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素重置、技术外溢、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018-04-26范秋芳

统计与决策 2018年7期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密集型要素

范秋芳,杨 敏,马 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在中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国的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81.19亿美元直到2016年的20974.44亿美元,37年间出口贸易量增加了116倍,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产品之间的竞争不只局限于区域范围内,而是扩大到整个世界。本国产品通过出口到外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竞争,为了能够与其他商品竞争,必然会推动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带动其他企业的创新和提升,引起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与此同时,有关出口贸易方面的问题在经济理论界一直是研究热点,而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有:刘凤芹等(2014)[1]从中国200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出发,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对于工业的外溢效应;高媛(2015)[2]通过考察2011—2013年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出口贸易对GDP有长期带动作用;刘晓玲等(2016)[3]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蔡伟宏等(2016)[4]运用2000—2014年40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了服务贸易技术复杂度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张京红等(2016)[5]利用协整检验与分数位回归分析了加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对出口贸易动态效应的研究、尤其是对作为出口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动态效应研究还比较少,加强对动态贸易的研究将有利于对出口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做出判断,从而获取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出口贸易动态效应来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 理论模型

对于出口贸易的静态效应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于出口贸易动态效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Feder(1982)[6]首次将一国经济分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建立了一个两部门的理论模型,用于动态研究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出口贸易是通过相对要素产出优势和技术外溢这两种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Feder(1982)模型是通过以Balassa(1978)[7]的出口扩展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通过改进优化形成的。Feder模型两个部门的产出用公式表示如下:

出口部门:X=G(Kx,Lx)

非出口部门:N=F(Kn,Ln,X)

其中,N和X表示的是非出口部门和出口部门的产出,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下标n和x代表非出口部门和出口部门。这里将在借用该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出口产品要素禀赋的不同进一步将出口部门细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通过构建一个四部门模型来研究不同要素禀赋产品的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

这四个部门,构成了整个经济系统:

其中,N表示非出口部门产出;RX、LX、TX分别表示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的产出;K、L代表的是各个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非出口部门模型中的RX、LX、TX表示出口部门对于非出口部门在技术和知识方面扩散影响效率的因素,即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的溢出因子,也就是外部经济效应。

假定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以下差异:

如果δ>0、η>0、ϕ>0,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角度来看,出口部门大于非出口部门。

对公式(1)和公式(2)进行微分得:

设国内生产总值Y=N+RX+LX+TX,对其进行微分得:

将公式(3)至公式(5)代入公式(6)得:

因为总投资I=IN+IRX+ILX+ITX,总劳动力增量从而有:

又因为以下关系式成立:

将公式(9)代入公式(8),整理得:

假定既定各个部门的实际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和全社会的人均劳动力产出之间是线性相关的,用公式表示为在公式(10)两边同时除以总产出Y,假设FK=α,经过计算可以得出:

为了更加详细地阐述各产品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效应,假设各产品出口产出对非出口部门产出的影响从弹性的角度来看是不变的。设:

可以证明以下关系式成立:

其中,ϑ、φ、ξ反应的是弹性系数,能够体现出外部性。其数值大小表示了各产品出口部门的各自产出对非出口部门产出的影响程度。

将公式(13)代入公式(11),整理可得:

又因为以下关系式成立: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公式(14)最终可以整理得:

公式(16)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部分是由于要素之间存在着的生产率差异引起的各产品出口部门的产出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最后一部分是各产品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对总产出的增长贡献,用公式表示为:这种贡献由各自的外溢弹性系数ϑ、φ、ξ来反映,如果大于0,则说明外溢效应为正,反之为负。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Feder模型是以生产技术不变为条件的,所以,对于那些时序跨度比较大的数据,它无法对出口贸易的动态效应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衡量与分析。因此,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本文将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具有滞后效应的技术进步的时间变量引入模型中,在对前文Feder扩展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三个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一反映的是总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二对出口部门按照要素禀赋的不同进行分类,测量不同部门的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模型三对模型二更加细化,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两条作用渠道引入:一是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效应;二是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

根据出口产品要素禀赋的不同并结合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法,本文将SITC 0类至SITC 4类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草、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的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将SITC 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SITC 8类杂项制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将SITC 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SITC 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定义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要素禀赋分类法为研究出口贸易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提供了条件。

通过选用1982—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分析,采用的原始数据是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归纳整理所得。其中,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总产出Y,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表总投资I,用年底总就业人数来代表劳动力L,分别用总出口额、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来代表X、RX、LX、TX。为了避免价格变化对模型真实性所产生的影响,以1982年为基期,将国内生产总值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平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出口总额以及按照资源禀赋分类的各产品出口额先按当年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换算成人民币价格,然后以1982年为基期根据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转化为实际可比的变量。

