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道“打架”的高考题

2018-04-28孙恒振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摘 要】价值量计算题是高考政治试卷中出现较多的一种题型,由于这类试题有部分不够严谨,曾经多次引发争议。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价值量计算题的跟踪研究发现,此类试题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理解有直接关系,部分高考试题存在的错误也是经济学界“价值总量之谜”的再现。2016年高考北京卷第31题的出现,对于纠正价值量计算题的常见错误意义重大。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总量之谜”;国别劳动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G6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6-0036-04

价值量计算题曾经是我国高考试卷中常见的一种试题,也是令广大考生“望而生畏”的题型,考查的是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试题的理论支撑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受汉语中“社会”一词多义的影响,我国学术界普遍存在把“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理解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现象,当价值量计算涉及国际贸易的时候,这种理解的错误就彻底暴露出来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理解出现的偏差,更在高考试题中有了充分的展示,对近年来的几道高考试题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有助于高考命题避免同类错误,有助于价值量计算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2016北京卷与2010年全国卷的明显分歧

2016年北京卷的命题者认为,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变动不會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而2010年全国卷的命题者则认为,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变动,则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随之反方向成比例变动(成反比)。两道试题如下:

1. 2016高考北京文综试卷第31题: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某国国内市场土豆价格为每千克5元,国际市场土豆价格为每千克4元(按该国货币计价)。该国政府决定放开土豆的进出口贸易。假定不考虑国际贸易的成本,以及该国国内土豆供求变化对国际市场土豆价格的影响。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国国内市场土豆价格为每千克4元,该国为土豆出口国

B. 当该国政府大力宣传土豆出口中国时,该国土豆产量将会增加

C. 当该国土豆种植技术有大幅改进时,该国国内市场土豆价格不会发生变化

D. 当国际市场土豆价格上涨50%时,该国国内市场土豆价格将为每千克5元

【答案】C

2. 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12题:

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 ∶ 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

A. 80,84 B. 84,80

C. 84,64 D. 84 100

【答案】C

【试题简析】根据2016北京卷第31题的答案,“某国”种植土豆技术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上土豆价格的变动,该国国内市场土豆的价格也不会发生变化,即“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与该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无关”。

根据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2题的答案,我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我国生产的M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从80元(不含税)下降至64元(不含税),即“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该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成反比”。

两种截然不同的命题思路,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

二、马克思关于国际价值的相关理论

价值量计算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现行教材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关于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个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按劳动的持续时间进行的价值计量。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各国的必要劳动时间是不等的,劳动生产率是不一致的,决定商品的国家价值的是全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根据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当商品交换变成世界性交换时,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际范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可见,2016年北京卷命题者的思路才是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2010年全国卷的命题思路不但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是与实际不符的,该题答案中的“64元”是按照“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国际价格(价值)成反比”计算出来的:10元÷(1+25%)×8=64元。

根据这个答案,我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M商品的价格就由原来的80元(N国货币,不含关税)变成了64元(N国货币),即10元÷(1+25%)×8=64元。

我们不妨假定有第三国也向N国出口M商品,该国2010年前的劳动生产率与我国一致,但是2010年的劳动生产率不变,那该国出口到N国的M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多少呢?是80元还是64元?如果按照全国卷命题者的解题逻辑,该国的劳动生产率也是社会劳动生产率,那该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变,该国所生产的M商品在N国的价格就应该保持不变,仍然是80元。国际市场上同样的商品的价格究竟是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还是与其他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国际市场上同样的商品,中国生产的64元,其他国家生产的就是80元,这应该可以证明,该题的答案是与实际不符的。

价值量计算的价格,是与商品价值相符的价格,是理论上的价格,而不是实际交易的价格,实际交易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无法计算的,也不属于价值量计算的范畴。中国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缩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价格优势,国际市场由国际价值决定的价格是80元,我国可以适度的降价占领市场,但没有必要一定降至64元。

