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型生态果园植物配置模式探究
2018-05-02方美
方 美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峨眉山 614000)
1 背景
园林型生态果园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型果园,其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入口、道路、田块、防护林、生态补偿区,前期主要是对其内涵、类型、规划设计等基础性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在功能区的植物配置模式上涉及较少,因此,本文以植物学配置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园林型生态果园的各个功能区植物配置模式进行了设计,以期对今后相似的果园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 植物配置模式
2.1 入口区配置模式
2.1.1 “景观+主题”模式。将景观效果较好的主要园林植物丛植或片植入口两侧,一方面表达果园主题,另一方面片植、丛植既可欣赏组合美,也可欣赏整体美,景观质量高。例如丛植月季,片植禾本花卉。
2.1.2 “仿自然”模式。种植藤本植物,掩盖人工痕迹,仿效自然,体现生态、环保、自然的理念。例如油麻藤、葡萄、藤本月季、金银花、紫藤等。
2.2 路旁植物配置模式
路旁人工植被可以一定程度地补偿越来越少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植被,它对维持当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路旁植被呈小块生境散布在景观中,还可作为廊道连接大的自然斑块。参照道路研究进展[1]和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植物配置方法研究[2]总结出“乔——灌——草”、“棚架”2种模式,主要选择能够较好地展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乔木干形通直,树冠较大,具有遮荫效果;观叶灌木耐修剪。
可选择的植物品种有:①乔木:法国梧桐、银杏、红栌、灯台树、红枫;②灌木:紫叶小檗、小叶黄杨、金丝垂柳、龙爪槐;③藤本:瓜类、葡萄、金银花、紫藤、油麻藤。
典型植物配置方法:“法国梧桐+龙爪槐+小叶黄杨+紫叶小檗”,法国梧桐列植于主路最外侧,行距4~5m,羊爪槐次之,行距2~3m,小叶黄杨修剪成圆形,行距1m,每隔3株与紫叶小檗间种,乔:灌:草面积之比一般为1∶2∶3。
辅路选择灌木作为生物绿篱与自然草被搭配可丰富景观类型,保护果园生产。
可供选择的树种有:①花篱:连翘、珍珠梅、水蜡、栀子花;②果篱:果玫瑰、欧李、芭蕾苹果;③彩叶篱:紫叶小檗、紫叶李;④刺篱:黄刺玫、玫瑰、月季、刺柏、构骨、剑麻、火棘、枸橘。
2.3 田面配置模式
田面是果品生产的主要区域,合理利用林下空间,不仅能增加额外收益,还能够促进果树生长,这就需要按照相生植保学原理(由直接面对害虫转向间接利用相依赖生存的植物,充分利用原始生态平衡状态下植物间的依存关系,通过相生植物调节这种依存关系中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实现对目标植物的保护)进行林下间作,在生产上考虑环境后果,在经济上考虑长远利益。常见趋避植物种类(见表1,表2)
表1 果树与其相克植物
表2 趋避植物及趋避害虫种类
根据上述原则,参照生态立体农业新模式——果园种草[3]立体农业——粮、油、果、菜种植配套技术等国内实践成果[4],总结概况出以下4种田面配置模式:
2.3.1 “果——草”模式。“果——草”模式是指在果树底下空间种植禾本科或者豆科植物,定期刈割鲜草,或为畜禽饲料,或用其茎秆覆盖果盘自然分解作为绿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从而提升果树产量。从近年来,国内外推广“果——草”模式的经验来看,不仅可以保护果园生态环境,改善果园生产状况,还能带来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供选择的植物类型:野牛草、黑麦草、山绿豆、杂交狼尾草、高丹草、柔毛野豌豆。
2.3.2 “果——菜”、“果——果”、“果——花”、“果——粮”模式。这4种模式是指在果树间隙列植耐荫性蔬菜、藤本(草本)水果、花卉、粮食作物,可以供观赏、采摘、餐饮、市场营销,提高果园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并可增加地表覆盖度,减少水分蒸发,提升景观质量。但是,长期的经验表明:油菜经济效益低,小麦根系发达,对果树影响较大,薯类生长期长也不利于间作,最适合的便是早西瓜(郑杂5号)与晚白菜轮作,不与果树争肥水,产量大,效益好,另外,草莓、菊花、香菜、大葱等植物也适合在果树底下种植。