表1 模型估计结果

2.2 实证结果

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可能会产生序列相关性,从而产生伪回归的现象,对模型的估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为了这种状况,本文采用广义差分的回归方法对所阐述的三个计量模型进行估计,表1显示的是相关的结果。

2.3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一表明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为正,并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结果来看,投资每增加百分之一,经济增长率就会增加大约17%,由此可见,资本积累确实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未能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且符号为负,这不同于以前较早时期的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不过,这个结果和一些文献研究相似,王小鲁等(2009)[8]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并且系数是负值,因此他们认为只靠数量增长的粗放的劳动力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慢慢弱化,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总出口贸易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40,并且通过了检验,体现出出口贸易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模型二的估计结果表明要素禀赋不同的出口产品,其各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同。资源密集型出口产品的估计系数为负值并且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并没有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显著地影响,可能是因为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产品的50%以上,而到2016年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出口产品总额的4.81%,而且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中,主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说明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技术和附加值比较低,从而使得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显著,这与Levin和Raut(1997)[9]的实证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估计系数为正,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在某种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要素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够在该种产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从而具有出口优势,以此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将可以获得贸易利益。显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日益扩大,对中国整个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基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估计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阐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并没有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增长效应,这与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停留在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方式上,未能实现向技术进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及附加价值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关。虽然目前中国出口产品总体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跟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基础跟技术水平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企业的管理水平也相对不高,对于高端技术的掌握运用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大部分出口产品仍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端核心技术与产品附加值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则相对较小。

模型三进一步估计了不同要素禀赋产品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两条作用渠道: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相对非出口部门的产出效率优势以及它们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知,资源密集型出口产品的估计系数均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这表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并不具备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渠道。与之相比,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估计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显著,这说明与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相比,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在生产效率方面存在比较大的优势,也会通过技术的外溢效应来影响非出口部门,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是通过两条作用渠道的共同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通过计算,体现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参数η的值为1.347,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率比非出口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率高出1.347倍,也就是说以要素生产效率优势为基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276和-0.178,两者分别通过了10%和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存在生产效率优势,从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但回归结果显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技术溢出效应值是负的,这与目前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附加值低、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技术含量水平不高有直接关系,因此引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没有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引导性的作用,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所具有的先进的生产技术、优秀的管理水平对非出口部门并没有产生显著地正外部性影响。又通过计算发现,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参数ϕ的值为0.109,这表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率比非出口部门的边际要素生产率高出10.9%,即意味着通过要素生产效率的优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是相符的,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技术含量及附加值相对都较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到2016年其出口额占出口产品总额的比重上升到45.7%。因此,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通过要素产出效率的优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目前中国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根据前文Feder扩展模型的推导结论可知,模型三中出口部门的估计系数ϑ、φ、ξ分别体现了各产品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效应大小。因此,根据ϑ、φ、ξ的数值可知,通过外溢效应,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其他两种类型的产品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分析了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动态效应机制的基础上,以Feder模型为根本进行研究拓展,从要素禀赋的角度把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非出口部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进而通过构建这四个部门的出口贸易动态效应模型来探索出口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两条作用渠道。实证结果显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并没有通过两条作用渠道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其既没有明显的产出效率优势,也没有对非出口部门产生技术外溢效应。而中国目前出口贸易的动态效应则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它通过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两条渠道来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并没有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外溢效应,只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优势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在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的今天,促进产品的出口,借此进行技术、管理的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竞合关系才是目前最稳定的关系,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才是最好的发展之策。首先,应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变现有的以粗放型、数量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其次,鼓励向增加产品附加值以及注重产品质量的集约型出口贸易模式转变;最后,加强和引导国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出口贸易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促进要素资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流动,进而促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重新优化配置以及加大其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长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凤芹,刘蕊.高技术产品出口对中国工业的外溢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35(11).

[2]高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増长的带动效应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刘晓玲,熊曦.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以湖南省为例[J].管理世界,2016,(2).

[4]蔡伟宏,李惠娟.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2016,(5).

[5]张京红,王生辉.加工贸易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协整检验与分位数回归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12).

[6]Feder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

[7]Balassa B.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Further Evi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8,(5).

[8]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55(1).

[9]Levin A,Raut L K.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Exports and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the Semi-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7,(12).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密集型要素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湖北省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
密集型呼吸灯灯串设计与实现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中美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结果及分析
劳动密集型企业缴纳社保费情况调查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也谈做人的要素
散叶堆积烘烤技术对烤烟综合效益的影响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