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桥、水井与土地庙:一个苗寨的时间空间化与权力展演

2018-04-26王君李曼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四合院村寨水井

王君 李曼曼

摘要:运用“时间空间化”这一概念,通过对一个苗寨内物质性空间的分析,揭示出时间的不断叠加和累积对于不同房族的现世居民的隐性心理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村落内权力结构。从乡村空间内遗存的具有代表性的“物化历史”事物——路、桥、水井和土地庙等,展现苗寨内不同房族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些历史遗存,并如何利用这些历史遗存展开微妙权力展演。

关键词:清水江;时间空间化;房族;权力展演 一、问题的提出 时间会随着人群的世代繁衍而湮没了痕迹,但一旦有了物质留存下来,时间也就会被“嵌入”物质所构成的现实空间中,即所谓的“时间空间化”,罗萨尔多在《伊隆戈人的猎头》中用菲律宾群岛吕宋岛北部的土著居民“猎头”这种地方性形式对地方记忆与历史形成的重要影响为例,将“时间空间化”这一概念融入到民族志的书写之中。时间与空间的转换,由于缺乏文字与历法,伊隆戈无法通过任何一种现成的计时方式来记录时间的先后和事件发生的时刻,他们只能将时间坐标,替换为与此对应的空间坐标,如经过某条河流的时间,在经过某座山丘的前或后;而经过某山丘的时间,又在哪条河流耕作前后。但是,这种属于空间物理学的问题,只有放在地方史和世界史的双重背景下才能充分理解。在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加池苗寨中这里的人群虽然有了明确的时间概念,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作出相对准确的记述。但日久经年,人们的记忆处于一种“失序的稳定”之中,现世的乡民们根据以前古人们经年累月遗留下来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性建筑、碑刻、生产生活用具等,通过占据一定的物理性空间,融入到现世人的意识和具体生活之中,使得现在的生活充满了过去的影子。现在村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先人印记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村中的各种碑刻、古水井、四合院(大瓦屋)和南岳庙仅存的两块残缺碑刻。

二、苗寨内的历史遗存与房族关系展演

1.修桥修路碑

“桥”是将被现实空间阻断的两端联结起来的重要载体,在清水江流域水系发达、溪流遍野的传统乡村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桥连通了村寨的此处与彼处,将被自然生态环境阻隔的区域连成一个可以通达的整体。桥的这种实际功能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世界,当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形式各异、功能不同的“桥”,如房间入口处由3根木板或3条石板构成的“子孙桥”,婚后未能生育的夫妇一般都会架一座“子孙桥”来寄托家庭、房族的繁衍子嗣的心愿。桥与当地人的生活密切相连,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于村寨内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彰显了一个房族的整体实力,在修路修桥这一系列的公共事务参与过程中,修桥修路的化首或许各有目的,但时间延续到今天,村落中的人们回忆起来还是饶有兴趣,他们诉说着自己房族曾经辉煌的历史,更将自己与那些老人家勾连起来,彰显自己的荣耀和自豪,力争在村落生活空间内占据一席之地。

架桥修路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是件大事,以笔者目前在加池村所收集到11块比较古老的碑刻为例,其中“母猪形”主持的架桥修路为5个,“金盘形”房族族人主持的有3个,另外“金盘形”与“母猪形””共同合作修路而留下修路碑记2块,“母猪形”与“六房”的人也共同主持修建道路1条,并刊碑勒石。为了便于讨论,笔者将碑文整理成表格,以彰显不同时期不同房族在村落内部空间中所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从而试图窥见不同时期不同房族的发展情况及其实力展现。