2.4 田埂配置模式
田埂是田块的分界,田埂种植植物可以兼顾景观、生态防护、经济等功能,参照北京市观光果园规划设计研究[5]根据田埂高度总结出“低田埂”、“中田埂”、“高田埂”3种模式。
2.4.1 可供选择植物种类:①水土保持灌木:胡枝子、虎榛子、荆条、孩儿拳头、花椒、酸枣、狼牙刺、柠条。②观花草本:萱草、荩草、福禄考、假龙头、蛇鞭菊、紫菀、射干。③经济藤本:金银花、猕猴桃、藤三七。④趋避植物:芝麻(除草),荨麻、紫苏、草本接骨木(驱虫)。⑤经济灌木:银柴胡、黄豆。
2.4.2 典型植物配置:(1)银柴胡——福禄考(银柴胡高30~40cm,花期7~9月,银色;福禄考高20~30cm,花期6~9月,多种色彩,大红、粉红、白色、紫色)。种植方式:田坎低于0.5m时,选择植株较矮小植物,平行密植,柴胡宽0.3m,福禄考2~3行,株距10cm。(2)荆条——射干(荆条花期4~6月,紫色;射干花期7~9月,菊红)。种植方式:田坎在0.5~1m,栽培植株较高灌木及草本,丛植间种,荆条、射干长3m,宽0.5m,区分色块。(3)金银花(花期4~6月,白色,药用植物)。种植方式:田坎高于1m,田埂底部列植,行距0.2m。
2.5 防护林配置模式
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增加生境异质性等重要功能,参考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营建的研究[6]一级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7]等国内研究成果,总结出“阔叶+针叶”、“乔木+灌木”2种模式,主要选择树源丰富,生态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速生丰产、干形通直,抗性强;经济价值高,产量大的矮化木本粮、油、果树作为伴生树种;避免使用和果树有共同病虫害的中间寄生树种。基于上述原则,可供选择的树种有:①阔叶乔木:泡桐、北京杨、白榆、楸树、白蜡、紫穗槐、箭杆杨、合作杨、池杉、刺槐、怪柳、小叶杨、加拿大杨。②针叶乔木:雪松、圆柏、马尾松。
此外,在防护林具体设置中,主林带和副林带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防护林体系一般包括主林带和副林带,一般大规模果园规划需有主林带和副林带的设置,小型果园只设环园林带。山地果园地形复杂,需因地制宜进行设计,迎风坡密植,背风坡稀植。林带间距与宽度、带高与当地风速相关,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阔叶+针叶”种植方式:一般种植3~5行,行距2~4m(因树种而定),因此,防护林宽度在10m左右,上风口可适当加宽,以增强防风效果。
“乔木+灌木”种植方式:乔木种植3~5行,灌木林下间种,行距因树种而定。
2.6 生态补偿区植物配置
参照农田及生态补偿区甲虫群落结构的差异和土地整理过程中农田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总结以下3种配置模式:“野花带”模式、“灌木带”模式、“果树带”模式:在农田之间或农田内人工播种混合植物种类的地带,或野花、灌木、果树等,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增加景观类型,同时连接果园自然景观和半自然景观,为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野生花卉、灌木也展现了特色的乡土文化。
[1]李月辉,胡远满等.道路生态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
[2]徐峰,潘江琼.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植物配置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3]邵汉池.生态立体农业新模式——果园种草[J].上海农业科技,2003(2)
[4]李红河.立体农业—粮,油,果,菜间作配套技术[J].蔬菜,1998(2)
[5]付丽.北京市观光果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6]李晓丹,吴祥云.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营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4)
[7]聂炳成,张小珉.平原农田林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林业科技,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