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卫:“勉强往艺术家这边凑一凑吧”
2018-04-26李行
李行
3月30日下午三点,导演顾长卫坐在北京壹号地艺术区的工作室中,谈起了自己的新片《遇见你真美好》,“国内讲述复读生这段时光的青春电影还是比较少的。”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此时,这部电影刚刚上映,这是顾长卫继《微爱之渐入佳境》之后的又一部向市场要票房的青春校园喜剧。新片改编自中篇网络小说《飞火流星》,讲述了在高四这个特殊背景下的三段青春爱情故事。
但这一次,一切没有那么顺利,没有流量明星,也缺乏一个好故事,市场和口碑都没站在顾长卫这一边。豆瓣评分为4.8,只好于7%的爱情片和6%的喜剧片,而猫眼专业版的总票房预测数据仅为5000多万。
四年前,他拍摄的《微爱》起用了流量明星陈赫、Angela Baby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北漂编剧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遭遇残酷现实,并与一位模特产生奇幻爱情的故事。该片与顾长卫的早期搭档、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同期上映。结果,两部片子的口碑都表现不佳,《一步之遥》的豆瓣评分为6.3,《微爱》的评分为4.6。有观众形容姜文这次“站着也没挣到钱”。而《微爱》虽然失了口碑,2.86亿的票房却让顾长卫第一次在商业上证明了自己,虽然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尝试拍摄商业片。
在那部叫座不叫好的《微爱》之前,顾长卫还拍了《最爱》。制作成本2000万,剧本改编自作家阎连科的《丁庄梦》,请来了包括章子怡、郭富城等一众明星来演绎艾滋病村的爱恨情仇。尽管顾长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否认这是要“站着把钱挣了”,但严肃、敏感题材加上全明星的演员阵容还是让观众对市场反应充满期待。5800万的最终票房让出品方勉强回本,但对顾长卫来说,“题材敏感,删删减减,能上映就不错了”。
顾长卫。
其实,更早的时候,顾长卫以文艺片成名,他的代表作《孔雀》《立春》至今仍被影迷们奉为经典,《孔雀》获得了柏林电影节评委会银熊奖,《立春》使女主角蒋雯丽获得了包括罗马国际电影节、金鸡奖等在内的最佳女主角。而在拍摄了这些叫好不叫座的作品之后,顾长卫很快转向了商业片的尝试,甚至一头扎进了青春片的红海。但显然,他的转向与影迷们的期待之间愈发显露出一条深邃的鸿沟。
“口碑好是一种好,票房好也是一种好”
谈起启动《遇见你真美好》的初衷,顾长卫说想把电影作为一个小纸条送给像自己儿子一样的年轻人。“为什么这个先拍了呢,也是有感而发。一方面,你看啊,我60岁了,从经历上讲,离青春的十几、二十岁有点远,但是赶巧了呢,也是自己的孩子正长到16岁多,特别是这两年看着他长得特别快,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慨。他像是我自己的一个作品,也是未来的另外一个我,让我想起少年时候的我。”顾长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与前作《微爱》类似,这部新作改编自网络小说《飞火流星》。编剧由包括作者本人、顾长卫和其他六位新人编剧在内的八人组成。豆瓣上关于编剧的恶评不断,有人评论,“本片与顾长卫上一部作品《微爱》一样,再次证明了这些老一辈第五代导演们并不适合拍此类商业喜剧。他们一方面放不下自我表达欲,另一方面却又完全无法跟上年轻一代的思维和审美体系,最终只能形成一种拙劣的自我扭曲之作。八个编剧,可想剧本有多混乱,三段式结构毫无意义,虽然不狗血,但就是很恶俗啊!”
