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舞跳得那么好,为什么不跳了?
2018-04-27皮克溪
皮克溪
从题材上说,《米花之味》应该算社会问题剧。在城市打工的女子离婚回乡,被乡邻议论做了不干净的事;留守儿童偷盗、打架、沉迷于网络游戏;古老的村寨面临旅游开发;孩子得病是请神还是送医院……传统、现代、民族、信仰、女性处境、儿童成长,所有这些融汇在《米花之味》里,本来容易严肃沉重,导演鹏飞却拍出了轻灵明亮。
在许多矛盾激烈的地方,导演拍得克制。叶喃从城市回到中缅边境的小村庄,其实已经不大习惯乡邻的生活方式,但她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聊天时吐一地的鸡爪、骨头和瓜子皮。女儿喃杭去网吧玩了通宵,叶喃找到女儿时没发火,她在车里睡了一夜,第二天醒来,对女儿一言不发,去路边摊子吃了一碗米线。
米线是叶喃在城市时思念的家乡食物,她刚回家就让爸爸做了一碗,却觉得味道变了,而爸爸说她要求高了。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山神附体那一幕,山神说村子里的米酒和米花都变了味道,这听起来是一种自然派的表现,控诉现代文明对淳朴乡村的侵蚀。但导演想表达的现实显然更为复杂:村民从经济上欢迎旅游开发;孩子们热爱手机游戏,集体坐在寺庙台阶上蹭Wi-Fi;一个孩子生病死去,她的爸爸问募捐来的钱是不是都给我们,而帮忙的村民觉得,我们出力的人是不是也该分一点,我已经为此请了好几天假;叶喃不被的外面世界接纳,也无法真正回到故乡,但在这个漂荡的过程中她得到了勇气,寺庙里的人对她说女人不能去那边,她看似谦恭地离开,转头却坦然绕到了禁地。
《米花之味》的幽默感值得赞美。国产片中的笑料,常常是从搞笑储备库里拿出的现成品,揉巴揉巴插到剧情里,上蹿下跳只为逗得观众生理性大笑。就像恐怖片里,屏幕前猛然跳出个披头散发的人,观众就会生理性大叫。现场反应看似热烈,但观众的内心OS可能是:侮辱我的智商。或者:放纵一下吧,不要管智商。而《米花之味》的幽默深深融于生活中,它是具体情境中的细微尴尬,或者复杂现实中的生活态度,很难把它剥离出那个环境当作段子单独讲出来。它能让观众会心一笑。
米花是傣族的传统食物,糯米制成,圆饼状,浸过红糖。它是傣族礼佛的贡品,也是送给亲朋好友的食物,象征团圆。电影的后半段,母女两人拿着长长的筷子,合作在油锅里炸米花,为女儿生病的好朋友礼佛祈福。女儿放松了对妈妈的抵抗和排斥,问媽妈:你跳舞跳得那么好,为什么现在不跳了?妈妈回答:我要出去给你赚钱。这是电影里的回答。电影外,导演讲起他住那儿一年遇到的一件事情,一位那里的老师说起他教的孩子,嘲笑他们学习不好,只是能歌善舞,那有什么用呢?
《米花之味》的结尾,母女二人走进1.2亿年的溶洞里参拜石佛。这里已经修成了景点,“今日休息”,她们从门缝里钻进去。水滴落在游客丢的易拉罐上,好像是对神力的嘲讽。她们跳舞给石佛看,祈求不要再发生不好的事情,也许没什么用吧。但她们起舞的时刻,那么动人,那么美丽。
《苏莱曼山》(2017)
导演:伊丽莎维塔·斯蒂肖娃
少见的吉尔吉斯斯坦电影。一个幼稚自私的男人、一个失散多年的儿子、一个能赚钱的萨满教巫师妻子、一个年轻貌美已怀孕的妻子。是家庭片,是公路片,也是宗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