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绣×白·春”的品种特性及饲育技术要点
2018-04-27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
芳·绣·×白·春(川蚕27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西南大学育成的强健、生产高品位茧丝、二化性四眠四元杂交家蚕品种,适用于四川、重庆及长江流域春、秋季饲养,2014年2月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审定证书号:川蚕品审(2014)02号。
1 原原种性状及饲育要点
1.1 芳
中国系统,含多化性血缘二化性,四眠。越年卵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催青湿度过低,易出现生种和再出卵。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200头左右。稚蚕趋密性和趋光性强,食桑快,食叶量大,体质较强,眠起齐一,饷食用叶适熟偏嫩,可以减少小蚕发生。壮蚕体色青白,蚕体结实,素蚕。老熟齐一,营茧较慢,多结上层茧,上蔟如偏密,双宫茧率明显增加。茧色白,茧形短椭圆,少数球形茧,缩皱中等偏细。茧丝长较长,解舒较优,净度好,茧丝纤度略细。发蛾集中,蛾体活泼,交配性能好,雄蛾略不耐冷藏。产卵尚快,产附平整。
催青经过11d,五龄经过7d,全龄经过25d,蛹期经过17d,全期经过53d。与“绣”对交应推迟1d出库,出库比例为芳:绣=1:1.2。
浸酸标准:冷藏浸酸,盐酸液温47.8℃(118℉),比重1.092,时间5min30s。
1.2 绣
中国系统,二化性,四眠。越年卵卵色浅灰绿色,卵壳白色略带浅黄色。孵化整齐,蚁蚕黑褐色,卵粒较小,克卵粒数1950粒左右,克蚁头数2400左右。稚蚕趋光趋密性强,入眠较慢,眠起较快。壮蚕体色青白,熟蚕体色乳白色,素斑,体型纤细,食桑较慢,老熟集中,营茧快。茧形短椭圆形,茧色洁白,缩皱细,茧丝长长,纤度细,洁净优。蛹体偏小,体色琥珀色,发蛾整齐,蛾体活泼,交配性能好,产卵快,不良卵较少,单蛾产卵410粒左右。
催青经过11d,五龄经过8d,全龄经过26d,蛹期经过17d,全期经过54d。与“芳”对交应提前1d出库,出库比例为芳:绣=1:1.2。
浸酸标准:冷藏浸酸,盐酸液温47.8℃(118℉),比重1.092,时间5min45s。
1.3 白
日本系统,含多化性血缘二化性,四眠。越年卵卵色灰紫色,卵壳乳白、间有淡黄色。 蚁蚕黑褐色,行动活泼,逸散性较强,克蚁头数2200头左右。壮蚕体形细长,体色灰白色,素蚕(隐约可见很淡的半月纹),食桑缓慢,抗高温能力强。老熟齐一,熟蚕体色略带红色,透明度低,不易识别。茧形长浅束腰,大小匀整,茧色洁白,缩皱中等。蔟中保持通风干燥,以免发生穿头茧和薄头茧。茧丝长略短,解舒好,净度优。发蛾较慢,欠集中,雄蛾较耐冷藏。产卵较快,产附平整。
催青经过11d,五龄经过8d,全龄经过25d,蛹期经过17d,全期经过53d。与春对交应推迟2d出库,出库比例为白:春=1:1.2。
浸酸标准:冷藏浸酸,盐酸液温47.8℃(118℉),比重1.092,时间6min。
1.4 春
日本系统,二化性,四眠。越年卵卵色灰褐色,卵壳白色。孵化整齐,蚁蚕黑褐色,卵粒较小,克卵粒数1850粒左右,克蚁头数2300左右。稚蚕行动活波,逸散性强,入眠较慢,眠起较快。壮蚕体色青白,熟蚕体色米黄色,普斑,体型细长,食桑较慢,老熟集中,营茧快。茧形长浅束腰,茧色洁白,缩皱细。茧色洁白,缩皱细,茧丝长长,纤度细,洁净优。蛹体偏小,体色琥珀色,蛹期较慢,发蛾整齐,蛾体活泼,交配性能好,产卵快,不良卵较少,单蛾产卵450粒左右。
