所产生的影响的程度。它导致了这个结构和系统的有序还是无序的趋势。耦合协调度模型基本公示表达如下,x、y分别为耦合的两个系统:

在式子中,T为后文所选指标的综合发展指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总体水平,它们的权重将运用变异系数法和归一化法求出。C为各指标间的协调指数;k为协调系数,本文取k=1/2,D(x1,y)为耦合协调度。

三、评价指标遴选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水平指数指标遴选

为评价大湾区以及世界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基础,本文将所采用的指标系统分为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潜力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关注目前大湾区经济发展基础,后者主要关注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性。

1.经济发展基础

(1)经济状况指标。社会经济的稳健增长是经济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大湾区经济增长不但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显著贡献。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在本评价体系中,选用GDP作为衡量大湾区经济总体状况的指标,能简洁有效的反映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现状。

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而得出的值。在GDP的基础上引入“人均”的概念,能够更真实地衡量大湾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

表1 耦合度区间

图1 水平指数指标遴选

GDP增速:在讨论经济发展基础时,GDP和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规模的指标,而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本评价中,笔者也引入了GDP增速作为考量经济总体状况指标之一。

(2)产业结构指标。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总量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中的比例结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它对吸收就业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因此,该指数越大,说明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反之,则表明存在扭曲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因此,本部分选取第三产业比重来衡量大湾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也称为服务业,是主要提供服务产品的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是指第三产业比重和GDP的比值。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和扩大其在整体经济中份额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合理化产业结构,具有优化国民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扩大劳动人口就业,缓解地区就业压力,提高社会稳定性;有利于提高人民人均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最终获得发展的福祉。

(3)引领作用指标。引领作用指标主要衡量的是该地区的经济带动性作用。大湾区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湾区经济形态将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增长极与技术变革领头羊。例如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通过其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在经济、人口、科技、产业等领域都体现出了无可比拟的聚集优势,这无疑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带动性作用,并对人力、物力、财力都会产生巨大吸引力。因此,为衡量大湾区的引领作用,选取GDP占全国比重和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数量两个指标。

GDP占全国比重:GDP占全国比重相较于单纯的地区GDP指标而言,侧重于和其他地区GDP的比较概念,更好的体现大湾区对于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更有效地解释该地经济增长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

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数量:2017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首次突破60万亿元,达到了64.00万亿元,相当于去年我国GDP总额的86%。由此可见,500强企业对地区经济甚至全国、全世界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也应成为本文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2.经济增长潜力

(1)人的要素流动。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经济要努力形成“引进一批人才、发展壮大一个产业、推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链接式效应,大量的人才在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等方面是关键因素,因此,人力可持续是衡量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100强大学数:为衡量人力可持续的状况,选用100强大学数作为指标。100强大学毕业生对于“人才”这个概念有最直接的鉴定,一般而言,100强大学输出的劳动人口文化素质高于平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越强,越能促进经济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模式的方向前进。

(2)物的要素流通。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带来交通量和物流量的巨大增长,因此交通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不但能侧面说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更能为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机场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机场尤其是主要枢纽机场,能够提供城市和区域进入航空运输系统的门户。机场所在的区域,已经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区位,而且影响力巨大,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中心。因此,选用机场数作为交通物流水平的一部分,能侧面衡量大湾区经济增长的潜力。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港口吞吐量(按标准集装箱TEU计,下同)是指一段时期内经水运输出、输入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它是反映港口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重要数量指标,港口吞吐量的流向构成、数量构成和物理分类构成是港口在国际、地区间水上交通链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最直接体现,也是衡量国家、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量化参考依据。

(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聚合指数指标遴选

评价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聚合发展基础,本文主要运用KPI思维,从经济状况、人力、资本、产业这四个要素方面进行评价。

1.经济状况

GDP增量:在讨论经济发展基础时,GDP是衡量经济发展规模的指标,而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评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础时,引入了GDP增量作为考量经济总体状况指标之一;考虑到城市群各主体城市的发展禀赋基础差异,选用GDP增量的绝对值作为经济状况的测量指标。

2.人力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城市的发展需要考量人口要素和土地要素的匹配。土地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所有的经济建设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进行活动,因此,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必然使得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

3.资本

资金总量:资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任何经济建设活动必然要以投资为起始点,而资金是原始投资和生产流程中的重要连接点,资金链断裂往往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后果。本文选取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机构存款余额作为指标,用以衡量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资源,能够有效的体现当地可利用的资金资源。

4.产业

第三产业占比: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第三产业和消费的关系最为直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可靠、最具可持续性的拉动力量。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消费拉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多年来均保持在70%左右。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领头羊,在评价中对其第三产业占比的衡量是必要的。

图2 聚合指数指标遴选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文章具体考察世界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经济潜力状况的相关指标,同时探究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数据主要从文献、新闻报道以及《广东省统计年鉴》中获取。

