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柔性集聚背景下基于服务外包的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

2018-04-28许明箫

时代金融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服务外包校企合作

许明箫

【摘要】高职院开展校企合作要适应产业发展的形态与变化,产业柔性集聚是目前我国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个显著特征。本文在借鉴“广东汉普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劳务派遣机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产业柔性集聚背景下基于“人才再造”服务外包途径的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引入市场机制,使校企双方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深入开展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关键词】产业柔性集聚 高职会计专业 服务外包 校企合作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校企合作是关键,它是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前提条件和唯一途径。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我国发达地区陆续出现了产业柔性集聚现象,即出现区域内大量中小企业围绕一个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分工协作,以企业间分工代替企业内分工,形成地理位置集中、生产经营相互依存的产业形态。所谓柔性,是相对于福特制的以大批设、标准化、直一体化为特征的“刚性”而言的,主要指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灵活性以及企业之间互为依存的新型关系。柔性化企业在空间分布过程中更倾向于集聚成群形成产业网络,每个企业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共享其中的信总、技术、知识等各种资源,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共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利益最大化。为此,企业为提高对市场反应的灵敏性,开始实行结构瘦身,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研发、用工需求等跟着市场随时变化。然而,这种“生产的不确定性”对“高职教育的稳定性”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在柔性集聚体中发挥作用并实现自身发展,必须找到合适的关系纽带才能进入柔性集聚体的产业网络,促进高职教育跟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二、产业柔性集聚对高职校企合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对资源集聚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柔性化企业在空间分布过程中更倾向于集聚成群形成产业网络,以企业间分工代替企业内分工,共享产业网络中的信总、技术、知识等各种资源,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柔性集聚体中找到合适的关系纽带,挖掘自身天然优势,进入柔性集聚体的产业网络,将校企合作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效组合。

(二)对供需对接提出了新要求

柔性集聚体背景下的企业生产经营往往存在很大的灵活性,这与高职教育要求的相对稳定性之间存在较大矛盾。比如在实施顶岗实习方面,柔性集聚体内小微企业能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一个50人规模左右的班级不得不分散在20几个,甚至更多的企业中去实习,导致指导老师在指导实习过程中,无法去所有的实习单位实地走访,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尤其是会计专业,因为岗位的特殊性,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大段时间内无法参与企业真实会计信息的处理,导致顶岗实习难以保证质量。针对这种供需矛盾,迫切需要探寻一种策略来整合柔性集聚体内各企业的共性需求及资源,创设符合双方内在需求的新的合作载体。

(三)对运作机制提出新要求

柔性集聚背景下,信息技术打破了产销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促进了生产供给侧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催生了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因此,高职校企合作也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由市场拉动校企双方,依托学校特有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直接参与到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赢得企业认可,从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基于人才服务外包的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对策建议

高职学校基于服务外包的校企合作模式应以服务外包业务为纽带,以资源集聚为手段,以技术服务为动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平台。从实施层面,建议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直接与专业化服务外包机构合作,参与服务外包业务;二是与接包商合作,建立“人才再造”管理模式,实现“学校教你学会计、企业教你做会计”教学模式。

(一)直接与专业化服务外包机构合作参与服务外包业务

在这种方式下,学校与发包商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只与接包商之间产生合作协议。如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与广东汉普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合作,依托汉普所承接的近千家企业的业务及其集聚的资源,建立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基地,为实习岗位的稳定性、业务的真实性、管理及指导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满足学校育人需求。

(二)与接包商合作,建立“人才再造”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学校需要承担一定费用,将毕业生输送到接包商手中,通过接包商组织短期集中的顶岗培训后,将培训达标的学生直接推送到发包商(即用人单位)处,实现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安排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模式等同于接包商将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通过短期集中后进一步加工,达到人才再造的效果,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与技能,提高毕业生的对口实习率及对口就业率。实现“学校教你学会计、企业教你做会计”的教学模式。

此外,学校要想架起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桥梁,还要从文化上调整,紧跟企业文化步伐,接受企业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因此,与接包商合作,通过“人才再造”服务外包的管理模式,可以让“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强化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更能够理解、适应企业工作文化、工作氛围,减少毕业后接受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心理冲击与文化冲突,增强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四、总结

本文突破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强调构建校企合作除了从完善有关法规政策、搭建校外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才培养计划制定外,更应该考虑到区域经济的产业形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市场机制。在校企双方互利、自愿、共赢的前提下,通过服务外包,使校企双方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校的育人需求。

参考文献

[1]唐金花.产业柔性集聚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基于服务外包途径.教育发展研究,2016.(21)

[2]翁伟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机制:框架与推进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16.(5).

[3]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实现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14.(2).

[4]卢峰.与代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世界经济.2015.(8).

猜你喜欢

高职会计专业服务外包校企合作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城管服务外包引出城管权力扩大问题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改进措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