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绿色家园创生态红利

2018-04-28吕亚娟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呼伦湖荒漠化内蒙古

文 | 本刊记者 吕亚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特意嘱托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这为我们守护好这片绿色、走好发展新棋指明了奋斗方向。

绿色从沙漠逆袭

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要如何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总书记提出了具体要求:“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要“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

一直以来,荒漠化和沙化是困扰内蒙古生态发展的一个难题。我区集聚着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在内蒙古的生态建设中,防沙治沙始终是重中之重。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植树护绿的好时节,阿拉善乌斯太镇巴音敖包嘎查科泊尔自然村的牧民何玉杰一直忙得不可开交,为了抓住栽种的大好时机,他每天一大早就带着干粮和水奋战在植树点,直到晚上才回家。

不同于一般绿化植树的是,何玉杰忙乎的植树点在沙漠里,种植的也是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树。“种梭梭是双收益的好事,既能治理沙害、绿化沙漠、改善居住环境,又能增加收入。”何玉杰说。去年,何玉杰种植梭梭3000多亩,通过梭梭林嫁接肉苁蓉1000多亩,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梭梭+肉苁蓉”的沙产业发展模式,让科泊尔自然村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荒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也是牧民发展沙产业的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的内蒙古人深谙这个道理。近年来,自治区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治理与发展结合的思路,一边抓生态修复,一边抓产业创新,硬是在这片曾经“沙逼人退”的土地上,坚韧地走出了一条 “人进沙退”之路。

在今年1月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拿出一张闪亮的成绩单: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累计投入生态保护建设资金830多亿元;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双增长”,造林绿化面积年均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 5年累计完成营造林5774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5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7100多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87万亩,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五大沙漠周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尘暴次数大大减少;10.2亿亩可利用草原得到有效保护,种草保留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

放眼全区118万平方公里土地,绿色从沙漠逆袭,一片片荒漠正在变成绿洲。“我们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责任和义务不可替代、不可推卸”,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科研组织处副处长宝鲁说,“我们要牢记使命和责任,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坚决的行动,把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建设得更加安全牢固,把万里绿色长城筑造得更加美丽坚固。”

河湖焕发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要“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湖能涵养水源,水能滋养林田草,有了水,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才能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在满洲里市调研工作时,第一站就选定了呼伦湖管理区。他站在岸边,深情地对大家说:“呼伦湖不仅仅是呼伦贝尔的湖,也是内蒙古的湖、中国的湖,更关乎国际形象。她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肾’,干了、坏了、毒了,就会祸及草原,就会被百姓骂,绝对不能贪一时便宜,贪蝇头小利,而破坏了呼伦湖的自然之美。”

这几年,呼伦湖水量充沛,岸边湿地植被茂盛,大量迁徙鸟儿栖息于此。据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9目12科36种21353只,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鸟类9种2385只,其中大种群斑头雁为近30年来在保护区首次观测到。

多种鸟类的数据背后,我们能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但很难想象,就是这个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北方第一大湖,曾遭遇严重的生态危机。

呼伦湖的湖面面积历史上曾达到2339平方公里,受多种因素影响,2002年,呼伦湖水位开始下降、水质变差、湿地萎缩,2010年时最小水域面积仅1700平方公里,蓄水量由130亿立方米减少到40亿立方米。

“那个时候,从岸边到湖心岛全部干涸,踩着土地就能过去。”常年值守于此的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合执法局局长包志勇回忆说。

湖泊生态问题凸显后,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自治区针对河湖保护、综合治理、体制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打出了一套综合治理组合拳。实施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引河济湖”、“河湖连通”、黑河生态补水等引水工程,保障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东居延海的补给水源;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对全区579个水功能区和278个入河排污口实行全覆盖监测。

青山披翠,碧水蜿蜒。通过治理,内蒙古境内五大流域的河流湖泊及地表水生态在不断改善。2017年,全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预计为66%,比2013年提高34个百分点。内蒙古黄河干流水功能区近3年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水质状况明显好转。呼伦湖水域面积扩大,蓄水量增加1倍多,湿地面积恢复近300平方公里。乌梁素海通过分凌补水,湖区整体水质由2008年的劣五类改善为五类标准,局部达到四类标准,居延海重现波涛滚滚。

“居延海的重生让额济纳绿洲再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东风航天城办事处主任、额济纳旗委书记孟和感触万千,“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统筹生态效益和农牧民经济利益,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生态经济助力小康

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据全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及2017年全区环境质量状况发布会发布,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是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市最多的,12个盟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5.3%,意味着全年有300天以上都是“好天气 ”。

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越来越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的需要,还转换成可观的利益。

“真是没想到,空气还能卖钱。”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绰尔林场职工李旭升说,绰尔林业局第一笔4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的消息“刷爆”了他的朋友圈。

这是大兴安岭林区的首个林业碳汇交易项目,标志着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迈出重要步伐。

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在转型发展的探索过程中,积极开展林业碳汇交易的创新实践,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增强林区增汇减排功能,带动林区经济转型和职工增收致富,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将“碳库”变为“钱库”。

林业碳汇这个新兴的绿色产业正是实现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更普及的转型在于林业经济的发展。

“原来看到空空的贮木场心里没底,没有了木头的日子咋过?”满归林业局北岸林场工队长周义哲在刚停伐时满是担心。3年之后,全域旅游发展势头正足,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渗透,特色种养殖等绿色产业发展迅速,依托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场职工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守护好这片林子,不砍大木头,照样有奔头!

从拼资源转向拼环境,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大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经济效益。全区林业系统干部群众表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林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绿色支撑作用,以“三山两沙四区”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主体框架,推动区域绿化及原生植被保护,进一步加快我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步伐。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逐梦绿水青山的道路上,草原儿女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负嘱托,不辱使命,努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努力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猜你喜欢

呼伦湖荒漠化内蒙古
坐在呼伦湖畔看星星
坐在呼伦湖畔看星星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