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法治信仰 弘扬法治精神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和司法宣传工作
2018-04-28杲凤存
文/杲凤存
2018年,全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强考核、抓创新”四大措施,实现“六个转变”,即:在工作目标上,由传播法律知识向培育法治信仰转变;在工作指导上,由大包大揽向分类指导转变;在服务方向上,由“我为民做主”向“民为我做主”转变;在方式方法上,由粗放向精准转变;在资源整合上,由分散碎片向集聚融合转变;在工作力量上,由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强力打造内蒙古法制宣传工作的“延伸版、检验版、拓展版、精准版和创新版”。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包括线下(实体窗口平台)、线中(12348电话热线平台)、线上(智能网络平台)“三位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五级”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功能,将法治宣传教育向智能网络延伸。
线下:依托“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针对群众的个体法律需求开展“谁服务谁普法”“谁受理谁负责”“谁负责谁追踪”“谁追踪谁问效”,实行首授负责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讲清法理,说清依法维权渠道,将普法宣传教育向一线实体服务窗口延伸。
线中:“五级”实体窗口平台值班人员,对群众通过12348法律服务热线提出的法律援助和咨询事宜,依法依规进行以事释法、以案释法,以情引导、以法释怀,防止纷转民、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的发生。通过热线让百姓的心暖起来,通过以事释法让法理明起来,将普法宣传教育通过热线向空中延伸。
线上:设置“四大”版块。法律咨询版块: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6种事项,每天由律师和志愿者实时进行在线咨询服务。设置留言咨询、智能咨询等功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事项对咨询方式的不同需求。在线服务人员对提问给出专业解答和建议,做到实时互动,快速解决群众的法律困扰。
法律服务版块:法律援助,在线预申请,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律师服务,在线预约,优秀律师团队线下受理案件纠纷;公证服务,线上提供公证业务在线咨询、预约办理、进度查询、文书核验等相关业务;鉴定服务,司法鉴定机构在线提供咨询预约,涵盖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文书司法鉴定、痕迹物证鉴定、电子证据鉴定、司法会计鉴定等鉴定服务;调解服务,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线提供咨询预约,涵盖医患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物业纠纷、消费纠纷、劳动纠纷等纠纷调解服务;司法考试,为考生提供常见问答、服务指引、在线报名、成绩查询、准考证查询打印、证书信息查询等服务工作;法律服务信用信息查询,收录自治区法律相关信用主体、信用数据,方便人民群众查询各大法律机构信用信息。
法治地图版块: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法律服务机构人员全部上网形成人才库,按群众喜闻乐见的淘宝或找产品方式,供群众一键查找。当群众想找律师、找公证、找司法鉴定、找法援机构、找人民调解,只需打开“12348内蒙古法网”便可一键解决。
普法学法版块:打造集法律服务小常识、便民信息、法宣活动、法治媒体展播、法律资源库等为一体的百姓学法平台。平台将对司法行政工作中与公共法律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权威发布,并进行相应解读。
二、围绕提升“谁执法谁普法”实效,打造内蒙古特色“谁执法谁普法”的检验版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年度责任清单入列的单位,组织开展“普法先锋”“普法排头兵”“普法进行时”等普法竞赛活动,通过"三方"测评、网上抽号邀请评选等形式,让人民群众对普法实效说长道短、品头论足,评选出年度普法实效优胜单位。
生命观念培育的过程(图1)一般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生命现象、生命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建立感性认识;再通过抽象、概括等理性思维,对感性的认识进行提炼、升华,形成生物学概念;随后将已有的概念进一步加工、整合,构建概念网络,建立对生命本质的整体理解,即为“生命观念”。在解决新的生物学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命观念进行假设、解释或决策。
一是建立考核通报制度。年初上报普法工作要点,年中、年底开展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公开通报,促使执法部门自觉成为目标的落实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抓落实的直接责任人和推动者。二是建立三方评估制度。除部门考核外,引导群众开展评估工作,发放评议表,提高群众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参与率和知晓率,引进城调机构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价“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成效。三是建立以事释法、以案释法制度。在执法实践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鼓励开展执法现场直播、执法人物专题联播及经典案例宣讲等活动,推动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四是用好执法告知制度。在执法中强化执法程序,以告知书等形式向执法对象、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明示执法的法律依据、行政处罚的裁量标准和执法程序等内容。五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定人、定量实行信息月报制度,各责任主体通过部门行业官网、主流媒体等各类平台,对据以履行职能的法律法规予以公告,重大节点假日联合推送普法主体资讯、普法工作动态,公开社会监督电话。