催青经过11d,五龄经过8d,全龄经过26d,蛹期经过18d,全期经过55d。与“白”对交应提前2d出库,出库比例为白:春=1:1.2。
浸酸标准:冷藏浸酸,盐酸液温47.8℃(118℉),比重1.092,时间6min15s。
1.5 饲育要点
1.5.1 正确把握出库时间和对交比例。芳比对交绣的全期经过短1d,且雄蛾不耐冷藏,应推迟1d出库,出库比例为芳:绣=1:1.2;白比对交春的全期经过短2d,应推迟2d出库,出库对交比例为白:春=1:1.2。
1.5.2 认真做好催青和补催青。芳和白均含有多化性血统,催青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易出现生种和再出卵,应严格按照春、秋季催青技术操作标准进行催青和补催青。绣和春的蚕卵偏小,催青中应加强温湿度管理,防止蚕卵失水,增加催青死卵,降低孵化率。
1.5.3 针对性做好饲育技术处理。绣的稚蚕期趋光趋密性强,给叶前应做好匀座、扩座、调箔工作,防止食桑不均引起发育不齐;春的蚁蚕及稚蚕期遗散性较强,收蚁时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感光不宜过早,防止蚁蚕受饿。绣和春的食桑口器均较小,稚蚕期桑叶要适熟偏嫩,防止伤害蚕儿口器,产生弱小蚕,四~五龄叶要充分成熟,防止桑叶偏嫩,充实卵质和提高蚕体健康,增加造卵数,减少不良卵的发生。
1.5.4 控制饲育环境。四个品种稚蚕期适应高温度饲养环境,在低温环境食桑慢,在防干育条件下,一~二龄饲养温度28.0℃(82.4℉) ,三龄饲养温度26℃(78.8℉)。绣、春和白的壮蚕期食桑较慢,温度不宜过高,饲养温度25℃(77℉),防止桑叶失水萎凋,多回薄喂,增加给桑次数,减少每次给桑量。芳壮蚕期食桑快,食桑能力强,应注意良桑饱食。绣和春壮蚕期对多湿环境较为敏感,尤其是原原种春易感染细菌性病,饲养时应注意通风排湿和消毒防病,保持蚕座干燥,避免饲喂水桑叶。
1.5.6 做好眠起处理。绣和春入眠较慢,在入眠处理时,有95%以上的眠蚕或在三、四龄入眠时有个别起蚕时方可止桑,保证青蚕和将眠蚕饱食就眠,防止止桑较早,产生饿眠现象;但在适宜温度下,眠起较快,要注意适时饷食,防止起蚕受饿,尤其是春一~二眠起蚕逸散性强,受饿后易吐浮丝,防止起蚕乱爬,消耗体力使蚕体虚弱。眠中温度比饲养温度低0.5℃,饷食要严格选适熟偏嫩叶,给叶偏少。
1.5.7 做好蔟中保护。簇中温度用25~25.6℃(77~78℉)的温度结茧,缩短结茧时间,以免产生不结茧蚕;由于茧型偏小,尤其是绣的茧形为椭圆球形,易产生缩尾蛹和驼背蛹,影响产卵数,采茧时间以上蔟后60h为中心,采茧时动作要轻,并平铺在蚕箔中。
1.5.8 做好蛹期保护。蛹期保护以24~25℃(75.2~77℉)的温度保护,不宜高于28℃(82.4℉),避免30℃(86℉)以上的温度,否则,生种和不受精卵增多。
1.5.9 做好蛾期保护调控。芳的雄蛾略不耐冷藏,春的雄蛾生命期较短、二次交配能力较弱,制原种时应注意对交品种化蛾时间,及时调控,提高繁育系数。
1.5.10 做好保种处理。绣和春的蚕卵偏小,在保种中应加强温湿度管理,严格按照保种技术标准执行,防止蚕卵失水造成的不良卵增加,孵化率降低。
2 原种性状及饲育要点
2.1 芳×绣(正反交)性状
中国系统,二化性,四眠,双交原种。正交卵色灰绿色,卵壳淡黄色;反交卵色灰色,卵壳乳白色;克卵粒数1850粒左右。蚁蚕黑褐色,孵化整齐,克蚁头数2300头左右。稚蚕具有趋光性,各龄发育整齐,健康好养。壮蚕体色清白,素斑,食桑旺盛。老熟集中,营茧快,多结中上层茧。公斤茧525粒左右,茧形短椭园形,茧色洁白,茧形匀整,缩皱中等,发蛾集中,蛾体健康,雄蛾活泼,交配性能好。单蛾产卵560粒左右,产附平整。
