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路径探究

2018-04-25马瑞敏

读天下 2017年17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培养

摘 要:加强大学生敬业精神培育,指导大学生的职业行为,解决当前大学生职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下人才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职业精神培养未纳入必修环节

职业精神培养效果需要在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并且,高职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中并没有涉及职业精神方面的指标性规定,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针对职业精神培养开设相关的课程,有的院校只是将其部分渗透到思政教育课程中,不符合职业精神需要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要求。

2. 职业精神培养方法简单枯燥

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精神培养上做了尝试,但没有涉及职业行为和职业情感等职业精神所必须包含的基础性内容。培养方式还沿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方式,在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条式的方式,在课堂上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难调动起学生对职业精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难以通过学习获得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

3. 职业精神培养在观念上不受重视

职业精神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和考核体系,也没有规范化的证书形式对职业精神的水平加以证明,这就很难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的忽视和轻视,直接导致学生职业精神水平不高,在就业时“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很多学生职业生涯伴随着频繁的跳槽,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业绩不佳。

(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质,使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道德修养下降,出现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如投机取巧、贪污腐败等,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颇大,尤其是影响着正在形成各种观念的大学生。

2. 学校环境因素

高校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敬业精神课程;教师课程讲授方式和示范作用还需提升;高校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改变;高校没有或者比较落后的敬业效果评价体系,未能使学生意识到敬业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3.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观念偏差,认为大学生只要做好自己的学业方面的事情就可,只要是跟学习有关的要求无条件的支持,对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忽略了对大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等敬业精神方面的教育。

4. 大學生自身因素

阅历浅,对社会了解不深,又对岗位有诸多要求等矛盾;在校期间,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合理的发展规划,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即使在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时,过于理想,往往脱离了社会的需求与竞争压力。

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 提高认识,增强行动自觉性

通过网络向大学生传播相关的职业讯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体现出这种培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大学生将这种精神真正内化并外化为实际行动的一部分。通过网络的这种优势,开展敬业精神培育,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积极互动,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网络培育是对大学生培育效果如何的很好的一个评价检测系统。通过网络观测学生职业发展状况,通过进一步深入了解,对90后敬业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有效解决学生就业困惑。

(二) 明确目标,促进发展全面化

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态度与大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对工作的态度具有一致性。端正专业态度,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是成功走向职场的必备品质,大学生应当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面对任何事,都不忘敬业精神。要勤奋好学,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要培养责任意识,增强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要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大学生必须从就业所需的各种软实力方面提升自己。因此,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更好地踏入职场的必备条件。培养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缺一不可。

(三) 开拓创新,实现途径多样化

1. 学科教育中渗透敬业精神培养

第一,教材内容上的渗透。学校学科教学既要体现专业的实际要求,顺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又要能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教师的言传身教。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将爱岗敬业的精神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语言艺术和行为艺术,多变的、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理论性知识,增加课堂与知识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为学生树立敬业、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

2. 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敬业精神培育

第一,进行各种校园活动。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努力学习他人、深刻体会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第二,学校要加强日常管理工作,重视加强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培育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感恩、行为举止、社会实践、舍纪舍规、环境卫生等也作为考核内容,加入学分,并获得一定学分数才能毕业。

(四) 加强监管,提高工作实效性

1. 采取多样化的大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监督方式

首先,集中各位老师的力量,让各位老师一起备课,研究课堂内容安排,教育方法等。其次,引进校外资源,如定期聘请相关专业专家和监督单位对学校教育给出合理建议和意见,包括高校学术交流,课程评估等。

2. 加强大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监控队伍建设

为保证这项长期而复杂的监督工作顺利且有效的进行,必须在高校中建立专业团队,以这支队伍为中心,实施统一组织和协调全校的敬业精神培育效果监控工作。这支队伍人员组成既包括相关教师,也包括学校人事、教务等部门的领导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

参考文献:

[1]王美云.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公民核必价值观的培育环境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1.

[2]桿华艳.浅析敬业精神的培育和践行[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30).

作者简介:

马瑞敏,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培养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