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2018-04-26省统计局总统计师
◎省统计局总统计师 张 烨
强关中: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和发展。优陕北: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兴陕南:进一步提升经济产出效率。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新时代影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从我省实际发展来看,因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自然区位、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基础等差异,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内市(区)间发展程度也存在差距,发展质效参差不齐。我们从经济综合实力、发展质量等方面对三大区域状况进行评价、比较分析、梳理短板、提出建议,期望对全省追赶超越有所助益。
成效: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近年来,全省坚持推进“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间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关中、陕北、陕南经济总量占比由2012年的61.1∶27.3∶11.6变化为2017年的64.8∶21.0∶14.2,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关中:2017年,关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36.8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7.4%,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高2.1个百分点,以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见雏形。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691.4亿元,增长15.2%,实现利润总额959.6亿元,增长19.7%,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66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57.4亿美元,是我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陕北:2017年,陕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4.8亿元,增长7.8%,较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5335元,是关中的1.41倍、陕南的3.17倍。因2017年煤炭价格上涨,优质产能释放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长6.1%,较上年加快4.5个百分点,扭转了前两年发展颓势。
陕南:2017年,陕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8.72亿元,增长9.8%,较全省同期水平高1.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4.4%,较全省同期水平高6.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1%,较全省同期水平高7.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较全省同期水平高1.7个百分点。陕南经济发展成为全省最突出的亮点区域。
问题:协调发展存在短板
关中: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近年来,我省加速推进大西安建设,西安作为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其经济综合实力远远高于其他市(区)。从人口规模看,西安分别是铜川的11.5倍、宝鸡的2.5倍、咸阳的2.2倍、渭南的1.8倍,可以看出西安人口聚集效应较强,带动咸阳、渭南人口提升作用较为明显。从GDP总量看,西安分别是铜川的21.4倍、宝鸡的3.4倍、咸阳的3.2倍、渭南的4.5倍,说明西安与关中其他市(区)经济规模差距较大,西安的经济外溢带动效力较低,区域内城市分化较为明显。
陕北: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结构看,陕北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经济总量小的陕南的83%,增速也较陕南低2.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较小。此外,陕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不及陕南的一半,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0.31%,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很小。从需求角度看,陕北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动力十分单一,经济增长的基础较为薄弱。
陕南: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陕南地区“三个钱袋子”收入都不甚理想。从政府看,陕南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是关中的44.5%、陕北的31.6%。从居民看,陕南三市城镇、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在全省末三位,且末位商洛与首位西安的差距分别较上年扩大727元和557元。从企业看,陕南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2%,较陕北低10个百分点。究其根本,在于陕南地区生产效率较低、传统服务业比重高、工业化程度不够。
对策:瞄准问题突破瓶颈
强关中: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和发展。
——加强关中城市群建设。关中城市群自1997年被定位为全国16个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过去的二十年间,相比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其发展也相对慢于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建议将关中城市群的培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关中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深度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强化核心城市西安的枢纽地位。作为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区,西安经济实力在省内遥遥领先,除了要持续推进“大西安”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外,还需要通过产业更新升级和产品流通,有效发挥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将产业链向其他市(区)进行疏导。
——加强市(区)协作,培育次中心城市。从关中城市群的整体结构看,西安经济实力独大,与宝鸡、咸阳、渭南等市的规模差距甚大,城市群内规模结构存在断层,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宝鸡尚未发挥出连接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纽带作用。因此,应推动区域间“抱团”发展模式,加强市(区)间互相联动,加强与西安市经济合作,承接西安的产业转移,带动促进全省融合发展。
优陕北: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加大技术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陕北发展常年来依靠煤炭和原油开采,由于仍处在能源化工产业链的底层,经济受煤炭和原油价格影响波动较大,呈现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局面。为彻底改观此局面,必须增加能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将产业链延伸到中高层,推进能源化工高端化发展。
——提升消费供给水平,促进外贸经济发展。陕北尤其是榆林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但其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却较低。同时,对外贸易也差强人意,与经济发展规模水平不符。陕北经济增长对投资的高度依赖性,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议在依赖投资拉动的同时,必须提升消费供给水平,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加强外贸经济发展,实现从投资拉动型向均衡拉动型的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在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的同时,要紧抓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风力、光照等资源优势和产业衍生机遇,加大对陕北风电、光伏、重大能源装备产业的投资力度,构建发展新的产业格局。
兴陕南:进一步提升经济产出效率。
——坚定不移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是我省三大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新常态下陕南追赶超越的必由之路。陕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保持领先,但经济总量仅为全省的14.2%,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加快构建陕南区域中心城市。西成高铁的开通,将汉中市纳入西安、成都经济辐射圈内,为汉中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汉中市经济综合实力、发展质量评价均在陕南区域中居第一,工业基础相对较强,产业结构也相对完善。建议着力推进汉中循环经济建设,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陕南区域中心城市,以期辐射带动陕南地区发展。
——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基于陕南地区尚处在特色农业和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实际,建议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着力完善产业体系和配套设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