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绿色崛起问题探究
2018-05-01倪秀芳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千阳县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必然性和困难问题,探究了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基本途径:坚持正确发展理念;突出规划,注重“绿色布局”;突出特色,实现“绿色转型”。
【关键词】 区域发展;绿色崛起;问题探究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原丘陵沟壑区,属陕西省西部经济欠发达山区县,实现追赶超越任务十分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条件决定了千阳的发展必须突出区域特色,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依靠绿色崛起,充分挖掘“七山二塬一分川”的丰富生态资源,促進绿色发展,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发展质量和发展目标“弯道超越”。
一、绿色崛起是千阳追赶超越的必然选择
1、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远古的年代,周朝赢姓部落首领非子和他的子民便活跃于千河流域,更由于千水河畔鲜美丰盛的水草为周王室将战马养得膘肥体壮而在这里获得封地,慢慢强大崛起,最终一统华夏。让千阳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百姓怡然自得、安居乐业则成为一代代千阳人的美好愿望。因此,当代千阳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千阳,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省市对区域定位的要求
千阳境内的冯家山水库是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永寿、乾县七县的旱原灌溉水利工程,冯家山水库更是宝鸡市备用水源地,2016年千阳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被陕西省功能区规划和宝鸡“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这一客观现实状况,决定了千阳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必须把绿色、环保、生态放在首要位置,切实保障水源安全和生态良好,为宝鸡建设关天经济副中心、最具幸福感城市提供良好的水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
3、千阳追赶超越的内在要求
千阳县是我省西部经济欠发达山区县,实现追赶超越形势十分严峻,但以苹果产业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开始向有机高端目标起步迈进,工业升级改造也已取得一定进展,绿色崛起理念十分准确地体现了千阳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符合经济结构调整、超越发展的目标;千阳的地形地貌为“七山二塬一分川”,生态环境良好,绿色发展潜力巨大,气候特点是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尤其是夏季气候凉爽,自然景色秀丽,环境优美,为西安等大城市的避暑胜地,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千阳的发展只能利用生态优势,通过绿色发展,谋求突破,只有依靠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
二、绿色崛起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
千阳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近83%,由于被确定为限制开发区,使工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门槛进一步提高,2015年底人均GDP只相当于全省“十一五”末的水平,占全市比重仅为2.1%,地区GDP和人均GDP排名始终在全市靠后的第10和11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门类结构上都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农业县的基本特征依然存在,产业聚集度不高,吸引力不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然偏小,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还没有显现。
2、社会文化建设滞后
千阳县是国家六盘山扶贫开发片区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宝鸡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5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达22%。与周边县区相比,资源、资金、项目、人才等生产要素短缺,基础设施短板较多,城镇化水平较低、进程较慢。县城部分区段、镇村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布局,城市载体服务功能还需提升;重点镇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集聚和承载能力不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新任务。
4、思想观念不解放
千阳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但干部群众思想保守封闭,或是“等靠”思想严重,或是存在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心态,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赶超意识不强;一些干部的知识水平、能力本领、担当精神难以承担发展重任,工作上魄力不足,抓项目资金争取、抓招商引资的办法不灵活,创新意识不强,主动作为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县上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三、绿色崛起的现实路径
1、绿色崛起,理念先行
(1)生态保护为前提。千阳的南北深山区是国家自然林保护区,冯家山水库是宝鸡甚至渭水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要坚持“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
(2)经济崛起为核心。立足千阳县情,把发展和增长作为第一要务,奋力追赶超越,坚持生态优先,挖掘资源优势,做强绿色、生态、循环产业,积极抢占绿色发展制高点,以绿色产业为支撑,加快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循环经济之路,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3)社会文化建设为基础。走内涵发展之路,挖掘境内历史文化底蕴,提升人民自豪感和幸福指数,坚持以宜居带动宜业,以宜业提升宜居,坚持城乡同建目标,以城市为龙头、镇村为节点,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魅力独具的生态、文化、平安和绿色现代城乡体系,为群众和投资客商提供舒适、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
(4)政治建设为保障。千阳要实现绿色崛起目标,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根本在干部。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用严的标准要求干部,用严的措施管理干部,用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各级干部立足岗位、干事创业。
2、突出规划,“绿色布局”
区划好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对全县重大建设项目、产业分布和产业比例关系等做出系统布局,规划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和方向。
(1)功能分区布局。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原则,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将境内千河下游规划为千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将南北深山区规划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将千河谷地规划为工贸产业带,将南北塬区规划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形成农业特色化布局、工业集聚化布局、服务业差异化布局的功能分区布局。
(2)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实现资源与项目的最佳配置,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的绿色产业,做精做优矮砧苹果、奶畜干果等特色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集群、园区化、绿色环保新型工业;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3)组团布局。强化镇村间的优势产业和信息交流,使镇村间在产业发展中互通有无、相互补台、相互激励,让一些在地理上毗邻,产业上相近的镇村“抱团”发展,从而实现“共赢”,譬如草碧镇和水沟镇组团发展环保工贸型城镇;张家塬镇和高崖镇组团发展生态农业镇,南寨镇和崔家头镇组团发展农贸型城镇。
3、突出特色,“绿色转型”
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改进经济发展方式。在不断增进全县人民“绿色福祉”的同时实现绿色崛起。
(1)现代农业。积極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创优创强。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创新经营模式。以海升集团万亩国际苹果基地建设为引领,辐射带动全市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产业带发展;以天山香、有机王蔬菜基地为引领,加速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以建设万亩休闲农业示范园为引领,加力推进千湖两岸万亩鲜果采摘园,不断丰富农业内涵,着力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将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拓展。支持企业、商户和个人依托网络创业,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进、发展电商企业、淘宝店,培训电商人才,为千阳农特产品销售插上腾飞的翅膀。
(2)环保工业。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实现绿色制造突破,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目标,加快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升级。强化绿色环保理念,培育绿色工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坚定不移地抓绿色招商、上环保项目,以风能、光伏发电为核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发展新材料产业,实施农光互补、光伏扶贫、屋顶光伏等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千山片区风电示范产业园,创新园区管理理念,完善制度、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升园区竞争力,增强企业集聚效应;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全面盘活各类资源,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集约高效的产业格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3)文化旅游。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以县城为综合服务核心区,以千湖湿地公园和南寨镇为两翼,通过苹果大道联通融合,发展特色农家乐、休闲农庄、苹果公园观花海、采摘体验等“农旅”项目,把全县建成集感受自然风光、休闲农业和西府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大景区。组织专家学者深挖千阳的秦汉文化、儒家文化、尊师文化、湿地文化内涵,尤其是“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燕伋文化”,致力于深挖县域文化内涵,把千阳打造成陕西尊师重教的高地和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推动刺绣、皮影、剪纸、布艺等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品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大幅提升。
(4)秀美城乡。坚持城乡同建目标,深入推进“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建设,以县城为龙头、镇村为节点,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城乡体系,为群众和投资客商提供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按照“生态宜居、完善功能、精细管理、提升品位”的思路建设县城,加快棚户区和旧城改造,建设千阳古街,形成具有历史记忆的特色老街区。加快南寨、张家塬、草碧等镇区开发建设,着力打造“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让千阳大地处处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3]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者简介】
倪秀芳(1972-)女,中共千阳县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