催青经过11d,全龄经过23-24d,全期经过52-53d,与白×春对交同时出库。
2.2 白×春(正反交)性状
日本系统,二化性,四眠,双交原种。卵色灰褐色,卵壳白色,克卵粒数1800粒左右。蚁蚕黑褐色,孵化欠整齐,具有逸散性,克蚁头数2250头左右,各龄发育整齐,眠起齐一。壮蚕体色青白,普斑。老熟集中,营茧较快,多结中上层茧。kg茧560粒左右,茧形长浅束腰,茧色洁白,缩皱中等。发蛾集中,蛾体健康,雄蛾较活泼。单蛾产卵540粒左右,产附平整。
催青经过11d,全龄经过23-24d,全期经过52-53d,与芳×绣对交同时出库。
2.3 饲育要点
2.3.1 把握出库时间和对交比例。芳×绣与白×春的催青经过和全期经过相当,应同时出库;芳×绣较白×春的克蚁头数略多,出库对交比例应为1:1.1。
2.3.2 控制催青和补催青温湿度。芳和白均含有多化性血统,催青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易出现生种和再出卵,应严格按照春、秋季催青技术操作标准进行催青和补催青。白×春孵化欠齐,出库时应在外库12.5-15.5℃(55-63℉)过渡稍长时间,保证胚子发育到丙2时出库催青。
2.3.3 做好稚蚕技术处理。稚蚕期低温环境食桑缓慢,在防干育条件下,一~二龄饲养温度28.0℃(82.4℉) ,三龄饲养温度26℃(78.8℉)。稚蚕期用叶要适熟偏嫩,防止伤害蚕儿口器,产生弱小蚕。芳×绣稚蚕期趋光趋密性强,给叶前应做好匀座、扩座、调箔工作,防止食桑不均引起发育不齐。白×春蚁蚕及稚蚕期遗散性较强,收蚁时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感光不宜过早,防止蚁蚕受饿。
2.3.4 做好壮蚕技术处理。四~五龄叶要充分成熟,防止桑叶偏嫩,充实卵质和提高蚕体健康,增加造卵数,减少不良卵的发生。白×春壮蚕期食桑较慢,温度不宜过高,饲养温度25℃(77℉),防止桑叶失水萎凋,最好多回薄喂,增加给桑次数,减少给桑量,同时,白×春壮蚕期对多湿环境较为敏感,易感染细菌性病,饲养时应注意通风排湿和消毒防病,保持蚕座干燥,避免饲喂水桑叶。芳×绣壮蚕期食桑快,食桑能力强,应注意良桑饱食。
2.3.5 做好眠起处理。白×春入眠较慢,入眠处理时,有95%以上的眠蚕或在三、四龄入眠时有个别起蚕时方可止桑,保证青蚕和将眠蚕饱食就眠,防止止桑过早,产生饿眠现象。眠中温度比饲养温度低0.5℃。在适宜温度下,眠起较快,要注意适时饷食,防止起蚕受饿,饷食要严格选适熟偏嫩叶,给叶偏少。白×春一~二眠起蚕逸散性强,受饿后易吐浮丝,防止起蚕乱爬,消耗体力使蚕体虚弱。
2.3.6 做好蔟中保护。控制簇中适温25~25.6℃(77~78℉)结茧,缩短结茧时间,以免产生不结茧蚕。采茧时间以盛上蔟后60h为中心,采茧时动作要轻,并平铺在蚕箔中。
2.3.7 做好蛹期保护。控制蛹期适温24~25℃(75.2~77℉)保护,不宜高于28℃(82.4)℉,避免30℃(86℉)以上的温度,否则,生种和不受精卵增多。
2.3.8 做好保种处理。由于蚕卵偏小,在保种过程中应加强温湿度管理,严格按照保种相关技术标准执行,防止蚕卵失水造成的不良卵增加,孵化率降低。
2.3.9 浸酸标准:即时浸酸,盐酸液温46.1℃(115℉),比重1.075,时间中系5min,日系5min30s。冷藏浸酸,盐酸温度47.8℃(118℉),比重1.092,时间中系5min45s,日系6min15s。
表1 “芳×绣、白×春”原种出库日差、上蔟日差参考表
3 一代杂交种性状及饲育要点
3.1 芳·绣×白·春(正反交)性状
