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4-28谢子光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创新能力思维

谢子光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地理已以会考的形式结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对其他科目上课显得更难了,所以更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地理事物;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6-0112-02

所谓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意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教育必须肩负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民主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氛围是创新的土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以迸发。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只注重学生获取课本知识,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喜欢对学生的异想天开说“不”,学生“唯师是从”,主体性长期受压抑,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对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要允许学生提意见,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能容忍学生讲错、做错。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说”为“学生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就会有更强地参与意识,更加投入地思考、质疑,以更高涨地情绪去分析,去学习,从而思维更加灵活。

例如讲《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由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在分析其成因时,大部分学生都顺着正常的思路分析,但有位同学站起来说,“若地球不动时,有昼夜形成吗?”笔者用赞许的眼光示意他坐下,接着就他提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结果,讨论过程中“昼夜形成”与“昼夜更替”这两个概念有部分同学弄混淆了。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终于弄清了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更替,若地球不动,有昼夜形成(但没有更替),会威胁到生命的形成等。由此受到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提出了各种假说。又如,“若只有黑夜,没有白天。人们生活将会怎样?相反,又如何?”他们相互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发展的思维策略,要创设带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要善于激发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创造。教师在勤于积累资料的基础上,要巧于设计问题的情境,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幽默趣味的图画、形象直观的教具等引入课堂。教师还要充分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手段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活跃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例如,为什么每天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夏天热而冬天冷?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地震?……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此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与地理内容相关的事,如“华北地区沙尘暴”“西部大开发”“印尼海啸”“日本大地震”等,让学生思考、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讨论激烈,因而兴趣大增,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地理科学家们的成果是亲身考察体验得到的。如天文学家哥白尼和伽利略,都用了毕生精力坚持不懈地从事观察和实验;又如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帕尔默、俄国的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英国的布兰斯菲尔德等人,先后到达南极大陆,揭开了人类发现“第七大陆”的序幕。为探索南极洲的奥秘,有的探险家葬身冰原,有的科学家放弃优越的条件来到南极洲这么艰苦的地方从事科学研究。

例如,在讲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褶皱、断层”等地形地貌地表形态时,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地表形态,使学生获取宝贵的感性认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难点,更是一种科学学习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细致观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教会学生善于灵活思考,培养发散思维

發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传统方法,没有固定范围的局限,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由知识探索未来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地理教学中要通过各种课内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在提问时,教师可把课本中的问题科学地调整,使简单而单一的问题“一题多解”。例如初中地理第一册第12页的“活动练习”中,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同公转轨道平面垂直,地表受热情况怎样呢?(这个问题仅说明季节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亦可把题目改成: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不倾斜,而是垂直,会产生哪些现象?这样改,学生可从多方面考虑,诸如:季节、季风问题,人类活动和动物的迁徙问题,两极地区的极昼、极夜更替问题等,可得出多种答案。再如假设黄河水倒流,凌汛是否还会发生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省境内?这样让学生思维发散、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教师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鼓励。

五、充分联系生活实践,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积累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基本上是从课本中习得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还远远不够。现在我国交通道路的变化日新月异,如广东省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只有广佛高速公路,而现在几乎所有县都有高速公路,所以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知识。虽然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弥补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使所学的知识得以验证和运用,还必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它是第一课堂有力的延伸,为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学习提供了广阔“思维空间”。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更重要的是“第二课堂”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联系起来,使地理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如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实地考察。通过“第二课堂”及实践活动,可以把“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思维变广阔了,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学生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教会学生善于创造想象,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地理想象能力是人脑对客观地理事物和现实反映,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语言和一定的感性材料,通过观察和思维活动,构成从未见过的新的地理事物形象。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语言和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创造性想象能力的提出是科学家发现科学理论的动力。如李四光的地质力学,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麦肯齐的板块学,等等。

课堂上充分利用语言艺术和感性材料,创造想象情境,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想象事物的形象,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例如,讲述长江三峡地势伏大、峡谷多和水流急,笔者通过吟诵下面这首诗来形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使学生在脑中想象出三峡的地势情况(顺流逆差比较)。教学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针对主题进行独立思考,进而提出想象情境,最后得出问题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孤立进行,需要我们对学生长期的培养。培养其好奇心、良好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把积累丰富知识和科学知识方法紧密结合进行。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创造性创新能力思维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