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象鼓舞的传承保护与探索研究
2018-04-27马丹
马丹
摘 要:“巴象鼓舞”也被称为“军傩”,是土著巴宗族人的战舞和狩猎舞,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打击兽皮鼓,至今保存着数千年以前的那种古风古韵,被誉为“汉族舞蹈界的活化石”。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深入探讨了巴象鼓舞的传承保护措施,其中包括:建立传承体制,培养后继人才;增强认同和有目的的传承;巴象鼓舞保护范围实现抢救化、系统化与扩大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巴象鼓舞;传承保护;探索
1.前言
古城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前就已经是古巴子国国都,阆中位于四川省的东北部,阆中不光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久远的文化,其中有一种舞蹈至今保存着数千年以前的那种古风古韵,那就是著名的巴象鼓舞,被誉为“汉族舞蹈界的活化石”。“巴象鼓舞”也被称为“军傩”,是土著巴宗族人的战舞和狩猎舞,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打击兽皮鼓,由于兽皮鼓的鼓面上通常都会绘画出大象、巴蛇等图案(均是巴人部落的图腾),所以才将这个舞蹈称为“巴象鼓舞”,古巴人通过“巴象鼓舞”的歌舞形式来鼓舞斗志、团结部族。西汉时张道陵在阆中城东北面的云台山修道,导致道教一直以来就在阆中盛行发展,由于道教中有“八仙”,因此,阆中人民也将“巴象鼓舞”称为“八仙鼓”。每当跳舞之时,无论男女都头戴面具,女束发、男袒臂,全部的人都随鼓锣声而动,整个歌舞分为多个小的章节,包括“欢庆”、“迎神”、“驱魔”、“待战”等。本文主要研究巴象鼓舞的传承保护,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为我国其它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建立传承体制,培养后继人才
巴象鼓舞的传承保护,对于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是极为有利的。健全巴象鼓舞的传承体系过程中,既要注意巴象鼓舞的整体性、延续性,又要有阶段、有规划、有层次、有组织地开展,最大限度地防止巴象鼓舞在传承时出现盲目性、自发性、片面性。
(1)巴象鼓舞的传承应倚重教育
巴象鼓舞得以传承的最佳方式就是教育,要让与巴象鼓舞有关的报刊、杂志、乡土教材等走入当地的中小学,还可以给学生讲解巴象鼓舞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巴象鼓舞的跳舞技巧、音乐表现特点等,让广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巴象鼓舞有一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有条件的中小学还可以设立巴象鼓舞传承保护基地,邀请巴象鼓舞的传承人入校传授,加强巴象鼓舞在青少年人群中的熏陶,培育巴象鼓舞的文化骨干,展示阆中人民的风采。
(2)培养文化层次高的传承人。
任何一种民族舞蹈的生命力都会受到传承人文化层次高低的影响,并且也会对民族舞蹈的独特性与原创性造成影响。巴象鼓舞的传承并非原封不动,而是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传承,这就需要传承人具备一定的文化层次,李长炎(阆中市舞蹈家协会主席)等人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培养文化层次高的巴象鼓舞传承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李长炎的阆中“巴象鼓舞”表演团由最初的数十人发展壮大到300余人,其中不乏高学历者。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推广,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巴象鼓舞”的推广和普及中来。
(3)加大对巴象鼓舞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
阆中市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来制定了巴象鼓舞传承人管理办法,对有重大贡献的传承人给予适当生活补助。每年还要安排专门经费,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或者群众文化艺术中心,组织巴象鼓舞民间文艺骨干进行集中培训。
3.增强认同和有目的的传承
要将巴象鼓舞发扬光大,那么就需要有目的的传承。有目的的传承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对巴象鼓舞进行有选择性地传承,不能继续传承一些迷信的、伪科学的、无价值的东西。第二,对于传承的方式与措施要格外重视,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巴象鼓舞的本质属性,尽量遵循巴象鼓舞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运行途径,从小便对“巴象鼓舞”深深着迷的李长炎,参加工作后不久便着手收集“巴象鼓舞”的鼓谱。走村入户,请教学习,他终于在七里马驰地区两位老人处,找到了几段记忆下来的鼓谱。按照简谱的形式,李长炎将这些鼓谱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后经过整理,形成今天沿用的“老牌子、冷锤、白鹤展翅和新牌子”4段鼓谱。第三,在对巴象鼓舞进行传承的同时,也要去多考察、借鉴其它地区民族舞蹈的传承路径,吸取其成熟的经验,做到兼容并蓄。第四,通过有目的的传承来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此来传承巴象鼓舞的精髓。从目前来看,国内外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都采用旅游宣传片的方式来提升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往往效果较佳,这是巴象鼓舞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在巴象鼓舞的旅游宣传片中,应该要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传播性、独特性、公益性、文化性、统一性,以此来满足将其同时在多个公共关系平台进行传播,如电影院线、电视播出、互联网发布等。
4.巴象鼓舞保护范围实现抢救化、系统化与扩大化
(1)保护范围的扩大化。
巴象鼓舞的传承保护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偏远农村、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处,更要着眼于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应该要大力开展巴象鼓舞的传承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扩大巴象鼓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调动全体人民群众参与到巴象鼓舞的保护、挖掘与继承工作的积极性。例如,阆中古城每日上午都會举行“张飞巡城”的活动,“张飞”通常是坐在高大的棕红马车上来巡视古城,而几十个跳“巴象鼓舞”的战士们则分立两侧,为“张飞巡城”敲鼓呐喊,引得游客竞相拍照。2011年,阆中“巴象鼓舞”表演团还组织了几十位演员参加了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很多国外同行被“巴象鼓舞”的表现形式和节奏韵律所震撼。2013年,阆中“巴象鼓舞”表演团的“巴象鼓舞”还首次登上了电视舞台——湖北卫视《我爱我的祖国》栏目,让“巴象鼓舞”通过电视画面来展示给全国的人民群众。
(2)保护范围的系统化。
务必要以政府政策作为科学理论指导,以法律条文为准绳,以民族舞蹈的独特性、原创性为依据,系统而又规范地整理巴象鼓舞。值得注意的是,巴象鼓舞的发展并非静止不变,其发展途径会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要用最先进的思想来指导巴象鼓舞的发展,不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力争与其它民族舞蹈接轨。为了能够提高巴象鼓舞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那么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3)保护范围的抢救化。
从目前来看,有相当数量的民俗文化艺术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还有一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正处于濒临消失的边缘,由此可见,巴象鼓舞的保护范围的抢救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展一系列的抢救性的保护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巴象鼓舞的抢救性保护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务必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一同参与到巴象鼓舞传承保护的攻坚战中,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巴象鼓舞的大繁荣、大发展。
5.结语
总之,巴象鼓舞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明珠,又是汉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与乡土气息。新时期传承与保护巴象鼓舞,实质上就是在保护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不会如同空壳般存在下去的根本,还能够为我国其它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丹.巴象鼓舞的文化探源与艺术价值研究[J].四川戏剧,2016(11)
[2]曾小安;甄建星.巴蜀舞蹈中的“活化石”——巴象鼓舞[J].艺术科技,2013(06)
[3]罗银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浅析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遗进校园”[J].大舞台,2011(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关于阆中市巴象鼓舞艺术走进高校的研究与探索”阶段性成果(RWB1722)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