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2018-04-28张天久杨小红徐艳朋
张天久,俞 松,杨小红,吕 欣,徐艳朋,罗 宇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儿童软组织感染(soft tissue infection,STI)是小儿外科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儿童也是STI的高发人群,根据感染来源和途径,可分为社区STI和医院感染STI两大类,其病原菌种类和分布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可能有一定差别。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5例STI且细菌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院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细菌培养阳性的STI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感染的来源和途径分为社区STI组和医院感染STI组。纳入标准:(1)感染位于头颈部或四肢的非腔道部位;(2)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感染部位引流出脓液;或局部组织病理检查证实;(3)血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并有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排除标准:(1)骨髓炎伴发的STI感染;(2)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STI感染;(3)腹部或腔道部位的感染;(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患儿静脉血或脓液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进行需氧或厌氧菌培养,根据菌株形态、革兰染色结果分离菌株,使用美国BD公司BACTEC 9240型全自动培养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质控菌株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25923、化脓性链球菌 ATCC 19615、大肠埃希菌 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 ATCC 27853、阴沟肠杆菌 ATCC 13047,购于上海汉尼生物有限公司。结果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2016年版)进行判定[1]。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STI患儿病原菌种类和分布,以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0年1月—2017年1月共收治165例细菌培养阳性的STI患儿,其中男性88例,女性77例;年龄10天~14岁,平均4.56岁。社区STI组98例,医院感染STI组67例,医院感染STI组包括开放性创伤清创术后感染62例,清洁手术后感染5例。
2.2 儿童STI病原菌分布情况 165例软组织感染患儿共培养出细菌16种,其中脓液培养阳性133例,血培养阳性24例,血和脓液培养均阳性8例。98例社区STI均为单细菌感染,其中革兰阳性(G+)菌92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5株,86.7%)、化脓性链球菌(4株,4.08%);革兰阴性(G-)菌6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株,3.06%)、肺炎克雷伯菌(2株,2.04%)。医院感染STI组67例,5例为两种细菌混合感染,共培养出细菌72株,G+菌13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2.50%);G-菌59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1株,29.17%)、铜绿假单胞菌(15株,20.83%)、阴沟肠杆菌(13株,18.06%)。
表1 STI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未检测;/:天然耐药
3 讨论
儿童皮肤黏膜屏障薄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够完善,易受外界侵害,容易导致STI。儿童STI可分为社区获得性STI和医院获得性STI两大类,其在发病原因和感染途径上有所不同,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和分布也有一定差别。
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各文献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关于社区STI,齐心等[2]报道北京市1 793株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原菌中,排前4位的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2.6%,10.7%,10.7%和10.3%;王贵宪等[3]报道赞比亚儿童STI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属和链球菌属占44.55%、14.46%和5.54%。本研究中98例社区STI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G+菌为主,主要病原菌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检出率高于部分地区。而医院感染STI,吴桂芬等[4]报道20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6.36%、27.27%、9.09%;龚映等[5]报道140例儿童创伤后创面感染病原菌中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居前5位。本研究医院感染STI培养出的72株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等G-菌为主,占81.9%,与文献报道有一定差异,STI主要病原菌可能存在地域性和年龄差异。儿童社区STI和医院感染STI主要病原菌种类和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感染的途径和细菌的来源不同。社区STI主要是正常定植在皮肤黏膜浅表部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全身或局部抗感染能力下降时[6],细菌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导致STI的形成,常见于营养不良或卫生条件差的患儿,易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颈、头、背部、腋部、腹股沟部、会阴部和小腿部位。医院感染STI主要由四肢开放性创伤和清洁手术后引起,创伤或手术后局部组织坏死、血肿形成,削弱了局部组织的抵抗力,给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若在创伤后清创引流不彻底、清洁手术中无菌操作使用不当,创面沾染细菌迅速繁殖即可导致感染,故医院感染STI主要病原菌为创面污染细菌,病原菌种类较多,以环境中的G-菌为主。
儿童STI在未明确病原菌之前,可根据感染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儿童社区STI应首选抗G+菌药物,治疗MRSA感染时首选万古霉素类药物[14];医院感染STI可选用哌拉西林等药物敏感性高、常用、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药物,而亚胺培南仍是治疗耐药性较高的G-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因儿童社区STI和医院感染STI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可能存在地域性和年龄等差异,下一步还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数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Development ofinvitrosusceptibility testing criteria and quality control parameters: Approved guideline[S]. CLSI, Wayne, PA, USA, 2016.
[2] 齐心, 孙立颖, 温冰, 等.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11):999-1003.
[3] 王贵宪, 郝斌, 宋静, 等.赞比亚儿童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学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 2002, 17(6):228-229.
[4] 吴桂芬, 宁艳超, 周广红, 等.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应用封闭负压引流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4):880-882.
[5] 龚映, 王晨, 傅跃先, 等.儿童创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其与抗生素使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16, 32(9):829-834.
[6] Immergluck LC, Jain S, Ray SM, et al. Risk of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among children found to beStaphylococcusaureusMRSA USA300 carriers[J]. West J Emerg Med, 2017, 18(2): 201-212.
[7] 耿蓉娜, 温婵, 冀迎春, 等.儿童医院多药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4):758-760.
[8] 张天久, 俞松, 杨小红, 等.儿童骨关节化脓性感染102例致病菌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 32(10):756-758.
[9] 李瑞英, 张志芳, 刘晓娟, 等.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12):3080-3081, 3084.
[10] Teh SH, Chi CY, Lin PC,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adults with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 caused by 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central Taiwan[J].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15, 48(5): 497-503.
[11] 田阳帆, 华春珍, 李建平, 等.408例血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患儿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16, 34(3):220-222.
[12] 高岭, 张义成, 刘丽莎, 等.2010~2012年南京地区儿童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3):343-345.
[13] 张勇, 凌建英.儿童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3):732-734.
[14] Dryden M, Zhang Y, Wilson D, et al. A Phase I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 of ceftaroline fosamil 600 mg every 8 h versus vancomycin plus aztreonam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or underlying comorbidities[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6, 71(12): 3575-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