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兰亭序》的意蕴之美

2018-04-28孔祥菊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兰亭序玄学风雅

孔祥菊

永和九年在浙江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里举行了一场风雅的聚会。聚会结束后留下了四十多首诗和一篇王羲之写得《兰亭序》。从此,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了一篇千古传诵的《兰亭序》,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法帖。随着时光的流逝,关于兰亭的故事也不断增多,“兰亭”,是名文,是名帖,是古迹,是逸事,是公案……而这中间,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它的意蕴——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一、兰亭雅集——魏晋风度的体现

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时期,在选拔人才上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其实还是一种察举,主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确定人的才能,因此“人物品藻”盛行,这就使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坦腹东床”的王羲之能被选中作了郗鉴的女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时的门阀之间为了权力互相倾轧,残杀,政治极为黑暗。儒家思想受到怀疑,“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士大夫为保全性命,开始崇尚老庄哲学。于是流行于士人间的清谈盛行,他们依据老庄思想,结合儒家的经义,对人生价值取向进行评论,从而取代已经衰微的两汉经学,这就是魏晋“玄学”。这是魏晋时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自我存在意识或人的主体性存在意识的觉醒。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此以“人的觉醒”来加以概括。

晋人在“人物品藻”的社会风尚和玄学思想的推动下,强调个体身心的健全与自由,主张个性张扬的言谈举止,行为活动,追求“玄远”、“神明”、“简约玄澹”、“超凡绝俗”的神韵和趣味。这便是后世所谓的“魏晋风流”、“名士风流”或“魏晋风度”。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3月3日,时年50岁的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人集会于浙江会稽之兰亭,在宜人的山水中,他们借修禊之事,饮酒赋诗,挥毫泼墨,抒发幽情。这是“暮春之初”,此时的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放眼望去,一派生机。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游目骋怀,踏青怀远的好日子,于是人们借着上巳佳节的修禊活动,呼朋唤友,聚会水滨,肆意玩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正是对这种盛况的描述。

二、曲水流觞——极生命之乐

兰亭集会上,王羲之他们“借春色宜人之天时,融山水环境之优美,行曲水流觞之风雅”何为“曲水流觞”?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傅长虞禊饮文,乃园池之宴。孔子暮春浴乎沂。则水滨禊祓,由来远矣”,从中可以看出,上巳曲水流觞的习俗由来已久,在流传的过程中,从远古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仪式渐变至世俗的活动,这种世俗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雅化,成为了文人们的一种风雅的活动。到了东晋时期,就成了文人名士们寄情山水,谈玄悟道,标榜清高放任生活的一种风雅之举[4]。

他们不分身份尊卑,年龄长幼,均依序舒适地坐在曲水旁边,一边谈着“玄理”,一边欣赏着酒杯在水中载浮载沉之状。酒杯在谁面前停下来,谁就饮酒赋诗一首,这次集会,共得诗四十多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虽然没有华丽的大厅,乐队的伴奏,可是这里却有茂密的森林,青青的翠竹,潺湲的溪水,和煦的微风。人在其中,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尽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仿佛我就是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达到了“我与万物和而为一”的境界,这一瞬间似乎就是永恒。

三、俯仰一世——叹千古同悲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政治极为黑暗。士大夫为保全性命,谈玄悟道,不务实际。寄情山水,追求清静无为,放任自由的生活。虽然在表面上他们能做到这样,可是面对着战争、瘟疫、荒芜等人间惨象时,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无以言说的痛苦和无奈。也许只有在谈玄悟道中才可以让他们痛楚的心灵得到暂时的缓解。所以他们“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无论是怀抱志向,谈经论道;还是寄情山水,放纵自我,在所求的已经达成时,在感情得到暂时的满足后,挥之不去的仍是生与死的问题,萦绕于心的仍是时光的流逝与人生苦短。正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叹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此的感慨也发生在了王羲之身上,“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痛是痛惜时光的流逝,痛惜人生的短暂,抱负的难以实现。“尽管玄学讲了许多有无、本末、言意、形神……,但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才能成为统治万方的‘圣人”。“所以说,魏晋玄学中的‘无的主题恰恰是人的探索”。时间、生死,自古以来就经常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时间的流转,到《古诗十九首》中“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中对有限和永恒的对比,再到《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无不是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思考与追问。

面对人生短暂而不能自驭,这其间“痛”的力量穿透古今。这痛在世事的变幻,命运的无常。王羲之的悲在于他无法欺骗自己,他是魏晋时期人的个體意识充分觉醒的代表,他活得过于清醒。在生不逢时,天下乱离,朝廷暗弱的魏晋,他无法在当时的社会实现振兴家族或者经邦济世的理想。面对唯一的一次性的个体生命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最大价值的体现其意义而悲伤。对虚度年华的惶恐,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他不仅悲叹自己,也为昔人、今人和后人的宿命轮回而悲,这是跨越时代的千古同悲。

结语

《兰亭序》是一篇“书”与“文”俱佳的杰作,它的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它更能打动人心的则是文章中所蕴含的“真情”。王羲之此文低徊宛转,情溢於辞,缠绵悱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文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我们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能激动人心的地方。好文字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拨动的是千百年来大家心底一直潜在的那根琴弦,凡入乎其内者,莫不感而遂通。于是它便成为今人与古人、后人与今人思想情感沟通的桥梁。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

猜你喜欢

兰亭序玄学风雅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月相表解读腕上的阴晴圆缺
平衡
你会背《兰亭序》吗?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魏晋风度下的文学异彩
风雅起来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说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