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二化性,四眠,具有体质强健、好饲养、产量高、茧质优良、杂交种繁殖系数较高等特点。正交卵灰绿色,卵壳淡黄色。反交卵灰褐色,卵壳白色。克卵粒数1900粒左右,克蚁头数2250头左右。蚁蚕黑褐色,正交蚁蚕具有趋密性,反交蚁蚕逸散性较强。壮蚕体色青白,斑纹是普斑、素斑各一半,各龄发育及眠起整齐,发育快,盛食期食桑旺盛。结茧快,茧型中等,颗粒匀整,茧层紧而厚,茧色洁白,缩皱中等偏细,产量稳定。解舒好,洁净优,纤度中偏细,茧丝质优良,茧层率24%以上,单茧丝长1300m,解舒丝长1000m左右,洁净94~95分,鲜毛茧出丝率18%~19%。
3.2 饲育要点
3.2.1 延长出库中间温度保护时间。为提高实用收蚁孵化率,便于集中收蚁,蚕种出库催青前,应在10-12℃(50-55℉)中间温度保护2天,缩小起点胚子间的开差。
3.2.2 做好催青技术处理。该品种催青后期的点青、转青较快,应严格按照常规蚕种催青技术催青,催青后期要加强补湿,以干湿球差1-1.5℃(2-3℉)为好,点青后进行黑暗保护,促进孵化齐一。
3.2.3 做好补催青技术处理。蚕种送达共育室的前1天共育室温度应升至22℃,保持干湿差1.5-2℃,蚕种进入共育室后温度逐渐升至25-25.5℃,保持干湿差1-1.5℃,保持共育室和蚕种黑暗。在补催青期间,若当日早上有少量苗蚁,则次日早上感光收蚁,若晚上有少量苗蚁,则在第3天早上感光收蚁。
3.2.4 做好收蚁技术处理。收蚁当天早上4-5时开灯感光,8时开始收蚁,收蚁温度保持24-25℃,干湿差2℃。
3.2.5 做好眠起处理。该品种入眠较慢,入眠处理时,有95%以上的眠蚕或在三、四龄入眠时有个别起蚕时方可止桑,保证青蚕和将眠蚕饱食就眠。有95%以上起蚕可饷食,防止起蚕乱爬,消耗体力使蚕体虚弱。
3.2.6 做好稚蚕技术处理。小蚕用叶要求适熟、新鲜,特别是每龄饷食第一、二次用叶宜适熟偏嫩。小蚕期温度以26-28℃为宜,注意调节共育室的共育盒的位置,使感温均匀。
3.2.7 做好大蚕技术处理。该品种五龄前期食桑缓慢,注意保证桑叶充足及桑叶质量,避免桑叶过早干枯造成蚕儿无法饱食。在壮蚕期行动活拨,食桑快,应做到良桑饱食,以保持其高品质的特性。该品种对高温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温度低于20℃时食桑缓慢在壮蚕期温度应保持在23℃以上,高温条件下蚕体活泼、食桑旺盛,尤其是五龄第4天后适宜的温度条件能有效提高出丝率,因此适宜在春、秋温度较高的地区饲养。该品种对高湿环境较为敏感,饲养时应注意通风排湿和消毒防病,保持蚕座干燥,避免饲喂水桑叶,防止温湿度急变,避免连续低温多湿和高温多湿环境。
3.2.8 做好上蔟及蔟中技术处理。该品种老熟齐涌,营茧快,入孔率高,应做好上蔟前的准备工作。蔟中温度保持在25℃左右,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3.2.9 浸酸标准。即时浸酸,盐酸液温46.1℃(115℉),比重1.075,时间中系5min,日系5min30s。冷藏浸酸,盐酸液温47.8℃(118℉),比重1.092,时间中系6min,日系6min30s。
4 原种、一代杂交种饲育成绩
原种、一代杂交种饲育成绩详见表2。
表2 原种、一代杂交种饲育成绩
注:原种成绩为2014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调查所得,一代杂交种饲育成绩为2012,2013连续两年四川省家蚕品种室内鉴定成绩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