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钙蛋白和B型钠尿肽联合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2018-04-27苏彦洲程娜张继红
苏彦洲 程娜 张继红
【摘要】 目的 探讨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3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组, 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治疗前后的NT-proBNP和cTnI水平及实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NT-proBNP和cTnI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不同NYHA分级患者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Ⅳ级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Ⅰ、Ⅱ、Ⅲ级患者, cTnI则明显低于Ⅰ、Ⅱ、Ⅲ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为(395.1±101.3)pg/ml, cTnI水平为(0.490±0.021)μg/ml, 对照组NT-proBNP水平为(51.2±10.2)pg/ml, cTnI水平为(0.002±0.001)μg/ml;实验组治疗后NT-proBNP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和cTnI水平、NYHA分级、性别和年龄等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呈正相关(P<0.05)。结论 cTnI 联合 NT-proBNP检测能够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和病情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并有助于其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 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危险分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1.02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死亡率和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体征检查、临床症状、临床病史等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检查和诊断方法, 但是早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诊断难度较大, 误诊率较高。随着实验室检查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 NT-proBNP和cTnI等检测技术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检查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且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医学研究结果证实, 患者的预后情况会直接受到NT-proBNP和cTnI等因素的影响, 且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本研究对NT-proBNP和cTnI联合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内科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3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组, 男130例, 女102例, 年龄40~87岁, 平均年龄(63.5±13.2)岁;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40例Ⅰ级, 36例Ⅱ级, 78例Ⅲ级, 78例Ⅳ级;心脏病类型:4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2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例肥厚性心脏病, 14例扩张性心肌病, 1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 122例冠心病。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男54例, 女46例, 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57.4±1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學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于体检过程中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 实验组于入院后3 d内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 并在2 ml的普通试管中保存, 静置2 h后以3000 r/min的速度实施离心处理, 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 对上层血清进行分离处理, 实施血清 cTnI 检测。其余3 ml样本保存在抗凝试管中, 静置2 h后以3000 r/min的速度实施离心处理, 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 保留下层血浆实施后续的NT-proBNP 检测。使用瑞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ReLIA Ⅱ多功能免疫检测仪及配套试剂, 通过双向测流免疫反应原理对患者实施NT-proBNP检测, NT-proBNP 试剂盒标准为:心力衰竭诊断灵敏度;女性为80.5%、男性为71.0%;特异性:女性为88.4%、男性为94.8%。使用瑞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ReLIA Ⅱ多功能免疫检测仪及配套试剂,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实施血清 cTnI检测, 临界值设定为0.15 μg/ml, 若cTnI检测结果>0.15 μg/L, 则证实其出现心肌损伤症状。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治疗前后的NT-proBNP和cTnI水平及实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NT-proBNP和cTnI的水平。分析cTnI和NT-proBNP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cTnI和NT-proBNP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NYHA分级患者治疗前后cTnI和NT-proBNP水平比较 NYHA分级Ⅰ级患者治疗前NT-proBNP水平为(385.66±24.87)pg/ml, cTnI水平为(0.25±0.04)μg/ml, 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为(245.36±11.21)pg/ml, cTnI水平为(0.14±0.02)μg/ml;Ⅱ级患者治疗前NT-proBNP水平为(680.95±