(二)世界三大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水平指数实证分析

四大湾区实证分析中所选取的指标,方向一致,可直接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选用线性比例法对数据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在指标体系中,粤港澳大湾区排名第一有4个指标:GDP增速、100强大学数、机场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粤港澳排名最后的有3个指标: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和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数量。粤港澳大湾区以6520万TEU排名第一,远超第二名东京大湾区766万TEU,该指标的数据为粤港澳大湾区总分排名第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纽约、旧金山、东京大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都在80%以上,纽约甚至接近90%,而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仅为62.2%,远远落后于另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排名第二,而人均GDP却排名最后,这主要是由于粤港澳地区人口数量过多。粤港澳虽然人均GDP排名最后,但GDP增速却远远高于其他三大湾区,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大、发展势头猛。

接下来,运用变异系数法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变异系数是当需要比较多组数据离散程度大小的时候,如果多组数据的测量尺度相差太大,或者数据量纲不同直接使用标准差来进行比较不合适,则应当消除测量尺度和量纲的影响,通过计算各组数据的变异系数,运用归一化法得到各组数据的权重。结果如表3所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比最大,占全部指标的24%,人口密度和GDP占全国比重分列后两位,第三产业比重占比最低,仅占2.39%,与其他指标权重有一定差距。

用各组权重表4中数值与标准化后数据相乘,进行加权求和后可得到基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潜力指标体系的四大湾区评分。从2016年的四大湾区综合得分情况看,粤港澳排名第一,东京排名第二,旧金山排名第三,纽约排名第四。粤港澳大湾区排名第一得益于在权重占比较大的指标中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湾区,比如港口货运集装箱吞吐量指标中,且该指标占评价体系比重大,因此在本文的指标体系下排名高于其他湾区。

表2 四大湾区基本数据

(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聚合指数实证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实证分析,将选择GDP增量、人口密度、资金总量和第三产业比重指标。所选指标方向一致,可直接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到,深圳和广州在GDP增量上排名前两位,说明其经济带动作用最强;深港澳三地人口密度领先于其他城市;在资金总量方面,香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深圳和广州紧随其后;第三产业占比方面,港澳领先于其他城市,广州和深圳名列三四位,佛山和肇庆占比较低,产业结构升级进度较慢,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表3 水平指数指标权重

表4 世界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评分和排名表

由于近两年澳门GDP出现负增长,因此澳门GDP增量呈现负值状态。为了确保数据统一可比,便于后面计算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协调度,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处理。

功效系数公式:

为了计算统一性,把c取为0.6,d取为0.4,把无量纲后数据集中在0-1的区间内,便于之后耦合协调度的计算。与上文同理,运用变异系数法,求得四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占比。GDP增量指标占比25.39%,人口密度占比23.36%,资金总量占比25.85%,第三产业占比25.38%。可以看出,四个指标占比差异不大,符合指标遴选的要求,占比最高的是资金总量,最低的是人口密度指标。

表5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聚合指数原始数据

将指标权重与经过功效系数法处理的标准化后数据与表8中数据相乘,再运用归一化法求得11个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所占比重。从表中可知,香港和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广州和澳门,其余城市相差不大,基本符合预期设想。

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求得粤港澳大湾区在2016年在GDP增量、人口、资金和产业结构指标体系下的耦合协调度。粤港澳大湾区有11个城市,可把其看作11个系统,把每个系统在四个指标下所得的功效系数相乘,作为公式中的一个F(x),把每个系统的F(x)带入耦合协调度公式运算,得到耦合度C为0.75,耦合协调度D为0.73,达到高度耦合,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相互间达到协调共生状态,在经济发展、人口和土地、资金和产业结构方面达到较为紧密的协调共生状况。

表6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占城市群整体份额比例

五、结语

本文构建了评价大湾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角度切入,利用2016年世界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数据,通过加权求和方式得到四大湾区排名:粤港澳大湾区排名第一,东京湾区排名第二,旧金山和纽约湾区分列后两位。各湾区排名情况与评价体系中所选择的指标息息相关,由于在本文所选指标多为数量型指标,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规模上表现出色,因此排名第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超越世界三大湾区,湾区经济之间的比较,不在于大,而在于强;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质量;不在于单体城市,而在于城市群和产业圈的集聚和扩散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经济开放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仍与世界三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结构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不到60%,目前仍处于工业经济阶段。而纽约、东京、旧金山三大湾区此项占比分别达到89%、83%和82%;在经济开放度方面,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在25岁至44岁的主要就业年龄组中,67%来自国外。一份美国独角兽公司的榜单中,半数以上企业由出生在美国境外的移民所创办,其中,总部在硅谷的有13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世界100强大学均位于香港。

此外,本文也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城市耦合协调度情况,研究发现:2016年粤港澳各城市发展处于高度耦合状态,协调发展状态良好。但也应该认识到,在本文中由于数据获取的限制,所选指标数量较少,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继续探索将截面数据扩展为具有连续性的面板数据,构建更完善的指标体系,以期更加真实地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内部要素的协调状况。

参考文献:

[1]刘艳霞.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与启示[J].城市观察,2014(03):155-163.

[2]张锐.世界湾区经济的建设经验与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7(05):31-34.

[3]覃成林,刘丽玲,覃文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7(05):113-118.

[4]申勇,马忠新.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01):83-91.

[5]蔡赤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J].广东社会科学,2017(04):5-14+254.

[6]马忠新.我国湾区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比较研究[D].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7]鲁志国,潘凤,闫振坤.全球湾区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1):112-116.

猜你喜欢

湾区第三产业粤港澳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