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物理探究活动中培养学习力

2018-04-29徐文英浦除非

摘 要:学习力一般指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和分享知识的能力。物理探究活动中,学习力的策略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实践体验,提升理解能力;激发讨论反思,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习力 物理探究 问题情境 实践体验 讨论反思

国外的研究中一般把学习力定义为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它是人们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和分享知识的能力。研究认为,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他的知识总量,还包含他的知识质量,即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并包含他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初中物理教学带有启蒙性质,因此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为其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教师应注意适当增加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走进科学的时空,在探究活动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下面结合实际案例,谈一谈相关的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根据现代教育认知理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即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否则,就容易出现不动手、假参与等现象,影响探究活动的成效。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应多元化,可以是语言技法,可以是实物、实景激发。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一种有争议的技术发明、一则有意义的新闻、一条有歧义的谜语、一道没有答案的数学题目、一篇文学故事的可能结局等,都可以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依据。

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1.如果两个人不面对面,可以互相看到对方吗?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呢?

2.我们很小就听说过“猴子捞月”的故事,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呢?是否真有月亮在水里呢?如果没有,为什么我们又能在水里看到月亮呢?

3.古书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意思是说,拿一面大镜子放于高处,反射面斜向下,在镜子下面放一盆水,然后转动镜子,看着水面,就可以知道周围的邻居在干什么了。这有偷窥的嫌疑哦,但是为什么这样做是可行的呢?

4.普通玻璃,在一面涂上锡汞剂、银汞剂,便成为镜子。远古时候,是以一盘静水做镜子的——金文中的“监”字左从目,右从人,下从皿,表示用盘盛水,临水照影。汉朝以前,镜子叫“鉴”,是用铜或铜和锡、铜和银的合金铸造打磨而成的。可见,镜子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用它端详面容,整饰衣冠,擦垢去污,自古已然。不过直到近代,人们才真正了解镜子使用的原理。你想知道“监”“鉴”为什么能照出人的像吗?

问题情境1基于生活实际创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对事实产生困惑,由困惑激发探究的动力。问题情境2基于文学故事创设,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一笑置之的故事,进而产生寻求答案的热情。问题情境3基于历史典故创设,使学生对古文中记录的事件产生好奇心,引发动手实践的兴趣。问题情境4追溯镜子的历史渊源,让学生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产生想“知其所以然”的积极心态。

二、引导实践体验,提升理解能力

学习力的提升,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理解所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地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开展多元化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湖边看湖水中的倒影。学生发现,在平静的湖水边,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影,即光线平行射入湖面,也会平行射出湖面,形成镜面反射。接着,教师让一位学生将一个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阵微波。湖面的平静被破坏了,倒影也随之紊乱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其他方向看到的紊乱的倒影,并加以解释说明:这是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平静的湖面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湖面,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生动而直观的现场实验不仅使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讨论反思,培养思维能力

陶行知主张:“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之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单纯的个体,而应该是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信息传递、交流和激励的群体。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与当前的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使学生展现思维过程,思辨不同的观点、方法,从而更好地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

例如,教学“小灯泡的电阻”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小灯泡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一个学生说:“根据R=UI,电阻与电流、电压有关。”立即有学生反驳:“电阻只与温度、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跟电压、电流无关。”还有学生说:“灯泡不同于其他电阻,电流或电压越大都会使灯泡温度越高,这样就会影响其阻值了。”学生分成三派,激烈讨论,不仅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也为下面探究活动的进行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