由上可以看出,在所见的这11块具有代表性的村落碑刻中,“母猪形”独自修建及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占到了总数的73%,并且“母猪形”一房和“金盘形”“六房”都分别合作架桥修路,可见“母猪形”在清初时候在村落中不仅经济实力雄厚,并且还可以左右逢源,在“金盘形”和“六房”之间左右游走,相处甚欢。其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母猪形”显然与“六房”之人在村落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稍早,但嘉庆年间“母猪形”和“金盘形”两房人在《万古流芳》(1806年)和《修路碑记》(1797年)中体现出来的互助和台作的样态使我们看到了村落中不同房族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台作都可以永远友好地延续下去,此时的“母猪形”与“金盘形”相处甚是融洽,但到了咸同兵燹之后,两个房族的关系却急剧恶化,由于章节安排,笔者拟在下面的章节具体呈现两大房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2.水井与四合院 村落中最好的井水在“嘎炯欧”,也就是四合院的旁边。水源是一个村庄内必不可少的基本设施,人们的日常生活处处离不开水,靠近水源地的位置总是成为人们互相争竞的空间。

这口水井曾是全村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因为村寨位于半坡,所以水源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古水井位于加池寨中心南偏东方向,泉水四季沁凉,井底有小鱼游来游去,一来美观,二来可以检测水质是否可直接供人饮用。盛夏时分,午睡过后,人们就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井边,手中拎着饮料空瓶,去井边打水,然后再将水放到冰箱内,冰冻后饮用。直饮水必须只有这口井的水才可以,其他如自来水的水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最好烧开之后再喝。古水井旁边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水塘,是四合院一家人建起来的,目的是用于防火,木质结构的住房非常容易引发火灾,并且一旦起火,火势很难控制,所以房屋周围有一个水塘最好不过了,但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有条件建造一个水塘的,村寨中这样的水塘还是比较少的。水塘确实保护了四合院免受火灾之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村着火,只有3家房子免受其害,四合院就因为旁边的水塘而幸免于难。所以这口古水井和四合院还有比较深的渊源,村民们大多相信这口古水井的神奇和古老四合院这座房子的神秘。

紧挨着古水井的就是加池村最出名的清代建筑——四合院,也有村民称其为大瓦屋,这座四合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木质结构瓦屋,主楼位于后面,前面还有堂楼,两侧均有厢房。主楼3层,堂楼和厢房均为2层,四面房屋中间围有天井,天井中央铺满质地优良的青石板。二楼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条走廊将主楼、堂楼与左右厢房联通。走廊的外侧天井外围四面分别雕有“福”“禄”“寿”“卍”字符,字体周正,做工精湛。走廊内侧窗户上雕有花鸟鱼虫图案,且每扇窗户的雕花各不相同,显示出当时木工水平之高和技艺之精,简直是巧夺天工。主楼的最正中一间为堂屋,堂屋布局讲究,正中位置摆放了1张象脚大圆桌,两边则各摆2个靠椅和1个高脚茶台。圆桌后面是神龛,神龛上设有“天地君亲师”牌位,牌位下面有青花瓷的烛台和香炉,风格优雅,做工考究,显示出以前主人家的家世地位。客厅两边的中柱上挂有鎏金抱柱对联。堂屋内主要的家具均十分气派,工艺精湛。象脚大圆桌直径约为1.5米,由两个半圆形拼接而成,虽是拼接而成,但由于木工精湛,合起来竟很难看到缝隙。大圆桌的周边和四只象脚均雕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四个靠椅也是稀有木料打磨而成,也细心雕琢了花鸟鱼虫的图形,且每只靠椅上雕刻的图案均不相同。光是这套陈设家具的制作都耗时半年,还是从宝庆府请来最好的一位姓孫的师傅日夜加紧赶制精心打造的。堂屋是房族召开重要会议和宴请贵客的场所,所以平时吃饭并不动用象脚大圆桌。并且由于位于神龛下方,神龛是用来供奉祖先的神圣场所,所以这个堂屋也就成了四合院内最重要和最神圣的空间。

关于这座四合院的建造,居住其中的最年长的姜绍烈老人给笔者介绍了这座房子修建的来龙去脉:

