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课程的“种子效应”

2018-04-29王夫成

【主持人语】

本专题有一个共同主题:指向关键能力的大教学观。基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立足大教学观,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出发对某一关键能力的形成作了探索性的论述,理论分析与实践构想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主题、大任务、大情境下的教学。校本课程提供学生参与开发的机会,营造语文学习的多样情境,培育实际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课基于关键文本进行延伸学习,立足构建大任务框架,提升学生审美评价与文化理解能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训练思维模式的转换与批判性思维;文言文教学着眼构建语言图式与思维模式,促进文言文的深度阅读,培育独立阅读能力。

——蔡建明

摘 要:高品质的校本课程应追求“种子效应”,即课程应致力于对学生生命成长产生终身影响。实践表明,设置不同的情境实施校本课程,才能真正产生“种子效应”。这就需要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课堂上教师要在“点燃”与“拓展”上下足功夫,同时将课程实施和生活打通。

关键词:种子效应 课程设计 资源开发 激发兴趣 打通生活

南京十三中2012届毕业生李迅琦在写给母校第十二届戏剧节的贺信中写道:

时间追我,我追梦……一切源于“那场春风那场雨”,是那场戏开启了我的光阴故事。“你来做导演!”指导老师明亮的眼里闪烁的是让我紧张又兴奋的信任和鼓励。“我可以当导演了!”年少的我为这名号发狂,仿佛那之前的人生都不是自己的。不同于其他班级对经典剧本的钟情,我们的选择是对电影《春风化雨》的演绎。“Seize the day!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剧中的船长走出荧幕跃上舞台,同学们第一次投入地扮演别人。我沉醉了,好像魔杖在我手上,期望这出戏永不散场……特等奖的荣誉让全班山呼海啸。戏和梦在那个夏天被爱和努力旋拧、缝合、编织,长成守护我的披风和魔毯,让我不怕付出……深深服膺于狄金森的“有必要为做梦而入睡”,母校的戏剧课程让我乘着梦想的翅膀飞翔。

李迅琦写的是她参与母校戏剧课程的会演阶段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次只有短短两个星期的导演身份,使其生命有了方向——两年后的夏天,她梦想成真,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

开设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和智力特长,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成长。这是校本课程的价值,对此大家认识清楚而一致。但是何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即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标准,却众说纷纭。个人认为,评判一门校本课程是否有价值,应看它是否追求和产生了“种子效应”。李迅琦选修的“戏剧欣赏与表演”课程是南京十三中的校本课程。这门课程既是语文课堂的开拓和深化,又是戏剧文化的发展和积淀;是“人”的精神的激发,更是“美”的种子的撒播。德国美学家和戏剧家席勒在他的《播种者》一诗中写道:“你只想着在时间犁沟里播下智慧的种子——事业,让它悄悄地永久开花。”学生选修“楹联的欣赏与创作”,欣赏与创作对联成为自己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选修“少年文学工作坊”,写作成为自己审视人生表达理想的方式;选修“影视欣赏与评论”,一辈子与影视结缘,通过影视剧的欣赏与评论,激浊扬清,臧否美丑,提升审美趣味,建设公序良俗;“诗歌朗诵与吟唱”在心田埋一颗诗意栖居的种子,不奴役于现实生活,保持心灵的飞翔状态……这些都应视为课程产生的“种子效应”。那么,“种子效应”在课程中如何刺激和产生?

参与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心田播撒种子的宝贵契机。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不单是课程的接受者,也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戏剧欣赏与表演”校本课程早在2004年便已开发出来(当时南京十三中是南京市率先进入新课改的五所学校之一),但那时的课程设计单薄、简陋,仅有台词背记和上台表演两个环节,评价手段也较单一,严格说来可能还称不上课程。十多年下来,南京十三中的戏剧课程经过师生共同探索和总结,目前已成长为一门以戏剧教育为目标、以戏剧节演出为终端显示的高品质的语文校本课程,已成为由课程宣传发动、戏剧知识讲授、班级剧本遴选、剧本研读、成立剧务组、角色分工、海报宣传、排演指导、剧本会演、剧评写作荟萃等环节组成的课程系统。构成课程系统的系列环节,由于是合乎口味的“自助餐”,学生十分受用。比如班级剧本的遴选和确定,不是由语文教师一锤定音,而是让各学习小组推荐自己看好的剧本,并进行竞选演说,胜出者才被确立为本班演出的剧目。再如各班宣传海报评选,对有创意的手绘海报给予加分;戏剧会演评比时,对原创剧本也实行加分制剧本会演,除教师评价外,还有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专家和艺术家的现场点评……这些都是学生出的“金点子”。在“没事找事”“自讨苦吃”中,学生为自己创设了更多的释放才情的情境和平等竞争的机会,课程在学生心中渐渐扎下根来。