三、依托内蒙古司法宣传中心,打造融媒体+普法宣传教育和司法舆论宣传工作的拓展版
依托内蒙古司法宣传中心,在功能上集新闻发布、报纸、刊物、网站、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电子阅报栏、二维码、手机报、网络电视等融为一体。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法制日报等中央媒体,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法制报、北方新报、内蒙古蒙语和汉语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等自治区媒体,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实现一条新闻线索、一个制作平台、一个权威发布、N个传播渠道的一点发布,多点、多平台、多渠道传播的集群效应。中心采取行政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于一身的“一间、两网、三刊、四屏、五拓展”的融媒体传播矩阵。
“一间”,即联合自治区广播电视台,在汉语台设立《法治直播间》栏目和蒙语台在国内及乌兰巴托分别设立的“法润草原”和“草原之声”栏目,把司法行政的声音、法律知识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法律法规解读,用广播的形式传递到千家万户。
“两网”,即内网和外网。内网以法治宣传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载体,强化管理、通知通报、统计和成果展示等功能;外网以“法治内蒙古网”和“12348内蒙古法网”为载体,强化普法宣传、视频展播、法律资源库等服务功能。依托广电网络资源,在智能机顶盒首页设置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司法行政工作版块,植入“12348内蒙古法网”,使有线电视用户通过遥控器学习法律知识,获取法律服务。
“三刊”,做好《法制日报》《内蒙古法制报》和“法制宣传资料”的宣传发行工作。
“四屏”,即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和户内外LED屏。坚持宣传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推动新媒体、新技术在法治宣传教育和舆论宣传中的广泛运用,加强普法网站和普法网络集群建设,更好地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开展宣传活动。组建内蒙古“网络普法联盟”,整合司法执法部门的专业普法网站资源,链接“两微一端”,网站手机APP版同步上线。强化媒体和全社会履行公益普法的社会责任,机关、单位办公区、工作区和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公园广场、商业网点设置的LED电子屏,每天统一规范1小时普法时段,全面占领社会舆论宣传的滩头阵地。
注重宣传法律知识和司法行政文化。通过文化的渗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崇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了解。建议研发拟人化的司法行政机关吉祥物,研发各种吉祥物主题动画,在公共传媒上进行司法行政职能宣传、法治宣传;在人群密集的道路、集镇、社区的公告栏上张贴宣传挂图。
“五拓展”,一是继续将法治宣传阵地向社会面拓展。加大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标志、标识、标语等覆盖面,让百姓抬头见法、处处有法,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二是继续将法治宣传阵地向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拓展,加大综合型、专业型法治教育基地、法律图书角建设。广泛开展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企业、法治商户等评比活动。三是继续将法制宣传阵地向农村、社区拓展,鼓励“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宣传队、“普法大篷车”等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队伍进农村、进社区。四是继续将普法宣传阵地向法律服务群体拓展。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开展网络学法、考法的基础上,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和普法志愿者纳入网络学法、考法范畴。五是继续将法制宣传工作向“一制四化”拓展。建立健全法制宣传工作的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精准化、工作举措项目化、工作考核体系化、工作指导专业化。
四、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普法工作供给侧改革,打造内蒙古普法宣传教育的精准版
坚持普法工作服务群众,实现法治惠民,推进均等普惠的工作原则。对不同地区、部门和群体的法治需求,采取大数据以及设置的实体平台、12348热线平台、网络平台等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研判,厘清群众在工作生活中对法律的切实需求,摸清社情民意,对症下药,及时普法,精准普法,实现普法宣传“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平衡,不断满足群众对法治的新需求。
五、法德并重,开拓创新,打造内蒙古新时代全民普法的创新版
立足民族地区实际,编写收集具有民族地区特色普法需求的蒙汉双语法治宣传教育案例,建立案例库,为群众学法用法提供更贴心、更细致的服务。
创作蒙汉双语法治动漫、栏目剧、微电影、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优秀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手中。
打造法治乌兰牧骑,利用乌兰牧骑扎根基层、覆盖面广的优势,融入法治元素,采取法治短剧、栏目剧、有奖竞猜等方式,开展普法工作。
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加大对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和法治副校长培训工作,增强青少年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