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探寻美
2018-04-26李荷荣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读是最常见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探寻美,感悟美,既有利于培养语感,发展智力,让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也有助于传递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多种读法;播放音乐;借助画面
一、 多种读法,感受美
读书时,如果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会拥有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会具有节奏美。抑扬顿挫的朗读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首别具风格的曲子,而那跃动的文字就是悠扬的谱调。根据不同的意境采用不同的读法,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美。
1. 动情朗读,描绘美
动情的朗读,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使学生精神亢奋,情感充沛,感染力极强。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指導学生朗读描写屋外环境“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声调高昂的诵读,并且“呼啸,汹涌”词语慢,底气十足的吟诵,老师这样动情的范读,把当时的环境渲染了出来,学生听的精神亢奋,每个人脸上都显露出要诵读的欲望。模仿读时,学生都努力地放开嗓音大声朗读着,仿佛寒风真的在身旁呼啸而过,汹涌的海浪猛烈地拍打着海岸。恶劣的环境在朗读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进而衬托出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学生在诵读中走入文本,再现文字带给我们的美。动情地朗读就是临战前的号角,让每个听到的人,都会激情满怀,把自身的情感和文本融合在一起。
2. 入境品读,回味美
入境的品读,就像浸润心灵的轻音乐。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与主人公共呼吸同患难。在教学《少年闰土》中,指导朗读闰土“看瓜刺猹”这件事时,其中“月亮地下,你听……”具体描绘闰土如何刺猹的场景,用极轻极缓的语调来读,老师先把夜晚的景色慢慢地轻轻地范读出来,学生紧跟着读“你便捏着胡叉……”描写刺猹的行动,他们每个人都在轻轻地读,这样一下子学生都融入了“看瓜刺猹”的现场,他们的神情是那么的严肃,眼神是那么的专注,声音中透出内心的紧张,那轻轻地诵读在吟唱惊险的刺猹,没有一个孩子会把声音放大,他们一定在担心惊吓着猹,而毁坏了闰土的“好事”吧!入境的品读就是一首拨动心弦的钢琴曲,让人在欣赏品味的同时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入境的品读,引导着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美;走进人物,欣赏品质美。
3. 反复诵读,积淀美
反复的诵读就是不同旋律的音符,一次比一次扣人心弦。这样的朗读最能感染人,使学生能入情入境,感动于文字中,陶醉在文本里。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美读中当堂完成第一自然段的背诵任务,让学生感受多年来少年闰土给作者脑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让学生在读背中体会大文豪语言文字的魅力,创设了以下情境让孩子感受美。
(1)是的,这样优美的令人无限神往的回忆真美!谁来美美地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鲁迅先生离开故乡三十年了,当年闰土的神态,慢慢变成这样一幅画。(出示图文)让全班学生诵读第一段。
(3)十年过去了,我忘不掉这样的画面,忘不掉那个勇敢的少年。(有图,文镂空)让女生朗读第一段。
(4)二十年过去了,印象中的那个见多识广的少年还是那么清晰明朗。(图文隐去)让男生吟诵第一段。
(5)三十年过去了,那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儿时伙伴依然挥之不去。全班学生背诵第一段。
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文本背后的信息,触摸到作者的心声。直到把这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反复诵读就是一首听不厌的轻音乐,在悠扬的乐曲中,不知不觉地把美蕴积在心间。
二、 播放音乐,激发美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悠扬的音乐能给人带来快乐,能陶冶人的性情。配乐朗读可以把音乐和声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文本的美感,根据文本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音乐,配着音乐朗读,能很快地让学生入情入境,使作者产生共鸣。诵读美丽的景象时,配上优美舒缓的钢琴曲,会使景色更加动人,让美丽永驻心间。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配乐指导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这段话。悠扬的钢琴曲慢慢响起,柔美的诵读声与之同起,把德国的街道绮丽的景色展现无遗,虽然远隔千里,却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国度的美丽。每个学生都在灵动的音乐声中,用心地朗读着,沉浸在那片花海之中。此时的音乐如汩汩涌出的甘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大自然的声音是别样的乐音,震撼着聆听者的心灵。在指导朗读有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如果配上自然的乐音,会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文本,走近主人公,领悟文章主题。
三、 借助画面,想象美
小学生缺乏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而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通过边读边想,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形象的画面,再现文本的美。在执教《伯牙绝弦》时,“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边读边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文本借助头脑中的表象再创造,学生有的说,看到了巍峨的高山;有的说,看到了峻拔的泰山;有的说,看到了滔滔的江河等。交流过后配上图画,指导学生再次朗读,此时,学生脑海里的画面会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读得那样认真,那样投入,在声声的朗读中想象美,领悟美,感受着文字所带来的魅力。
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地通过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想象美的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探寻美,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了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潘裕民.在语文教学中探寻古诗文之美[J].现代教学,2015.
[2]李雯卿.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探寻[J].语文学刊,2008.
作者简介:
李荷荣,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