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源嫘祖故里盐亭(下)

2018-03-17王堂甲

四川蚕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嫘祖黄帝丝绸

王堂甲

(西南科技大学嫘祖文化研究所,四川 盐亭 621600)

(续2017年第4期)

5 文物佐证嫘祖故里

四川盐亭金鸡镇嫘祖村出土的《嫘祖圣地》碑,为唐代韬略家,经史学家赵蕤撰写,该碑文是研究嫘祖文化非常珍贵的史料,碑文曰: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碑文非常明白地告诉世人嫘祖的出生归葬之地和历史功绩,记述了从蜀王到汉文翁再到大唐嫘祖故里人们祭祀嫘祖的盛况。《嫘祖圣地》碑对《史记》关于黄帝嫘祖的记载也同样起到了最具权威、最完整的补充、补证和诠释,同时对研究古代巴蜀文明、农耕文化、蚕桑丝绸文化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1955年,在盐亭古来乡水缸坪,发现一块长5cm,宽10cm的木化石,科学测定为万年以上的古桑化石。同年,在金鸡、高灯等地又出了大量的古桑化石。1974年,在金鸡桑林坝、雍江河畔,出土了大量古桑残骸。1986年,在高灯盘龙村,出土了长2m、直径0.4m的硅化桑木。1994年2月,在太阳沟,出土了粗陶蚕茧、蚕峨、人俑和陶盆、陶罐60余件,科学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之随葬品。

1993年,金鸡镇龙翔山修建嫘祖上山公路时,发现一批地下文物,其中有一支手杖化石,形状与今人所用略同。考古学者认为,这种手杖器物用途虽不明确,但类似之物在欧洲晚期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屡有发现。欧州的考古学家们把这种鹿角作成的东西称之为“指挥棒”。在氏族社会中,“指挥棒”是权力的象征物,是权力、威严的象征。

1995年,在盐亭县高灯镇出土的金蚕、石蚕。金蚕重7g,长7cm。《蜀中广纪》载:蚕丛氏,教人养蚕,时家给一金(头)蚕。这证明盐亭养蚕与蜀山氏后代蚕丛氏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1980年又在盐亭县高灯镇云毓山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石斧、石环,又在盐亭县丝姥山、二仙洞发现粗陶60余件,在金鸡镇的启文山十仙洞又发现粗陶200件。在盐亭县烟台山出土了与三星堆同时代之青铜跪俑,和三星堆同时代之六只玉璧货币,三星堆出土有齿海贝货币。嫘祖故里盐亭则应是南、北丝绸之路的中枢。

盐亭县龙泉乡石马沟,石崖上有两个石洞,洞距地面7.9m,大洞长9m,宽5m,高3m。洞中有11个约1m3的长方石坑,洞口左壁刻着“凤姐二月十日生”。“壁上刻着一个女子骑马飞奔雕像,两旁刻一副对联,“王氏蚕姑丝绢藏,先祖功德黄帝昭。”专家确认是古时藏丝洞,已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开皇年间,县令董叔封,在盐亭教民栽桑养蚕,一时蔚然成风,人们为纪念他,在凤凰山建了董叔亭。《嫘祖圣地》碑文“后山青龙场,全貌焕然,黎庶交易,百物咸集,惟丝绸繁多。”这说明唐代盐亭的丝织业很繁盛。

6 唐代贡品鹅溪绢

盐亭县安家镇境内在唐代时建鹅溪镇。因此地重农桑,蚕茧出产丰富,丝绸质量上乘,梓州太守献于皇上,富丽堂皇的丝绢让皇上爱不释手,乃命岁岁朝贡,并赐名鹅溪绢,遂成朝廷贡品,闻名于世,盛极一时,并延至宋、元、明时期。