36.77)pg/ml, cTnI水平为(0.29±0.03)μg/ml, 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为(412.54±32.29)pg/ml, cTnI水平为(0.13±0.02)μg/ml;Ⅲ级患者治疗前NT-proBNP水平为(1925.62±45.88)pg/ml,cTnI水平为(0.22±0.03)μg/ml, 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为(550.78±44.34)pg/ml, cTnI水平为(0.12±0.01)μg/ml;Ⅳ级患者治疗前NT-proBNP水平为(2850.17±80.23)pg/ml, cTnI水平为(0.24±0.04)μg/ml, 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为(852.56±40.23)pg/ml, cTnI水平为(0.10±0.01)μg/ml;治疗前不同NYHA分级患者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Ⅳ级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Ⅰ、Ⅱ、Ⅲ级患者, cTnI则明显低于Ⅰ、Ⅱ、Ⅲ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实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cTnI和NT-proBNP水平比较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NT-proBNP水平为(395.1±101.3)pg/ml, cTnI水平为(0.490±0.021)μg/ml;对照组NT-proBNP水平为(51.2±10.2)pg/ml, cTnI水平为(0.002±0.001)μg/ml;实验组治疗后NT-proBNP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cTnI和NT-proBNP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接受12个月随访观察, 其中失访40例患者, 其余192例患者中发生心脏事件患者72例, 54例再次入院治疗, 18例发生心力衰竭死亡, 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7.50%。通过多因素和单因素对患者NT-proBNP和cTnI水平、NYHA分级、性别和年龄等资料进行分析, 年龄Exp为1.78B, 95%CI为(0.92, 1.82), P=0.042<0.05;性别Exp为3.54B, 95%CI为(0.84, 15.41), P=0.043<0.05;NYHA分级Exp为3.03B, 95%CI为(1.26, 3.68), P=0.009<0.05;cTnI>0.15 μg/ml患者Exp为1.69B, 95%CI为(1.25, 3.68), P=0.040<0.05;NT-proBNP>250 pg/ml患者Exp为2.17B, 95%CI为(0.97, 4.47), P=0.001<0.05。
3 讨论
心肌细胞中的cTnI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 且多数能够与蛋白相结合, 并在肌原纤维上固定, 其余部分则在胞质内游离, 因而临床上也将cTnI作为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损害程度和急性心肌缺血損伤诊断的主要参考依据[1]。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多种心脏疾病晚期患者共同的临床表现, 医学研究结果证实, 心肌损伤与心力衰竭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2]。cTnI 表达增加会提升不稳定性心绞痛等患者其他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 临床上通常建议对这部分患者实施强化治疗和重点监护, 从而降低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和心源性死亡率[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 治疗前不同NYHA分级患者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Ⅳ级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Ⅰ、Ⅱ、Ⅲ级患者, cTnI则明显低于Ⅰ、Ⅱ、Ⅲ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仅仅实施cTnI 水平检测对于患者真实心脏损伤情况无法提供准确的参考, 还需要与其他指标相结合, 从而准确评估患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情况。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检测结果与以往的医学报道结果相符合, 由此可见, NT-proBNP水平提高能够直接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 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同时, NT-proBNP联合cTnI检测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效果评估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以cTnI和BNP的灵敏度、特异性最大值作为临界值加以区分, 并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后cTnI水平是否>0.15 μg/ml以及NT-proBNP水平是否>250 ng/ml对其预后加以判断, 能够确定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4-6]。同时, 本次医学研究也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 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NT-proBNP、cTnI、NYHA分级、性别和年龄等对于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判断分析,结果证实, 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与NT-proBNP、cTnI水平之间为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NT-proBNP、cTnI水平越高, 则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越高[7, 8]。
综上所述, cTnI 联合 NT-proBNP检测能够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和病情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降低患者的临床死亡率, 并有助于其预后的判断,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古军恩, 陈志坚, 宋启斌. B型脑钠肽(BNP) 含量变化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4):93-94.
[2] 谭宇峰. 血清肌钙蛋白I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联合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5):62-63.
[3] 张绍武, 宁洁, 李治国, 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 T 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12):1604-1605.
[4] 秦伟国.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肌钙蛋白T和B型钠尿肽联合检测的临床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0):412.
[5] 石运生, 张利民, 董茂盛, 等. cTnⅠ与NT-ProBNP联合检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评估的意义. 中国医学创新, 2014(7):1-3.
[6] 刘裕英, 黄澄, 吕艳, 等. 血清肌钙蛋白I、N端前体脑钠肽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36):7025-7027.
[7] 张闻伯. 心肌肌钙蛋白T、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N端B型脑钠肽前体联合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10):1684-1686.
[8] 郭美玲. 3种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10):1397-1398.
[收稿日期: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