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课后练习的有效教学
2018-04-25成月波
摘 要:语文课后练习呈现了教材编排的系统性、阶梯性、规律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者意图。因此,开发课后练习,不但对有效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都有重要功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练习;有效教学
一、 症状分析
(一) 备课“轻视”——多余
小语教材在课文后编排思考练习题的做法由来已久,作为课文的“尾巴”,其实也体现了编者的思想。但是在一些老师眼中,课后练习这个“尾巴”无足轻重,这就使得课后练习这一重要学习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当前,很多老师备课谈到研究教材,并走进文本与人物、作者对话,但往往忽略与编者对话——即课后练习的钻研,这是造成了课后练习似乎多余的原因。
(二) 上课“忽视”——脱节
“课文”与课后练习的关系实质上是“学”和“习”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分离:练习是辅助学生理解、深化“课文”的工具;“课文”则是练习设计的源头,对练习提供基础和指导。有些老师仅把课后练习当作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结果导致了这样的现象: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课后的事,这种“讲”与“练”脱节,课文与练习“两张皮”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知识掌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 重新认识课后练习的地位与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执教者对于课文的重视远远胜过课后练习。不少教师将课后练习的处理置于教学环节的末尾;或匆匆地让学生讨论后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把课后练习当作家庭作业完成。针对课后练习简单甚至流于形式的处理,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
(一) 课前,引领教师备课、学生预习
1. 课后练习是备课的指南针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并构成一个整体,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难点,而课后练习正是编者意图的结晶。弄清、挖掘编者意图,才可能理清教学脉络,更好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2. 课后练习是学生预习的重点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铺垫,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1)课后练习能促使学生有效掌握汉字
《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2500个常用汉字,为了使学生在六年中能正确地读准字音,认识字形,辨析字义,课后练习往往把课文生字归列到“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记”、“我的发现”等题型之中,让学生在预习中达到了不教自通的效果。
(2)课后练习能够帮助学生体悟课文中心
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揣摩作者写作目的,课后练习有很大导引作用。如《落花生》课后练习三: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你是怎么体会到的?①所以你们要像花生……。②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学生通过做这个练习,就能较快地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后练习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主要内容
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的习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
接收任务→()→()→()→跳下悬崖。这样的题目能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把握课文大意。
(二) 课中,推动课堂有效教学
1. 有利于教学重点凸显、难点突破
课后练习体现教学重难点、训练点,它能引导“语用”训练,并发展学生思维。把课后练习纳入课堂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新型玻璃》课后练习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表格,把新型玻璃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根据表格,学生就能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抓住课后练习二,让学生找出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抓好这两个课后练习,本篇说明文的教学目标就很好实现了。
2. 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课后练习中富有创意的题目既扣住教学重点,又适度地向课外辐射,巧妙地利用这类题目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搭石》课后练习题: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学生通过语句寻找,体会到有些事物虽然并不起眼也不美,但它的内心却非常美,山里的人就像这搭石一样,外表朴实但心灵很美。从而让学生明白平凡的事物也蕴含着不平凡的美,由此引发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在完成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口、眼,手、脑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所以很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变“不愿“为“情愿”。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3. 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生成源于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给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质疑方法,而课后练习往往能引发质疑生成。《山中访友》课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给课文换个题目不是一件难事,怎样让这个练习成为一个新知识点呢?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给文章定题目。学生讨论后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要换题目,可以换成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家踊跃发言:“可以从朋友角度出发——《特别的朋友》。”“可以从作者情感角度出发——《情系故友》、《特别的爱,特别的‘人》”等等,使原本一个简单课后的练习题成为了升华课文主题思想的桥梁。
(三) 课后,促进学生复习巩固
新课标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明显增加了不少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长城》的“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古诗二首》的“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小摄影师》的“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富饒的西沙群岛》的“请你收集有关这方面的图片或文章,然后办一期墙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的语文实践活动,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到生活圈中去历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实践证明,课后练习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用好这个桥梁,课堂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就会更加“有效”,尤其是创造性的课后练习。
作者简介:
成月波,重庆市,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石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