对于这些批评,顾长卫虽然不会主动去看,但他多少知道,“口碑好是一种好,市场好也是一种好。口碑好又市场好也是一种好。都不够好的,嗯,我觉得也还是有努力的空间,还有机会。我觉得还是要学会欣赏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去欣赏生活。我觉得不要局限别人,更不要局限自己。”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
喜欢“溜边儿”的性格使得顾长卫并不喜欢站在聚光灯下。他也不喜欢给自己的作品打分。这部投资超过一亿的电影,也是顾长卫家族(包括妻子蒋雯丽、堂兄顾长宁、蒋雯丽外甥女马思纯)2016年入主“首映时代”公司后的第一部影片。从目前的结果看,无论口碑或者票房,似乎都没能达到预期。
电影《遇见你真美好》剧照。
盛名 出走 回归
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前身)最佳影片金熊奖,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高獎的作品。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又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那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在国际舞台星光闪耀的初期。
当时的顾长卫已经凭借掌镜《红高粱》《霸王别姬》等影片成为国内摄影师的翘楚,有点“干到头儿”的感觉。90年代国内掀起一阵出国热潮,张艺谋、陈凯歌也都先后远赴好莱坞发展。趁着《霸王别姬》拿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提名,顾长卫也决定到更大的领域里“晃悠晃悠”。
“在国内经常拍摄的内容在风格上会有一点相近,激情和冲动会少一些。做艺术工作的人有一类更像一个工匠,虽然作品很精美,但重复的成分更大,还有一类人不希望重复,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有新内容。我属于后一类。”谈到出国的原因时,顾长卫曾对媒体如此说。
像水土不服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一样,顾长卫在好莱坞只参与拍了三部电影就偃旗息鼓。分别为罗伯特·奥特曼导演的《迷色布局》,安东尼德拉赞导演、西恩·潘投资并主演的《浮世男女》和陈冲导演的《纽约的秋天》,评分不过都在及格线上下。
“好莱坞电影工业系统太成熟、太庞大了,它对电影的工业生产特别有用,但是对作品艺术性限制很大。”顾长卫回忆。
1999年底,拍摄完陈冲的电影,顾长卫回到国内,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沉寂。“就是回家了呗,想先歇一阵子,调整一下自己。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遇上特别合适的电影,我自己也是突然就变得没有信心了。那时候正是世纪之交嘛,我就干脆索性给自己放个大假。”他说。
同样在1999年底,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年轻人李樯因为想做编剧而接连换了几份工作,他回到老家安阳,尽管落魄,还是试图在父母面前做出成功在望的样子。他准备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失败,他就可以非常坦然地放弃对写作的向往,“有点赌博的心态,成不成就这一把。”李樯回忆说。
2000年大年三十上午,奋笔3个月后,李樯写完根据自己生活经历改编的剧本《孔雀》。他把剧本递给业内的朋友,一开始被导演蔡尚君相中,但在合作期间,因故中断。
随后,剧本辗转到顾长卫手上。正在筹备自己第一部导演作品的顾长卫原本要改编小说《青衣》,做了三稿剧本,也没达到能拍的程度。《孔雀》剧本里的主角是一个五口之家中的三个孩子,他们抱持着三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在大时代转轨之中,命运也随之翻转。
“我读了,觉得很成熟,于是就决定先拍《孔雀》,把《青衣》放一下。当时剧本已经在电影圈里辗转了三年,经过很多导演的手,一直没拍成。当时想如果我拍废了,那以后就还做摄影。但到了后期剪辑的时候,影片越来越成型,开始有生命的时候,我相信这个片子没砸。接着就又拍了李樯的《立春》。”顾长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而对于《孔雀》《立春》在精神气质上的延续性,顾长卫对媒体坦言“大部分是(归功于)编剧的”。这不是一种谦辞。“因为李樯的两个剧本都特别特别成熟,都没什么大的改动,基本上拿过来就拍了。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好多人在抢这个本子,就觉得是天上掉馅饼,砸着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立春》拍完后,本来想拍三部曲呢。当时第三部起名叫《时代》,但是剧本还没写,后来他们俩确实有一些创作上的分歧,就没合作了。”参与过《孔雀》《立春》的制片人二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合作了两部优秀作品之后,二人分道扬镳,李樯用《致青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黄金时代》等后续作品证明了自己对市场和艺术审美的精准把握。而顾长卫导演则背负着被大众贴上的“文艺片导演”的标签,试图在商业上有所斩获。
