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陕南:经济洼地绿色崛起

2018-04-26梁芝芳

当代陕西 2018年5期
关键词:陕南安康绿色

文/梁芝芳(本刊见习记者)

推动陕南循环发展,三市增速不断超越,已成为陕西发展一支新兴力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川陕革命老区——戴在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头上这一连串“帽子”,几乎一直是贫穷落后的注脚。

近年来,四区叠加的陕南却创造了发展新奇迹——经济增长速度连续9年领跑陕西,2017年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增速分列全省前三甲;2017年陕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6%,高于全省6.4个百分点。从“兴陕南”到“陕南兴”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主打生态牌

绿水青山的陕南,如何冲破十万大山的重围捧回金山银山?答案是循环发展。陕南主打生态牌,聚焦水源地保护和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水质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依托陕南山水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在对生态资源保护性利用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处秦巴山区的陕南三市,发展处处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安康为例,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面积超过总面积90%,全市10县区中有9个被列入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此,安康提出破解困局之策——“限制开发不等于不开发不发展”,而是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在整个地区的发展之中。

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安康不惜减少上百亿元产值,对高污染产业壮士断腕。安康市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为100%。“十二五”期间安康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余家,这直接让安康减少工业产值300亿元。

然而关停“两高企业”置换出的生态产业,却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安康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推进富硒产业、生态旅游、涉水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跃上新台阶。

安康市有2/3的土壤富含硒元素,54%的土壤硒含量达中硒以上水平,是全国最大、最宜于开发利用的天然硒资源富集区。近几年安康富硒茶产业迅速发展,2016年的产值已达41.6亿元。而潜力更大的,是发展才两三年的包装饮用水产业,去年一季度产值已达4.6亿元。按照预测,这个新兴产业今年的总产值就能超过发展上千年的富硒茶。

如今,富硒成为安康发展生态产业的健康品牌,除了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猪肉等产品也陆续走入寻常百姓家。

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已占安康GDP的65%,其中富硒产业连年以30%的超高速增长成为安康市生态友好型产业的第一产业。

岚皋县南宫山镇的展望村地处巴山北麓,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2010年起,县上组织发展山林经济,展望村开始种植速生泡桐树。目前全村泡桐树面积6500亩,逐渐形成产业。一亩地每年可出木材2.7立方米,每立方米收购价500元,树枝树杈树叶一吨还可卖300元,农户一亩地年收入2000多元,荒山岭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银山。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但释放出来的效益却大不同。

从盲目追求“金山银山重于绿水青山”,到后来纠结“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再到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陕南发展的理念之变,实现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畅通循环路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为了保护好汉丹江这泓清水,陕南三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同样迎来了机遇。

这个机遇,带来发展方式的改变:以园区为承载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统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释放陕南积极发展潜力。

商洛把水质安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来保,守着储量惊人的金山银山,另辟蹊径做山水文章。在产业绿色化方面,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强环保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甚至零排放;另一方面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比如利用山林资源优势,做绿色食品加工业及中医药产业等。事实证明,这些新兴产业每年增速迅猛,正逐渐成为商洛的支柱产业,商洛连续5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在陕西排名第一。

陕南走出“生态好等同于发展慢、百姓穷”的误区,逐渐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

“挺起、张开、拉伸”——这是汉中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具体来说,就是挺起汉台、南郑、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中部龙头,张开城固航空产业、洋县现代材料东翼,拉伸勉县、略阳、宁强循环产业带西翼等等。

这条绿色崛起之路如何走?汉中探索出“三条路径”:

——以循环经济为抓手提升绿色实力。加快建设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循环4个循环产业体系、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使过重的产业结构轻起来、偏黑的产业形态绿起来,努力把汉中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以绿色规划为引领筑牢绿色屏障。推动市县“多规合一”和规划实施,加强秦巴山地水源涵养地、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控制区、农业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汉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完善山区绿屏、平川绿网、城市绿景三大生态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以绿色治理为载体增进绿色福祉。深入推进“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大力实施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工程。

安康秉承“全域安康”理念,引入和创新独具特色的飞地经济模式,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目前,安康的白河、紫阳、岚皋、宁陕、镇坪5县在月河川道建设的飞地经济园区均已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并且形成了种养基地在县区、加工生产在“飞地”、销售市场在全域的发展模式,密切跨县域之间、上下游产业的利益链接,推动“飞入地”和“飞出地”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经过多年的园区建设,陕南循环发展的“特区效应”开始显现。2017年汉中市21个省级工业园区产值增长22.7%。安康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33万平方米,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60户。飞地经济园区落地开工项目25个,竣工投产项目14个。商洛市新增入园企业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户。

至此,陕南告别了昔日在林、特、水、药、猪、茶上打转转的日子,产业支撑让山区景象开始日新月异。

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平利龙头新村

念活富民经

陕南的发展离不开“山、水、人”,做好“山、水、人”的文章,最终要落到“人”的发展。

以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归雁经济”,是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中“人”的“循环”。汉中西乡县张吉胜19岁外出打工,学会了假发制作手艺,积累了一定资金。2010年他回乡建厂,教乡亲们假发制作工艺。目前张吉胜的厂子年产值200多万元,带动了40余名乡亲致富。他还打算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在陕南,城乡经济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2017年,“汉中三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青木川镇入选全国“美丽宜居示范小镇”,汉中市旅游收入232亿元,增长34%。安康市飞渡峡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市旅游综合收入228亿元,增长33.5%。商洛市漫川关、牛背梁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漫川关镇、万湾村、法官庙村获得第四批国家美丽宜居小镇和村庄称号,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8%和30.4%。

生态旅游产业不仅富裕了地方财政,而且随着景区的不断开发,带动了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陕南依托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将生态资源持续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特色之路。汉中、安康、商洛三市28个县区有22个县区种茶、产茶。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西乡县,茶叶生产覆盖了全县18个乡镇和75%的农户,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紫阳、平利、商南等县,茶产业总产值已占到当地GDP的20%以上。

据统计,去年陕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9%,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猜你喜欢

陕南安康绿色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
尴尬的陕南
陕南民歌艺术生存状态分析与研究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