我们家原先有点家务,但人丁不旺。经历了两代单传,到我太公姜恩瑞时,30多岁了还是见女不见男,心里着急。就到文斗上寨脚干香请客居在哪里的湖南宝庆的地理先生张炳兴来给看一看。张先生很厉害,他将太公的“八字”算后,说“不着急,有办法的”。张先生让我太公在这座房子现在的地基上“起大屋,接晚秋瓜”。于是太公花了很大的本钱起了这个房子。这房子的木料大都是从20多里外的扒洞买来的。其中有一根运到半路被一名妇女无意中坐了一下,不能再用,只能重新买一根来。中间两根中柱是紫檀木,也是从20多里外的冒哨买来的。屋顶的瓦和二、三楼的楼板都是双层的,那是太公担心后人不中用特意备留的。张先生真的很灵验,这座房子建成的当年,我公姜源淋果然就出生了,所以我们家特别感谢张先生,留他在我家生活了十多年。后来先生被塘东村的一个人接过去了,又生活了几年,最后死和葬都在塘东。地理先生死了之后,我们家去挂扫了几十年,直到解放了才不去了。

正屋三层两侧前面的房间原设计为未婚女子的闺房,后面则用作家中长者的卧室和存放不常用的生产生活工具的库房,整个一层的中间平时都是空闲的,偶尔放置土豆、谷子等食物通风晾晒,有红白喜事时就在这个较大空间内摆桌设宴,款待客人。

现在住在里面的是五兄弟的后裔9个兄弟,但其中3个都没有当家,现在就只有6兄弟,他们分别是姜绍烈、姜绍奎、姜绍平、姜绍榜、姜绍卿、姜绍勇。姜绍卿也于2013年夏去世了。但这所房子还是这6兄弟共有。房子有点老旧了,大家都觉得不好住了,所以目前只有4家还住在里面。

对于村寨中的水井,近几年由于村中消防池的建设和自来水管的普及,自来水是需要缴费的,所以四合院的后人有人说这口古井是他家祖先挖的,是归他们家所有的,别人不能用。但村寨中生活用水靠这口古井的人就說四合院家后人不讲道理,明明就是村里面公有的,凭什么就是你家的了。村寨中也会有很多人因为小孩子哭闹就去古井边贴一张红纸,保佑孩子停止哭闹,快快长大成人的。村民据此说这口古井就是全村共有的,四合院家这样自私是不对的。

不论如何,古水井建在四合院旁边是无争的事实,而古水井对于村寨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影响颇大。四合院和古水井相邻而置,这样的空间布局必然就给四合院后人一种先天的优越感,靠近了最重要的生活资源。正如黄应贵曾经论述到,空间是具有某种力的,空间的物质基础塑造人类社会生活的能力,更进一步则是指物质性的地理形式或建构环境,如何构成(constitute)、限制(constrain)、以及调节(mediate)人类的社会生活。由古水井和四合院大瓦屋这两项物质性实体所构成的物理性空间,也成了村寨中最古老事物的代表,人们一提到加池,必然会将悠久的历史指向四合院,而四合院就是“母猪形”中实力雄厚的一支,所以对于占有古水井一事的重新提起,也正是村落空间内的一次对于生活资源的争夺。从无秩序变得有秩序是一种力量,那么同样地,把有秩序的生活打乱,破坏掉原有的秩序,何尝不也是一种力量? 3.码头与土地庙 在加池的码头凉亭之上,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土地庙两边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明了这个土地庙的修建时间和修建者,及修建的主要目的作用。土地庙信仰是黔东南一带地方比较普遍的一种民间信仰,人们会在节日佳期带着贡品来到土地庙边,向土地神仙说明自己的期许,希望得到神的帮助,尽快实现所愿。据当地村民说,在村寨中曾经有一座比较大的土地庙,香火也很旺,但很可惜的就是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那一场大火中烧掉了,至今都未曾有机会把它恢复重建,以前土地山林产生纠纷的时候,人们也经常求助于土地庙里面的菩萨,“抬菩萨”去“判决”,也有学者将这种民问纠纷处理方式称为“神判”。但现在土地庙没有了,但对于土地菩萨的信仰却没有随之消失,人们依旧信仰土地公和曾经在土地庙里面被供奉着的各路菩萨。

