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外国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研究
2018-05-01陈婷婷
【摘 要】 世界主义跨文化理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对西安高校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调研表明,当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不同的程度差异,参与了解中国文化的活动形式也各有不同。为增强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要进一步增强留学生的汉语能力;要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要探索不同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 跨文化视角;世界主义;留学生;中国文化
世界主义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生活在“地球村”里的共同体,原先横亘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差异在交流与沟通中不再成为障碍,人类文化的共性将日益凸显,对人们的影响超过其所属文化的个性,因此每个人都将接受跨文化环境的影响。基于世界主义跨文化这一视角,外国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加强中外沟通,促进未来青年一代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和纽带,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某高校外国留学生为调研对象,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促进外国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提供新的思考与适当的建议。
一、调研设计
1、问题提出
随着在华生活学习实践的深入,特别是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跨文化认同、接受能力的现状如何?
留学生本人如何看待世界主义提出的“加强跨文化联系,推进世界一体化”这一理论?
2、测试过程
本文选取西安地区某高校的150名留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20份,有效回收率为80%,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调研问卷的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情况”,二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三是“跨文化活动参与程度及教学建议”。根据调查问卷的汇总,得到如下的结果。
第一部分“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情况”,从“完全适应”到“完全不适应”,列出5个等级,分别赋予5-1分,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情况有一定的差异,亚洲国家留学生普遍好于欧美国家,非洲国家留学生适应程度是相对最差的,以“完全适应”为例,亚洲国家留学生有15人选择这个选项,占比37.5%,而非洲留学生只有2人选择这个选项,占比8%。造成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亚洲留学生,特别是日韩留学生由于其生活背景就是中华文化圈之内,在日常生活甚至语言文字方面与中国文化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接受能力较强。但非洲文化和中华文化分属不同文化圈,留学生适应起来相对较难,所以选择“偶尔不适应”选项的人数最多。欧美留学生处于二者中间。
调研还对留学生参与中国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得到下表所示的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外国留学生参加中国文化活动的形式以日常阅读中文报刊为最大比例,有48人,占40%;其次是到中国各地旅游,在旅行中游览中国大好河山,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中国文化有更丰满和立体的认识;再有如参加校内汉语社团、参加中国文化研究小组等,比例均为10%。整体上,留学生参与中国文化活动的形式还是丰富多样的,有利于其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但另一方面,这些形式能够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二、调研结论
通过此次调研及对部分留学生的个别访谈,笔者总结了当前留学生认同中国文化方面的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现象和特点。
一是留学生普遍愿意与中国同学交流和交往,愿意了解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生活,特别是身居中国文化中心之一的西安,无论是人文古迹还是现代化建设都能够为广大留学生提供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和素材,都有利于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二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不同,一般而言亚洲国家,特别是日韩国家留学生接受程度最高,其次是欧美国家,最后是非洲国家。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亚洲国家历史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一些诸如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传统有共通之处,所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高。欧美国家由于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以及基础教育水平高,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非洲国家由于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且中非民间文化交流有待进一步扩大,所以非洲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相对最低。
三是留学生接触和认同中国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课内教学只是诸多方式中的一种,课外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到中国各地旅行观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形式。教学和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特别是要进一步丰富留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的形式,增加与中国同龄学生的沟通交流。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依然不能弱化,要探索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措施建议
世界主义跨文化视角下,留学生是沟通不同文化的纽带,是文化领域交流的“使者”,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传播我国文化,增进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认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进一步增强留学生的汉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汉语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的汉语能力,连基本的口语表达和简单阅读都有障碍,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就无从谈起。增进汉语能力,一是要依靠课堂汉语教学,学校可以为留学生汉语教学聘请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系统地开展汉语言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汉语能力;二是要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沟通,特别是日常生活学习,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让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相互沟通,既提高留学生汉语能力,又给我国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提供方便和机遇。
其次,要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特别是非洲国家留学生,由于其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差距大,因此汉语入门会有些难。教学管理人员要有针对不同基础的留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其汉语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服务。
再次,要探索不同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增加课外教学环节和内容,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主动融入中国生活,特别是增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中国文化常识除了进行理论介绍外,还要积极组织相关文化交流活动,在实践中理解。例如春节可以组织在校留学生参与迎新年活动,包括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和正月十五赏花灯;清明参加烈士陵园祭扫活动;中秋参加赏月活动。学校还可以考虑在群体活动中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飞跃,激发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热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成为地球村,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也随着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工具成为日常。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我国留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但由于外国留学生文化背景以及在我国留学时间有限,在短期内对我国文化的认同与接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同处“地球村”这一世界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研究外国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探索如何针对性地提高其认同和接受能力,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 长沙:湖南省教育出版社,2017.
[2] 科尔曼着.邓方译. 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 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7.1.19-26 .
[4] 狄斯馬.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性[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作者简介】
陈婷婷(1980.7-)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西安思源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教育教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