武则天诗云:“丝绸龟手富,贝锦鹅溪绢;功比马头娘,月映水三潭。”李白诗云:“鹅溪凤凰舞、贝锦亦成篇。九子七进士,京都一状元。地生天池玉带水、马蹄石下步步高。严龄辞去万神游,归卧鹅溪钓碧流。严陵高摄汉天,何须仗剑挂玉阶”。唐代杜甫《戏为韦偃歌》云:“ 韦侯 韦侯 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请公放笔为直干。” 宋代苏轼云:“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铓。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宋代文同诗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宋代黄庭坚《次前韵谢与迪惠所作竹五幅》云:“我有好东绢,晴明要会期。” 宋代周紫芝 《竹坡诗话》云:“余尝戏作小诗,用少陵事云:‘百尺寒松老干枯,韦郎笔妙古今无。何如莫扫鹅溪绢,留取天吴紫凤图。’”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新唐书》云:“鹅溪绢为唐王室之贡品,皇家贡院广为采用。”明代李贤、彭时等奉敕修撰,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明统一志》载:“天下皆称鹅溪绢。”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云:“蜀,盐亭县有鹅溪,县出绢,谓之鹅溪绢;亦名东绢,子美诗:我有一疋好东绢是也。”清代岳豁然诗云:“嫘祖吾乡里,青龙瘗帝妃。始蚕蚕作茧,织绢绢成衣。逸史传翁妪,功勋纪赵蕤。子孙承祖烈,织绢有鹅溪。”明清时代有川北绢,在中国丝绸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2015年在盐亭安家镇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鹅溪绢旅游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

7 丝绸之母·嫘祖

三星堆、金沙文化的起源和族源均来自西陵:嫘祖开创的蚕桑文明促进了西陵氏部落联盟的日益壮大和发展,形成古蜀最早的邦国之一。 嫘祖与黄帝联姻后,他们的子孙一部分随黄帝嫘祖到中原发展,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书中的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后来成为华夏的五帝之一。另有一部分子孙,留在蜀地发展,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则明确记载: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蜀之为邦,媾姻则黄帝婚其族。”明朝天启年间《成都府志》云:“蚕丛祠,府治西南。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教民养蚕,俗呼为青衣神。”由此可见嫘祖直系子孙蚕丛氏,继承发展嫘祖开创的蚕桑丝绸文明。象征蚕丛偶像的大型纵目青铜面具、带冠纵目青铜面具在三星堆文化遗址二号坑出土面世,证明这里曾是蚕丛及其历代子孙(或蜀王)长期统治和经营过的古蜀王国。因此可以说,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是黄帝嫘祖的子孙率领古蜀先民共同创造的古蜀灿烂文明的结晶。

嫘祖开创的蚕丝文明从山地向邻近的成都平原传播发展,(从山地走向平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其路线是:盐亭(西陵)→广 汉(三星堆)→成都(金沙)。最后在成都扎根下来,经过上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辐射全川,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的川蜀丝绸文化产业。在殷商时期,三星堆文明已达到辉煌的顶峰, 其青铜文明和丝绸文明更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这时萌发的南方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开始形成,起点是广汉三星堆,丝绸换海贝揭开了南丝路商贸往来的序幕。更有大量的文物挖掘可以说明在先秦战国时期,川蜀的丝绸已销往周边和中原地区的许多诸侯王国,大量销往北方秦国的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雍水以北),在公元前四世纪,川蜀丝绸沿着南方丝绸之路辗转远销南亚,中亚,西亚,中东及地中海沿岸。

灿烂的古蜀文明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的基础上独立发展起来的本土文明,是长江文明的源头之一。农业和农桑丝绸业是古蜀的两大支柱产业。以此为基础又发展起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正如《嫘祖圣地》碑所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衣食足而后礼乐兴焉,皇图巩焉。是以岁在正月朔八至二月初十,天子庶民祭祀先蚕,典礼之隆,全然帝王祭祀先农之尊。”精神文明(包括礼 、乐、祭祀、以及丝绸服饰文化、青铜文化等文化产物)必然是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巴蜀上古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史,虽然神秘,但西陵古国、嫘祖出生归葬之地盐亭和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史书中留下的记载,民间传说、地缘文化等,为我们开启了探索其神秘、神奇的钥匙。远古时代的中华民族,多族群相互融合的文化和历史,既有悠久性又有独特性,无论是三星堆文化还是嫘祖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丝绸之源、嫘祖故里盐亭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才是最终解决三星堆文化和丝绸之路的首先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在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当下,大力弘扬嫘祖开创的丝绸文明、创新奉献精神和卓越智慧,也十分符合国家、民族复兴发展之精神和文化诉求,是国人的需要,是凝聚民心所向的需要,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深入研究三星堆文化,丝绸之路与丝绸之源嫘祖故里盐亭的关系不仅是对巴蜀文化进行“顶层设计”同样也是把巴蜀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文化的“顶层设计”。

猜你喜欢

嫘祖黄帝丝绸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嫘祖养蚕
嫘祖和你聊保护隐私
遥望“丝绸路”
嫘祖养蚕的故事
路上丝绸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嫘祖缫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