土地庙作为一个人们借助菩萨的神力来实现自身愿望的地方,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土地庙及其周边的各项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神圣空间,这样的空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区隔,将权力赋予一小部分人,而这一小部分人就是为这座土地庙筹建奔波忙碌的一小撮人,他们在土地庙建成之后,自然就因参与其中并为之做出贡献而被天然地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

这座土地庙名为南岳庙,建造时间为嘉庆十一年(1806年),参与其中的人主要是姜国儒、姜廷芳,从字辈来看,这两个人应为加池寨内居民,而其余的张何点、蒋胜才、杨文泰、梁有胜,蒙永和、唐才旺、朱平之则非常有可能是清水江以下从湖南、江西等地过来加池附近从事木材贸易的一些商人,这些人在关于山场杉木的买卖中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太高,数量也不多,但是他们却合伙在此地树立起了一座南岳庙。依据南岳庙碑文所言,“南瀑西口”这一地方交通区位优势尤为明显,为“沅州、黔阳、西会、黎镇诸山人往来要境”,但困“人稀”,所以不便请动那些“若玉皇,若如来”之类的位高权重的神仙,或许是十白人少香火没有那么旺,会怠慢了神仙,所以思来想去,还是请来“土地神”最为切实可行,最后便是达致“以礼敬神”的目的。南岳庙碑文全文如下:

昔先王以神道设教,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大夫祭宗庙,士庶孝示尊神也,示秉礼也。失神以底民命,礼以坊民情,而设祀典,具之当祀不一,若玉皇,若如来,至圣若开,遣诸神靡不当祀已,以我人稀,莫若土地神,其最切者,其权小,小能寓大,其职阜,卑能招高,为一国之土宰,立于乡,为一乡之保障,如我南湿西口,虽非通衢,沅州、黔阳、西会、黎镇诸山人往来要境,先设神会一席祭祀已。历我众等威蒙神佑,仰口天麻,缘诸工凿石,建立神祀,俾我等有求叩即曼,为一方神感应焉耳,夫神主于祭,而祭贵于诚,洽乎云礼之,用和为贵。由是推之,是敬神也,即以秉礼,即以化民,以型俗,若沅州,若黔阳,若西会,若黎镇,曾属异省人民莫不风同哉,礼让相先也。我故曰神从人敬,人赖神扶,即谓敬神,因以礼人,人即愈以敬神也,亦无不可,是为序。

我们看到的土地庙的兴建,其实是向此类“化外之地”的苗疆地方加以“教化”,这和许多此地的家谱中所描述的一样:“始祖有德,公性敏,材能文学尤长,移居于婆洞地方,聘为义学之师,教化苗民,习礼攻书,甚与村民相得,因而挈家住于苗巨寨。”与加池村相去不远的文斗寨,族谱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后来吾祖迎师教学,输粮人籍,教之求婚令请媒妁,迎亲令抬乘舆,丧令致哀,必设祭奠,葬须择地,不使抛悬。蒙天深庇,得人顺从,而芥蒂之心,于是乎化。”虽然文斗的《姜氏老谱》这段话重心在于描述其祖先初来此地的危难处境,但实则也描述出了此地汉族与非汉族群相处的过程,从心存芥蒂到化解危机,从族谱中的陈述来看,尚“礼”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婚丧嫁娶之类的人生大事,施必以礼,从而赢得了当地世居居民的信赖和接纳。

而与南岳庙碑比邻而居的是另外一块关于土地祠之会的碑,此碑所立时间比南岳庙碑还要早7年,刊碑时间为嘉庆四年(1799年),土地祠立于“南宝溪口”,每人出银镀3钱,参与的人共有8人,就合成2两5钱,成立了“土地祠之会”。并且“土地会”以神的名义约束会员,“人人务要诚心敬神,不临期有悮。倘有违惧,划酒菜银五钱”,连惩罚措施都非常具有当地特色,如同黔东南苗族经常挂在嘴边的“3个120”。碑文全文如下:

始于嘉庆四年二月,约众多信人等立土地祠于南宝溪口。每出银叁钱,合成二两五钱之数,以为土地祠之会。人人务要诚心敬神,不临期有悮。倘有违悮,划酒菜银五钱,其有银水丸七八色填会,每年丙季。

