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2018-04-26张东熙
张东熙
摘 要:新的时代背景和课改视角下,我们必须采用“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方法,去培养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应该由“远、大、空”转变为“近、小、实”,应该像“盐”一样融进体验活动的“汤”中,应该在一些小小的“岗位”体验活动中让习惯培养落地生根,力争达到“小中见大”“小岗位大精彩”的目的和效果,真正让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从根本上得以形成和长久保持。
关键词:寄宿制;生活习惯;体验活动
活动一:“文明礼仪小标兵”体验活动
(一)活动背景。不难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刚刚成立之初,孩子们校服穿得脏兮兮的,不会日常文明礼仪用语,并且随意说脏话,和同学发生矛盾时能不能宽容、谅解,得到他人帮助时也不会说声“谢谢”,更不会在妨害了别人时说声“对不起”。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文明礼仪小标兵”体验活动。
(二)活动过程
1.校园剧表演:“说脏话带来的连锁恶果。”
2.实践活动:请同学们诚实地填写不文明“埋葬清单”。孩子们自由讨论如何与这份“埋葬清单”告别?(贴在墙上,天天告诫自己;我要把它埋在土里;用火把它烧掉;用实际行动改掉这些坏习惯。)
(三)活动设计思路及体会。毋庸置疑,当下,小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普遍存在“单项灌注、机械传授、直面训导”等弊端,重理论上的单项灌注,而轻具体的体验教育。基于此,我们开展的不文明“埋葬清单”活动以岗位体验为抓手和凭借,打造水一样的“载歌载舞”的情境课堂,[1]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螺旋上升”,也是在实践层面上的“此及彼”,可以很好地培养寄宿生的文明礼仪习惯。
活动二:“清洁小天使”体验活动
(一)活动背景。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寝室习惯不容乐观,比如不按寝室规定时间就寝且寝后吵闹,衣服、鞋袜,到处乱晒,不主动打扫寝室卫生,墙面乱涂乱画。为此,五(2)班开展了“我是清洁小天使”活动,孩子们分组清理乱涂乱画的寝室墙面,清理乱挂的衣服,清理乱扔的袜子……并在清理之后,或总结感受,或写出体会,或分享快乐。
(二)活动过程
1.情景剧表演:“如果我们不讲究寝室卫生,寝室将成为一个垃圾场。”
2.“清洁小天使”上台分享“清洁”岗位体验感受。(有的说:“自己乱扔袜子好像无所谓,但亲自从床底下清理出别人的袜子觉得很恶心。以后自己再不能乱扔了。”有的说:“干净整洁的墙面令人心头一暖。”还有的说:“寝室也是我们的家”……)
3.教师组织学生撰写最佳寝室卫生公约,活动后选出佳作几份,在适当地方张贴并向更多寝室宣传。
(三)活动设计思路及体会。在“岗位体验”中,一定要符合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一定要基于儿童,扎根于儿童,与儿童共情,以一颗“同理心”看待他们的体验;一定要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以此培养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良好的寝室卫生。
活动三:“文明就餐小记者”体验活动
(一)活动背景。小学生就餐时,总是有一些不入眼的现象,如随意插队、推挤,在食堂内大声喧哗,饭前、便后不洗手,不按食堂要求摆放碗筷,碰到不合自己口味的食物随意浪费等等,当然也有一些感人的、感动的、美好的镜头。对此,五(2)中队开展了“文明小记者”体验活动,几个少先队员手持“话筒”,肩扛“摄像机”,随机采访校园里学生:“随意插队,符合少先队员的形象吗?”“假如你是食堂大师傅,碰到乱扔食物的现象为之心疼吗?”……可以交流,可以默默地拍摄,可以直面辩论,以此让“小记者”活动遍布在校园的每一个细微处。
(一)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我的梦想》:和谐的排队,文明的就餐,绿色的环境……
2.“文明小记者”上台介绍自己的采访经历和感受。(有的说:“从一开始的紧张和后来的顺畅,当记者还真锻炼了我的口才。”有的说:“寻找不文明就餐现象的过程中,首先自己变文明了。”还有的说:“碰到不配合采访的学生,真的很生气,但在生气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
(三)活动设计思路及体会。都说“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会还你十分精彩”,此话果真不假。比如,上述活动中有关“采访经历”的讨论,的确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精彩。不过,在激动之余,同学们或许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现实中,我们真的能做到文明就餐了吗?从今之后真的能与不文明就餐告别吗?于是,理论和现实印证,不仅仅成为教师组织此内容的一个重要的视点,同时也是孩子们内心认知中自然而然的一个诉求。
活动四:“小小交通岗”体验活动
(一)活动背景。肃州区银达中心小学西侧是一个人口密集、道路狭窄、车辆拥堵的十字路口,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鉴于此,五(2)大队因势利导,选派“安全小使者”上岗进行“小小交通岗”体验活动。小使者们在校门用稚气的语言提醒接送家长们摆放好摩托车,维持秩序,并发放交通安全宣传资料,向家长宣传安全接送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飞来的横祸——乱撞红灯造成的生命悲剧》。
2.“安全小使者”介绍“上岗情况”。(有的说:“一部分家长根本不听劝阻,乱摆放自行车和摩托车,向他宣传安全的重要性,一脸的不耐烦,真的很委屈,但幸好我坚持下来了。”有的说:“我决心自己要成为交通规则的宣传员和监督员,让自己身边的人都成为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市民”……)
3.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创作标语,绘制配图,每人制作一张交通安全宣传卡,并在适当时候发送给相关的家长。
(三)活动设计思路及体会。实践证明,有关生命安全的视频一定会触动孩子们的心弦,并引发强烈的“道德认知”。的确,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愈适宜愈丰富,愈能“为学生打下学习、精神和健康的底子”。[2]随后,“安全小使者”上岗情况的介绍,无疑将理论、體验与实践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个体生命在道德实践层面的律动与发展。而随后的“制作交通安全宣传卡”活动,进一步将体验活动扩展至全体孩子们,在一个更大的场域内将实践活动推向深处。
参考文献:
[1]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
[2]程晓云.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