“我觉得从编剧角度来说,这也是李樯发挥的最好的两部,从导演角度说,我就别评价自己了。那两部作品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多年之后,如今顾长卫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感慨。
转向市场
《最爱》是顾长卫作为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也是他第一部两岸三地全明星阵容主演的电影。与李樯笔下感情细腻的人物不同,阎连科原作《丁庄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粗砺、原始。小说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着力描写一群艾滋病病人和人性嬗变。
当这部电影还叫做《魔术外传》的时候,并不简单是一部爱情影片,还有更多的残酷拷问。因商业考虑,电影从150分钟变成最终的100分钟后,许多场面被砍掉了,双重主线的“社会批判与心灵拷问”变为单线叙事的“爱情绝恋”。电影的名字也从《魔术外传》《罪爱》变成了《最爱》。
“确实因为内容太敏感了只能改成那样了,要不然出不来了。疾病与疫情只是一种比喻。通过这部电影,希望能找到一些自我觉悟的东西,假如说是世界末日,我们自己该怎么取舍?我觉得不应该一味地消极和逃避,应该有你自己的态度。”顾长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如果说《最爱》的勉强回本让顾长卫与市场打了个平手,那么在第四部导演作品《微爱》中,近3亿的票房则让他“信心大增”,即便此片以4.6分的评分使观众产生对“顾长卫作品”的质量产生了广泛的质疑。
“好的口碑无疑对商业应该是有帮助的。但是呢,这个口碑看是什么类型的口碑,或者是什么类型人群的口碑。有一些口碑特别好的可能真的特别不商业,特别没有市场,那也不见得它不是一个好作品。有些口碑非常不好,但是它确实有很多的市场收获,也说明它是好的作品。”顧长卫如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剧本根据北漂青年顾伟兼有自传性质的网络小说《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改编。这部由华谊兄弟投资的电影制作加宣发成本约五千万,加上顾伟又是新人编剧,顾长卫让他多参考《泰囧》《失恋33天》《致青春》等近年的黑马电影,改编过程中也找过其他编剧参与进来。过程中,发行专家对票房预估的“消极评价”甚至一度让他“自我怀疑”,乃至想要放弃此项目,但最终“还是有感于时代的变迁,有感于小说中文艺青年的真情实感”,最终用了顾伟改了二十多稿的版本。
“这个项目的成功,我觉得也给了顾长卫导演商业上很大的信心吧,因为其实当时,我记得很清楚,不止一次,他会问我对票房预估多少。甚至到后期的时候,也还怀疑这个项目到底行不行啊,这种喜剧的形式年轻人能不能接受啊,也很焦虑,唉声叹气。给院线经理看片以后,他才开始有信心了。”顾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首周票房破亿,在壹号地顾长卫工作室的庆功会上,导演喝得有点多。“感觉他的成就感很强,因为当时好多人并不看好。从那以后,他的压力就释放出来了。我记得他在微博上发了好多票房的数据。”顾伟回忆道。
顾长卫并不认为《微爱》是自己的转型之作,“之前的电影都是不同层面的我,而它反映的恰恰是现在真真切切的我的另外一面。我知道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个意外,我自己也想过,但我不应该背着某种形象去拍电影。”
在顾长卫接下来的拍片计划中,有继续与作家阎连科合作的战争片《伟大的和平来自于对战争的不懈准备》,也有改编自天涯贴吧上的爱情片《暗暗喜欢的男孩》,还有悬疑剧情片《暗杀》。甚至在顾长卫的表述中称,自己筹备的作品“远不止这些”。
这些作品类型截然不同,但对于是否能把控如此风格迥异的多部作品,顾长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因为我算是兴趣比较广泛的,这也许是我的一个缺点?也许是很好的一个优点。对什么事儿都有兴趣。比如你要问我最喜欢的作品,我没有‘最,有很多,都喜欢看。”
顾长卫不喜欢把自己称为“作者导演”,也不太喜欢商业片与文艺片的分类。如果非要贴几个标签,他给自己的标签依次是“普通人”“父亲”“一个普普通通的艺术家”。“勉强往艺术家这边凑一凑吧。”他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