对于黔东南地区的这种称之为“会”的民问组织,《黔记》中早有记载:“市人醵银钱为会,每月箍之,团饮為乐,曰上会,妇人亦多为之,其始盖皆各省流寓之民,鲜土著者,固醵银寝以成俗,轻去其乡,随地迁异,上古淳质之世所不为也。”在黔东南凯里附近,也亦有苗族女性参与的类似这种“会”的民问组织,性质大多是因为大家一起聚餐性质的,类似于“打平伙”,就是大家各自出一份钱,台起来一起吃一顿大餐,或者各自带些米、肉、酒等,大家找一个比较平的地方生火起灶,说笑唱歌作玩,以打发闲暇苦闷的时光。但此处的南岳会土地祠之会显然不是此类,这些主要的参与人员为男性,且南岳会建立之初的目的和功能号称是“以礼敬神”,这显然已经超越了其他地方所见的多发生在妇女之间的“打平伙”,细细想来,这可能会与加池寨位于清水江下游地区木材贸易的重要产区和交易区的原因,清水江下游地区的木材市场吸引了来自湖南、江西等地的各色人等参与其中,而当地的这种民间组织“会”既可以融八到当地的日常生活中,又能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倒不失为一种极好的资本集聚方式,于是乎,这种“土地会”便在流淌在清水江碧波上的一扎扎木排上应运而生了。笔者在加池寨内所见的契约文书中也见到了一些与“南岳会”相关的契约文书。

此时,我们要讨论的正是由南岳会这一土地庙所构成的空间,纵观整个村寨,在半坡的聚落中心区,布局较为紧凑,并且四周距离别的村寨都相对较远,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特点。但是在码头,由于清水江木材贸易的愈发繁荣,外界人与当地世居居民的交往也越来越多。码头这一寸土地相较于聚落中心居住区,呈现出了突出的开放性。从碑刻所见的姓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参与其中的本寨人数量仅仅占到25%,还有75%都是附近或者远方的人,他们很可能是因为一起经营木材生意而聚在一起,共同为地方建立一座土地庙,表面上是要“以礼敬神”,但实际上在这个表面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具有经济因素的某种目的。实际上,南岳庙作为供奉菩萨的场所,就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神圣性,而土地会的运作似乎将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结合地相得益彰,外面的商人在此地只能是短暂的逗留,在雍正之后的岁月中,这些刻在石碑上的人名已经不能再见到了,但是当地人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代代香火绵延,况且南岳庙就立于加池寨内,这种物理性的存在又不会随着个体的流动和生死而发生变化,于是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间,在南岳庙中活动最活跃的就是加池寨的居民了,而南岳庙作为村寨中唯一的固定的神圣空间,成了村寨中处理严肃事件的重要场所,亦成为加池村寨内几大房族展现各自实力,合作并争竟的主要空间。

三、讨论:消逝的时间与物化的空间

祖先或老人家们的一些口述传说故事终究是一些虚无缥缈的象征符号,但村落中遗留下来的各种建筑物和碑文石刻等实实在在的事物所构成的物质空间却给了人们稳定的历史存在感。修理架桥、修建庙宇等一系列村寨内公共事务的参与和贡献成为各个房族后人们争相叙述,拿来作为一种话语资源的重要凭证。当世俗事务遭遇神圣空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南岳庙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区域开发背景下各类人群的聚合及交往情况的生动案例,因木材贸易兴起和繁荣,溯河而上的这批外来人参与到清水江下游村落中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成为他们与当地世居居民建立并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手段。

时间的流逝悄无痕迹,但消逝的时间会被空间内遗存下来的物质所记录。加池寨内所有古老的碑刻、路、桥梁都承载了时间的痕迹。在加池村落这个有限的物理性空间内,人群的历史、房族的历史、区域开发的历史,都在这个空间内留下印记,不同年代、不同房族的各色人群在这一固定空间内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构成了清水江下游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色彩旖旎的一页。

猜你喜欢

四合院村寨水井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水井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锅巴粥
水井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乌龟与水井
水井.池塘.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