总之,根据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的相关论述,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无关,也就是说,2016北京卷命题者的思路是正确的,2010全国卷命题者的解答思路是错误的。

三、2010年全国卷第12题出错的原因分析

汉语中的“社会”一词,其范围是不确定的,比如,我国的统计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既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是一个省甚至是一个市、县的劳动生产率,如各省市公布的统计公报中,把本地的劳动生产率称之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各地的统计公报都使用这个概念);统计学的著述中,则把“社会劳动生产率”定义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劳动者(从业人员)的劳动效率。它表明一个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反映该地区经济实力的基本指标之一。社会劳动生产率只能采用价值量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期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在我国的经济学教学中,“某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是一个常用的概念,尤其是在价值量计算的试题中更为普遍,因此“某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词汇。

在我国的经济学著作中,存在用“社会劳动生产率”表示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现象,也就是说混淆两个概念的并不仅仅是高考试题的命题者,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混淆两个概念,分析封闭状态下的价值量问题能自圆其说,但是涉入国际市场就行不通了。曾经困扰我国经济学界多年的所谓 “价值总量之谜”,就与混淆两个概念有关,如程恩富与马艳教授在《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的新探》中就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代遇到了极大挑战的关键点之一,是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劳动时间)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的规律这一理论,无法完整地解释在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劳动量和社会价值总量在不断增加的这一现象,即社会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一般会产生正向变动的事实。如美国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我国直接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量远远大于美国,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却仅是美国的1/9。”

其实,只要分清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全社会范围的劳动生产率两个不同概念,用国际价值的理论能够很简单地解开所谓的“价值总量之谜”。国际价值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社会范围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尽管投入的劳动数量比中国少,但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却比我国多;而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全社会范围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投入的劳动数量多,但生产的商品数量却比美国少,两国生产的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是一样的,所以美国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高于中国。

如果按照“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逻辑,解答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12题,同样会陷入“价值总量之谜”不能自拔,因为根据该题的答案,同样会得出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但我国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的结论。

学术界关于“价值总量之谜”的破解的文章有很多,都是從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在《再谈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界定——兼答三位质疑者》中,从“社会”一词的一词多义分析原因,找到了这个谜团产生的根源。

四、2013年全国大纲卷24题再现“价值总量之谜”

2013年全国只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了全国大纲卷,该试卷的第24题也是我国高考中出现得最晚的一道价值量计算题,该题完整地演示了我国经济学界的“价值总量之谜”,原题如下:

(2013高考全国大纲卷)24.假设某国M产品只由甲、乙两家企业提供,售价为10元。2011年,甲企业生产500万件,乙企业生产400万件。2012年,甲、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一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产品的价格和社会总价值分别是( )

A.5元 9000万元 B.10元 9000万元

C.5元 18000万元 D.10元 18000万元

【答案】A

【试题简析】该题的答案就是按照“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计算得出的,即10÷(1+100%)=5 (元); 500×2×5+400×2×5=9000(元)。按照该题的答案,题中的“某国”生产M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该国的M商品的价值总量却还是原来那么多。

根据该题的答案,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能带来生产总值的增加。也就是说,该题向我们重新演示了一遍“价值总量之谜”是怎么回事。

如果命题者懂得“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中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那他就会清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题中“某国”的劳动生产率无关,即该国2012年生产的M商品单位价值量依然是10元,由于该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所以该国生产的M商品的价值总量就成了2011年的 (500+400)×2×10=1800(万元),因此答案C才是正确的答案。

五、对价值量计算试题跟踪研究的回顾

把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当成“社会劳动生产率”、把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当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错误,在高考试卷中曾经多次出现,笔者全程跟踪了这类高考试题,并先后撰文十几篇,下面是在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8篇。

1.《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吗——与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24题命题者商榷》

该文发表于2009年,是笔者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价值量计算试题的文章,在该文中,指正了2009高考全国卷(Ⅱ)文综24题与200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2题存在的错误,并提出了“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无关”的观点。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生产率与价格——与2010年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12题命题者商榷》

