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概念图的制作与应用

2018-04-29罗华明

摘 要:概念图是表征概念之间关联性的一种图式,地理教学中制作和应用概念图符合新课改精神,也与学科特质相呼应。概念图的制作与应用既要服务于地理教学,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并最终达到改进学法、教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地理教学 概念图 知识建构 思维能力

什么是地理概念图?简单讲,就是将不同的概念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用线连接起来,从而表述一种或者几种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特殊图式。它是某个地理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

概念图应用于地理课堂并不鲜见,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深入课堂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喜欢使用概念图,有的甚至逢课必用。这就未免有点生拉硬套了。概念图的使用应该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果仅仅是为了丰富课堂容量,抑或是为了展示所谓的创新教法,而滥用概念图,就不仅与新课改精神相悖,更与新时期地理教学的要求大相径庭。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于教学无益,于学生无利。

地理课堂上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所谓的“概念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图,而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点间的串联图,或者是某种事物的过程图、示意图,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把它们统统作为概念图来使用,其结果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上述两种现象,虽然偶发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部分教师在概念图的理解和使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鉴于此,唯有加强理论学习和个人自觉,在地理教学中真正掌握概念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技巧,才能将概念图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一、地理概念图的制作

制作概念图,首先要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层级的概念罗列在方框或圆圈中,再用各种线将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关该主题的概念图。概念图一般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概念图具备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加强对相关主题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例,在制作该主题的概念图时,往往将概括性最强的概念位于图的顶层,从属的概念位于下一层,以此类推,再通过连线展示不同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从而形成把相关的基本概念都有序地表达出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见图1)。

概念图的制作当然不是千篇一律的,其形式和组成因教学需要、教学内容而变化。以“交通区位”分析为例,可以将“区位因素”作为核心概念,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的意义、交通运输布局则作为第二层级的概念,并通过连线表明彼此间的关系,再以一定量的文字作为补充说明,也很好地显示了该主题的知识结构(见图2),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拓展性。

概念图的制作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的,根据概念间的关联性,图形可以是由上至下,可以自左向右(或者右向左),也可以是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状),抑或是四周向中心(向心状),形式不一。但是概念图的核心要义不能丢,即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完善和整合,促进学

生思维能力尤其是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地理概念图的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层次感、立体感,使教学过程更为紧凑、教学思路更为明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灵动,思维更具综合性、生成性。

(一)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图的最大作用在于表征知识、实现知识的再现与构建。合理应用概念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完善,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水循环”的学习为例,该知识点涉及的概念较多,学生稍不留意,就可能造成认知上的混乱与误解。教师不妨先列出主题概念,即: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线将相关概念连接成概念图,以完整表达三种水循环的异同。当然,学生给出的概念图肯定千差万别,实质上反映出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偏差。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展示概念图(见图3),在比较、分析、综合、总结三种水循环的范围、环节、发生区域、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之上,最终形成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网络。

(二)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学科特质及课程设置的影响,高中生尤其是高一的学生,在初学地理时,常常感到难度较大。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因其中的一些概念较为抽象,或是由于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容易带来理解上的误区和困难,进而影响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概念图的整体性特点正好弥补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有目的地连接起来,让学生更加明晰、直观地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地理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有趣,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往往感觉晦涩难懂,很难理清相关问题的脉络。有些教师讲解时,尽管也是条分缕析,强调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句话,以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但是收效甚微,有些学生还是不明就里。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不妨展示概念图(见图4)。该图结构简约,思路流畅,可谓“一图胜千言”。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核心概念,诸如: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都在图中一一呈现,彼此之间的关系简洁明了。有关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流动顺序、波长变化规律以及温室效应等原理的阐释,都可以组织学生对该图自行讨论和分析。这不仅利于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自己当前的认知状态,更有助于学生对自身认知结构中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和补救,直至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检测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由于自身学科特点的影响,课堂容量一般较大,知识点较琐碎,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明确课堂重点、减轻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引导学生理解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改善学习方法,以期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目的。

以“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学为例,该知识点涉及的概念较多,彼此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可以将概念图(见图5)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充分自习的基础上,填出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A为变质岩,B为沉积岩,C为侵入岩)。学生通过自习、检测、巩固等一系列环节,既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又可以通过自我矫正完成知识建构,进而生成新的理解。

总之,概念图能够集认知方法和认知工具于一体,较好地明确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应用概念图,与学科特质相得益彰,效果显著,这方面值得我们继续商讨和探究。

*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以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为指向的高中地理概念图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017JK12-L19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