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格与社会

2018-04-27陈小关

世界家苑 2018年3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摘 要:《金色的季节》表现了青海人民的辛勤和崇高,体现了粮食丰收之后整个社会为之欢欣鼓舞的时代气氛。本文从风格学和社会学双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画家借鉴巴洛克风格,构建人物辉煌的形象感,突出精神的高大;使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的力量感和真实感,表达了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从而使整个画面洋溢出一种现实中的辉煌。

关键词:金色的季节;朱乃正;崇高感;现实主义

《金色的季节》是油画家朱乃正(1935—2013)60年代的成名之作。1962年10月开始构思做草图,到1963年继续做素描稿,与油画原作等大,于上半年完成油画。该作与同期完成的《五月星光下》(油画)参加了甘、青、新三省区美术作品巡回联展。后又至西安展出,受到前辈石鲁先生好评。1964年,《金色的季节》选送至全国“公社风光”画展,并在沪、宁、皖等地巡展。后辗转至长安美术出版社,并编入画集。“文革”期间被打入黑画之列,罪名是“歪曲丑化藏族劳动人民形象”,且失去下落。后被用作防震棚板,幸被画友抢救保存,方得完璧归赵。①尽管这幅画的经历耐人寻味,充满了戏剧性,但是且不说它的故事,而是要用精选的几种方法论来剖析它。

(一)风格学分析

画面中两个主体人物身体呈S形扭动,造型上有强烈的运动感,与西方巴洛克风格的构图方式非常相似。西方巴洛克风格以人物的运动感和色彩的艳丽见长,此风格代表画家鲁本斯,他的作品中人物动作往往呈现出大幅度的身体扭动,以达到画面的空间流动,形成动态的画面。《金色的季节》这幅作品中前景左边人物向左高举双手托着簸箕,腰部向右扭转,左边膝盖和小腿伸向左前,右边的人物将簸箕向右托至额头处,手臂向右,而肩背部向左倾斜,腰胯处向右顶出,左边脚使劲伸向左边,错落有致的姿态配合向左飘飞的麦粒、发辫、丝带、裙摆等,使各个局部前呼后应,突出了劳动中的强烈有力的动势。肢体的大幅度动作,也正是巴洛克风格画家鲁本斯的典型特征。

《金色的季节》的近景人物冲出画面,与远景只有米粒儿大小的人物形成极大的视觉反差效果,这样的比例关系,含有精神上的特殊寓意。15世纪威尼斯画派提香的壁画《圣母升天》中,巨人一样的圣母,脚边围绕着小小的天使们,衬托了了圣母光辉伟大的形象。《金色的季节》中远远的在地平线上画着很小的其他劳动者,高度只及两个巨大的女人脚踝处。从构图的分析来看,无论是《金色的季节》,还是《五月的星光下》,这两幅作品从很大的程度受到了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圣母升天》、《胜利女神与豪迈女神》,这种营造崇高感的画面十分相似,人物比例的极大反差突出了精神的高大,从而建构了一种辉煌的形象感。

(二)社会学分析

上一章,我用的是纯风格分析学的比较和分析,人物崇高的精神力量异常打动人心,那么,如果用社会学角度分析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朱乃正用结实厚重的造型特点表现劳动人民,渗透着现实主义的观念。西方在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绘画兴起之后,大规模出现以歌颂下层劳动者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米勒1848年《簸谷子的女人》、库尔贝1849年《采石工》与《金色的季节》有相似之处。《簸谷子的女人》与《金色的季节》是同一题材,同一劳动场景,都画的是粗壮的劳动妇女。《金色的季节》中的女人面庞黝黑、皱着眉头,整个身心都承受着劳动的沉重负荷,非常辛苦,是中国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这件作品和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选择社会批评的角度,而是選择了一个刚刚度过艰难时期,重振时代精神的角度,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是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整个国家处在步履艰难之中。然而就在生活状况好转不久的1962年秋天,中国的粮食作物获得大丰收,因此,《金色的季节》应该是表现当时青海的丰收景象。

这幅画与中国同时代其他绘画作品相比更有独特之处,现实主义风格裹挟着浪漫气息。女画面中人物动作优美,有着民族舞蹈一般的动势,这是同时代其他以劳动女人为题材的作品所不具有的。中国同时代其他作品中的女人都是以男子般刚健强壮的形象出现,并且有着男子一样的豪放性格,这是那个时代所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然而这幅画中的女人有着鲜明的女人装扮,扎着满头的细长发辫、戴着手镯、穿着裙子,没有像常规一样穿上男女通用的工作服。这一特点与表现青海少数民族的题材有关,当时国家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因此艺术作品中可以较多的流露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浪漫气息。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仔细看会发现画中左边女人整个面部处在阴影里,嘴角略微上扬,微皱眉头,在这样的大丰收季节,画家也并没有安排欢天喜地的大笑。皱眉是人在强烈太阳光下的本能反应,而认真筛麦的时候不安排大笑,但只微微嘴角上扬,及其脱离当时大行其道的程式化表现手法,反而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喜悦成为潜意识的流露,具有生活的写实性,更加令人信服。右边的女人面部隐藏在簸箕的阴影中,观察不到表情。大面积天空背景用黄色来表现,只有一点点蓝色做衬托,非常大胆,为整个画面奠定了喜悦的气氛。

结论

通过上述风格学分析和社会学角度分析《金色的季节》,朱乃正先生用巴洛克的现实主义造型手法,表现了一个美好的现实理想主义题材,画面中又裹挟着浪漫气息,造成当时画坛的震动,引发关注和讨论。青海的粮食丰收非常鼓舞人心,特别是在艰难度过的、历史性难忘的三年“灾害”之后,画家对这个题材的抓取和描绘以及浪漫的夸张,都促使人感到社会的金色季节伴随着农业的金色季节一并来到了这块金黄色的土地上。

参考文献

[1] 曹星原.《黑白东西——朱乃正艺术思行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228-229页.

作者简介

陈小关(1989—),女,汉族,籍贯:辽宁省庄河市,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写意人物画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政治现实主义浓与淡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用现实主义的力量迎对司法复杂性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1982—1990:连续剧时期中国电视剧美学风格的确立
为什么
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讨论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