再如《红楼梦》选读课程。当初从教学内容到实施思路、教学方法,完全遵从教材和教参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教材虽然合讲座、导读、鉴赏、研究为一体,但多为现成的结论,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文选部分的“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怡红欢聚”“宝玉出家”过多聚焦主要人物,情节又多为选修学生熟悉的章节,缺乏必要的陌生感而难以唤醒阅读兴趣。此外,“自读评点—小组探讨—班级交流”的学习方式也很单调。征求选修学生的意见后,师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改造。改造后的课程由“湘云醉卧”“宝玉挨打”“黛玉葬花”“抄检大观园”“呆霸王”“金鸳鸯”“凤辣子”“晴雯撕扇”八个研究性学习项目构成。课程的课型设计为“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教师指导”。课程实施前,教师将研究专题发给学生。学生凭兴趣结成专题学习探究小组,课后通过阅读原著、查阅资料等途径开展研究。课堂上一位学生代表本探究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台下其他学习小组的同学可随时质疑或补充。从专题构成看,涉及的人物有主有仆主次互见,情节有面有点虚实相生;从探究侧重点来看,有的侧重经典的思想和文化意蕴,有的侧重其艺术造诣;从课堂呈现形式看,有口语表达、文字阅读、视频音频播放。这就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要,给了多角度研读探究、多样化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像“《红楼梦》选读”“论孟选读”这类经典阅读类校本课程,一方面前人留下的可资借鉴的材料浩如烟海,另一方面又亟待开发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学资源。“可爱的陶渊明”课程资源(内容详见表1)的开发表明,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是理想的濡染激趣的平台。

朱光潜先生认为陶渊明“(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见朱光潜《诗论·陶渊明》)。浏览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以及研究资料,师生概要了解陶渊明“寻常人的生活”和“半神人的心思”后,提炼出“可爱”二字概括这位大诗人的人格特征,梳理拟写出陶渊明的八大“可爱”处,也是他“寓高妙于寻常”处。课程组织以此为经线,而以陶渊明《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二十余首(篇)诗文为纬线,经纬交织,构成了课程学习网络。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成兴趣小组,凭自己的眼光和标准选编课堂学习的诗文篇目以及课外助读材料。选编教材不仅悄然消弭了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畏惧心理,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博观约取的兴趣,从而使课程实施和课程价值落实得到有力的保障。再如,我曾开设“楹联欣赏与创作”课程,“楹联欣赏”阶段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南京本地楹联。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专门搜集咏叹南京历史风物、人文风流、改革风采的对联来揣摩欣赏,因涉及乡土文化掌故和社会生活变化,学生倍感亲切,对楹联的文化魅力、结构特点和分类知识有了切实的认识,并在搜集精选过程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濡染,同时滋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我校的校本课程一个学期安排八次,每次两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点燃”与“拓展”上下足功夫。一位选修《红楼梦》的学生说王熙凤这个“凤辣子”是“多味辣”:是香辣,在老太太等人面前八面玲珑,会做人,表现出贤良的假象;是酸辣,贾琏移情于尤二姐、秋桐时,她醋意难忍;是毒辣,惯用“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计,上至贾母,下至丫鬟,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她手中的一枚棋子。我鼓励这位学生课后及时丰富材料并深化观点,最终她写成一篇观点独特、材料丰赡的探究小论文。一位学生发言说晴雯和黛玉有许多“相似之处”,而这与清代红学家涂瀛“晴雯,黛玉之影子也”的观点暗合,于是笔者对她的不凡见解大加鼓励,同时告诉她,黛玉的“影子”不止一人,除晴雯外至少还有两人,一个是尤三姐,另一个是龄官,课后可以阅读相关章节再做研究。等到这位学生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比较告一段落后,我又向她亮出下一个目标:《红楼梦》中“影子”人物还有不少,比如甄宝玉之于贾宝玉,刘姥姥之于贾母,继续研究定有丰硕收获。“影子”说如同火种,不断传递下去。

教学中如何不断刺激促进学生阅读与探究的兴趣?与生活打通,指导学生投入沸腾生活,耳闻目睹,有所思考有所表达,是让课程向生命成长延伸渗透的绿色通道。“楹联创作”阶段,我跟学生一起走出校园,登紫金山,游玄武湖,观古台城烟柳,听鸡鸣寺钟声,激发创作灵感,捕捉诗情画意,挖掘文化内涵,提炼对仗元素。“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面对奇山异水,联想历史掌故,师生灵感迸发,彼此交流碰撞,一起联对,共同打磨,是语言训练,也是情感交融。课程的最后,我要求学生结合学校重大活动(如文娱演出、体育赛事、节日集会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社会活动(如对联征集等)独立撰写对联。这实际上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创作对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家常便饭”而非“调味品”,成为学生抒情言志的手段和习惯,成为他们未来丰富多彩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选读课程中,我要求学生对“惜春学画”和“香菱学诗”进行比较,讨论宝钗和黛玉不同的教学理念。角度新颖的讨论题让学生有话想说。有学生说宝钗是态度冷淡的现实主义者,看人不具发展眼光,似乎一眼把人看到底。她认为香菱没有诗人的闲情与雅致,应安心学习侍妾分内的事,不可“得陇望蜀”。黛玉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者,坚信“有教无类”,认为只要产生学习兴趣,不论贵贱贤愚都可以脱俗成为诗翁。有学生说,宝钗教画,重形式轻立意。在她眼中,学习绘画是“依样画葫芦”,丧失了情感和情绪的内核,将创作变成了制作;而黛玉则重立意轻形式,化繁为简,强调艺术创作要有形有神,形神兼备,这应该是深得个中三昧的灼见。有学生批评宝钗教学是独断专行的一言堂,她在整个教画过程中全然不理睬学生惜春的反应;黛玉对学诗的香菱,则注重循循善诱,与学生平等相处。还有学生说宝钗教画显露出来的是“险心”,教画时似乎愿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内心却是让学生知难而退,以巩固自己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黛玉教香菱学诗传达的是助人为乐的“美意”,她甘当人梯,谦虚为怀……如此交流和启发,人物在学生心目中便鲜活起来。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最大的责任便是设置情境,寻找契机,即时激发,让学生与经典相遇,与灵魂相撞,让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