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现代学徒制在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
2018-04-26史玉琢
史玉琢
摘要: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益显现, 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创新纷纷涌现, 互联网+时代需要大量的软件创客人才, 然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教学形态不先进、教学资源不丰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教育部提出了“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 软件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
引言:
互联网+时代, 软件产业已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 但因其具有技术更新快、应用领域广等特点, 社会上优秀的软件技术人才十分短缺, 高校培养满足不了需求缺口, 特别需要高职院校能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软件技术人才,要打破这种局面, 需提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对口就业, 需从教育观念层面、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去系统思考和实践, 提出解决办法。而现代学徒制契合这种目标和要求, 将其用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显优势。
一、在“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的环境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不能有机契合。
在长期以来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现代学徒制的问题有:1.重知识的系统性, 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 2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互脱节; 3 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 4 教学内容重复, 不同学科教师仅仅着眼于自身知识;5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文字等符号层面上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 学习方式是课堂化、学习结果是文凭化; 6没有按照“实践”线索来重构职业教育知识框架, 忽视了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实践”的学习。例如, 打算做Java软件工程师的学生和Android软件工程师的学生, 两种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点不同, 但是却接受同样的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岗位技能进行精准化的契合。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解决工作与课程的关系, 这是“现代学徒制”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学生项目经验和实践技能较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通过项目实施训练来提升职业技能, 比如对于做软件开发的学生来说, 代码量代表了未来能承担工作的多少, 也是企业考核的关键点。目前, 学生项目经验大多来源于校企合作实践和校内项目实训, 传统的校企合作形式, 往往流于表面, 校企互动不足, 形式大于实效, 而校内的实训项目规模小, 知识覆盖面窄, 综合应用技能不足, 从而导致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差, 实践技能较弱。
(三) 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不足, 缺少学习主动性。
由于高职学生入学分数不高, 大多数学生学习方面缺少主动性, 并且由于外部诱惑太多 (手机、游戏、娱乐等) , 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专注性也较弱。很多学生入学之初并不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所以也不会思考自己现在要做什么、怎么做, 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二、“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的环境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 人才留用率难达预期
企业在学徒制项目中是重要的主体, 参与人才培养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部分学徒经过培养, 没有选择进入企业发展, 这有违企业初衷。学生的日益多元化需求, 也使得部分学生不愿参与企业的学徒制培养。
(二) 以证促学, 以赛促教, 提高学生学习内动力
针对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采用以证促学, 以赛促教的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的过程中, 将软件技术专业的技能证书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软件测试赛项等与软件技术专业相关赛项融入其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 将取得软件技术专业的某一技能证书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 并将该技能考试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点, 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给学生树立目标,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利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为契机, 采用合理的奖励机制 (加学分、表彰等) , 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备赛小组, 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 需要了解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有哪些, 以此为准依据, 设计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实训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设。
对于软件技术专业也是如此, 首先,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高效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在对企业岗位需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达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的有机契合, 必须精准细化不同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点, 而不是笼统的罗列, 以此反向推导教学的知识技能点、单元建设、单元群建设和课程建设。其次, 角色互换, 即聘用企业教师, 同时将技能资深教师送到企业实践。企业教师要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体现从课程调研、确认岗位需求、确定课程核心知识技能点到授课、学生实训一体化的全过程。再次, 增加学生实训,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应该是1:1的关系, 但是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特别是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增加实训, 做到学习过程和企业生产实践过程的真正无缝对接至关重要。
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力量, 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 缩短学生所学技能和岗位用人需求的距离, 解决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不能有机契合的问题, 使得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一毕业就能胜任岗位需求, 和岗位快速融合。
(四) 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现代学徒制项目的深入, 应该针对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要素和重点环节都建立校企双方共同认定的一套质量标准。
结论:
在“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的环境下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要培育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 需要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 建立质量监控、评价、反馈的有效机制, 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以利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效运转;同时加强企业导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还需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储技术, 为学生的泛在学习开发更多的有效学习资源,从而实现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月明.“互联网+”环境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9):154.
[4]陈红.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117-120.
课题项目:项目编号:XHXB2018B114,项目来源:天津市职成教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 年度科研课题,项目名称:“互联网+软件测试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8022,项目来源:“十三五”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年度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名称:“互联网+软件测试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