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2018-04-28苏越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

摘 要: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中英对译时,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可直译,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或变动,即:采取意译,才可以使翻译作品达到“信”和“达”的标准。文章在对直译与意译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就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进行分析,具体探讨直译与意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

一、直译与意译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张培基等 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 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 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 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见 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现在人们普遍认为, 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

(一)、直译与意译的历史

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中国古代就有。从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到慧远的“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以及从以释道安为代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在西方的翻译史上,美国语言学家、翻译专家尤金?奈达,英国语言学教授彼特?纽马克也就直译和意译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

(二)、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直译与意译可以而且必须互相参用。“如直译能使人看得懂,不妨直译,否则宜略参用意译。即在一书之中,直译可懂之句即直译。直译不懂之句则须略为变通,略加意译。”这种主张符合翻译实际,所以拥护者日众。尤其是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 几乎这一主张独领风骚。《英汉翻译教程》指出“: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不可设想, 主张直译的人在翻译中通篇都采用直译法,而主张意译的人通篇只采用意译法。一本书和一篇文章如此;即使一个句子中,译者兼用直译和意译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文体与翻译》指出“:实践证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这些论断可以说是不易之论。下面将对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进行赏析。

二、看《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的直译与意译

(一)、张培基的翻译风格

张培基先生在译坛孜孜不倦地耕耘了半个世纪,不仅出版了多种翻译书籍,还翻译了大量汉语著作。他的译作“选题精当、译风严谨,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神韵;译文自然流畅,富于表现力;贴近原文,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译学思想及其美学思想”。他在散文的翻译上也颇有建树,自编自译了汉英对照读本《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三册),使年轻读者特别是从事英语学习、翻译研究的人从众多的译例中领略到一些有关文学作品汉译英的甘苦,并从各篇章的翻译中获得关于各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实践性知识。另外由于散文往往短小精悍,在阅读散文及其译文的同时也能获得各种思想启示和审美的满足,一读再读而回味无穷。《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是张培基翻译的萧红散文之一,同另一篇张培基翻译的萧红散文《祖父死了的时候》一样,原文作者表现了自己和祖父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因为从祖父那里获得的爱使自己相信: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并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在译文中,张培基先生用清新质朴的语言,在用词,谋篇,风格上都与原作保持了高度地一致。

(二)、《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的直译与意译

在对题目的翻译上,张培基翻译为“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和原文题目用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中英文词类不一定对应,必须进行调适。例如:原文: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译文:He would treat his servants, his own children and even my grandpa alike with meanness and indifference, not to say with ruthlessness.

原文中写父亲吝啬、疏远而且无情地对待这些“弱势群体”,是用副词来修饰动词,而译文中用“with+名词”来修饰动词,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为汉语表达多使用副词和形容词,而英语表达多用名词。这样的译文以目的语为导向,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并同时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

三、结语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的重要理论,也是多种翻译方法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为了可以忠实而通顺的传达原作者的风格与意图。不同的篇章与不同的作品在翻译上的处理是截然不同的,这就需要处理好两种翻译方法的适用范围与语域。同时,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也要根据自己的翻译策略,选择相对应的或以直译为主或以意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6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苏越(1994-),女,汉族,山东莱芜人,单位: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猜你喜欢

直译意译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文化传真视角下中医隐喻的“直译”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