该文发表于2010年,是笔者发表的第二篇关于价值量计算试题的文章。在该文中,笔者提出了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计算的问题,主要指正的是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2题的错误。

3.《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不是反比关系——就2010、2011年高考价值量计算题的答案与命题者商榷》

该文发表于2011年,主要分析的是2010年全国文综(II)试卷第24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12题的错误,并首次提出了“环节劳动生产率”概念。

4. 《价值量计算的一个常见误区》

该文发表于2012年,主要是进一步分析“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的不同影响,是《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吗——与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24题命题者商榷》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生产率与价格——与2010年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12题命题者商榷》两篇文章的概括和总结。

5. 《商品价值量计算的误区》

该文发表于2012年,后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中学政治及其各科教学》2013年第1期转载,该文是笔者对价值量计算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6.《再谈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界定——兼答三位质疑者》

该文发表于2013年,该文从汉语中“社会”一词的词义的角度,分析了把“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理解为“社会劳动生产”的根源,同时也是对专业期刊曾经发表的3篇质疑笔者观点的答复。

7.《保证高考试题的正确性才能维护高考的尊严——从近年来政治学科高考试题的“硬伤”说起》

该文发表于2015年,在该文中,笔者把高考价值量计算中的错误称之为“一种无奈:学术界的错误影响高考”。

8.《“不同主体平均效率计算的法则”及其应用》

该文发表于2016年,是专门分析经济学计算中的数学问题的,该文涉及2008年高考海南卷的计算方法的錯误,并指正了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北师大博士生导师白暴力教授计算社会必要劳动劳动时间的方法错误。

自2013年之后,我国的高考试卷中没有再出现价值量计算的试题,不少人推测与笔者的质疑以及相关杂志重视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不是笔者的意愿,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计算能力是经济学必备能力,因此高考考查价值量计算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反对的是不严谨的此类试题进入高考。

大家知道,出于试卷保密工作的需要,就是高考之后命题者也不能暴露身份评论试卷,这就造成了笔者无法得到命题者对文章的指正及态度,无论是认可还是反对都无从得知。

本以为高考试卷中与经济学界“价值总量之谜”相关的错误随着价值量计算题的退出不会再被人们注意,笔者人微言轻,为此所做的努力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出人意料的是2016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者终于命制了一道与本人的观点一致、可以为2010年全国卷等试题纠偏的相关试题。不管北京卷的命题者是否受到本人文章的影响,该试题的理论支撑与笔者观点一致,已经足以证明本人对高考试卷的批判不是“自说自话”——至少北京卷的试题是支持笔者观点的,这已经是本人莫大的欣慰了,因此,真心为该题的出现而喝彩。

六、结语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的首要原则,求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劳动价值论是高中《经济生活》的重点教学内容,无论与价值量有关的试题将来还会不会再进入高考,2016高考北京卷为“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不同影响做出的正确的阐释,对于解除广大师生的困惑、对于劳动价值论教学的顺利进行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恒振.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成反比吗?——与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24题命题者商榷[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10).

[2] 孙恒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格——与2010年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12题命题者商榷[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8).

[3]孙恒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不是反比关系——就2010年、2011年高考价值量计算题的答案与命题者商榷[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1).

[4] 孙恒振.价值量计算的一个常见误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02).

[5] 孙恒振.商品价值量计算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2012,(09).

[6] 孙恒振.再谈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界定——兼答三位质疑者[J].教学与管理,2013,(11).

[7] 孙恒振.保证高考试题的正确性才能维护高考的尊严——从近年来政治学科高考试题的“硬伤”说起[J].湖北招生考试,2015,(30).

[8] 孙恒振.高考分省命题的质量问题分析——从2013~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卷中的图像题说起[J].新课程研究,2016,01.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个短板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试论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
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弱式有效市场假设的汇率决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