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绣球菌的生物学特性与人工栽培技术

2018-04-25丁湖广

科学种养 2018年4期
关键词:装袋原基菌袋

丁湖广

绣球菌,又称绣球蕈、对花菌、干巴菌、椰菜菌、蜂窝菌、白绣球花等,是一种珍稀名贵菇菌,其气味清香,肉质脆嫩,口感佳,营养丰富。据化验,每100克绣球菌干品中含蛋白质15.58克、脂肪7.95克、还原糖48.70克、甘露醇12.93克、戊聚糖1.72克、海藻糖7.41克、粗纤维5.30克、灰分4.49克,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等成分。通过深层发酵培养,其培养物绣球菌素对肿瘤有抵抗作用,因此备受大家关注。目前市场每千克绣球菌鲜品售价70~80元、干品800元,生产效益较高,发展前景看好。

一、绣球菌生物学特性

绣球菌因子实体丛生,形似巨大绣球而得名。菌盖直径10~14厘米,近白奶油色、灰白色至污黄色;菌柄上长出许多扁平带状枝,枝端形成许多曲折的瓣片,或多或少扭曲或呈波浪状起伏,相互交错;片狀肉质,瓣片似银杏叶状或扁形,片薄,嫩时易碎。鲜品含有茴香气味,烘干或晒干后体积显著缩小,瓣片颜色变暗,质硬而脆。菌柄长3~4厘米,粗2.5~3.0厘米,灰白色。

二、绣球菌生长环境条件

1. 温度

绣球菌属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在10~28℃,最适温度为20~23℃,当温度在10℃以下和30℃以上时停止生长,15小时后死亡。原基形成温度在20~22℃,最适温度为17~19℃,当温度低于12℃时难以分化。子实体发育温度在15~22℃,以18~20℃展片正常,菇体肥厚,产量高、品质优;低于10℃停止生长;超过26℃时子实体容易枯萎死亡,还会感染细菌性软腐病,即使原基出现也易死亡。

2. 水分

绣球菌培养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0%~65%。菌丝生长阶段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下。原基形成阶段要求提高到80%~85%,超过90%时对出菇不利。子实体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应调至85%~90%。采菇前湿度控制在75%~80%,含水量低有利于防止病害发生,并提升品质,延长产品货架期。

3. 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才能保证绣球菌的形态正常、色泽良好。长菇阶段每天需要800~1000勒克斯光照度,是所有菇类需光最多的品种,因此绣球菌又有“阳光蘑菇”之称。

4. 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较少。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期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菇房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600~1000毫克/千克,如果超标,则发育不良。长菇阶段如果通风不良,室内氧气不足,生长极慢,遇上高温高湿还会引起腐烂。

5. 酸碱度

绣球菌宜在偏酸性条件下生长,培养料的pH值控制在3.5~7.0,最适pH值为4.0~5.0。

三、绣球菌人工栽培技术

目前,绣球菌的人工栽培模式主要采用熟料袋栽法,接种后室内养菌,架层排袋出菇,具体技术如下:

1. 栽培季节

野生绣球菌多生长在高海拔林地的夏秋季节。人工栽培则采取室内养菌、野外菇房出菇的方法,从接种到 采收整个生长期需要120天左右。我国南方省区采用菌袋接种时,应于秋末进行制袋,接种培养80天左右;从原基形成、分化至子实体发育成熟需要40天左右。各地海拔不同,气温有别,安排季节时掌握当地气温在20℃的月份第一批出菇为起点,提前80天即为菌袋最佳接种期。工厂化设施栽培,需安装温度、湿度、氧气、光照控制等设备,可以实行周年制生产。

2. 培养料选择与制作

①树种选择。野生绣球菌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落叶松、云南松林地。人工栽培的原料可取材于南方常见树木。据福建农科院林衍铨(2005)试验表明,落叶松、云南松、杧果、马尾松是培养绣球菌的最佳树种。

②培养基配方

配方一:松木屑82%,面粉或玉米粉10%,薯类淀粉6%,蔗糖1%,碳酸钙1%。

配方二:松木屑70%,玉米粉18%,面粉10%,蔗糖1%,碳酸钙1%。

配方三:松木屑79%,麦麸18%,玉米粉2%,石膏粉1%。

配方四:松木屑60%(其中粗木屑2/3、细木屑1/3),玉米芯10%,甘蔗渣10%,麦麸13%,玉米粉6%,石灰1%。

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5%,灭菌前的pH值为6.5~7.0。

③料袋制作。采用冲压装袋机装料。栽培袋选用低压聚乙烯原料加工成型的折角袋,规格为袋折径宽17~18厘米、长35~37厘米、厚0.05厘米,装料高15厘米,每袋装干料量500~600克,湿重1000~1250千克。

制袋包括拌料、装袋、灭菌三个工序:拌料要求达到“三均匀”,即原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料加水后干湿搅拌均匀,酸碱度均匀。装袋控制时限,操作速度掌握干物质加水后,从搅拌到装袋结束每批时限不超过6小时。装袋后在料中插入13.5厘米长的塑料棒。采用套环棉花塞口。绣球菌菌种萌发需要大量氧气,因此装袋的料层与套环封口处要保持6厘米距离,有利于透气,这一点与其他菇类装袋封口不同。然后,将料袋排放于塑料周转筐内,每筐排放12袋推入灭菌柜。灭菌采用常压蒸汽高温灭菌灶,灭菌时间以温度达到100℃后维持18~20小时为好。若采用高压灭菌,在压力上升至0.05兆帕时,开阀排出锅内冷气,当指针降至零时,再通入蒸汽使锅内压力上升至0.105~0.120兆帕(温度121~123℃)时,维持120分钟。达标后再降压至0.05兆帕,20分钟后打开锅盖,最后卸袋转入冷却间散热冷却。

3. 料袋接种养菌

采用接种箱接种时,事先在箱内点燃气雾消毒盒进行雾化消毒,然后料袋进箱接种。如果采用工厂化周年栽培,应在高效净化层流罩下的滚筒流水线上接种,称为流水线接种。接种前工作人员换鞋更衣,洗手烘干后进入风淋间,再经过道走进净化接种间。绣球菌的菌种较松,采用接种匙接种,1个料袋接种量20克(2匙),接入料中洞内,料表面再撒些菌种,1瓶500克的菌种可接25袋左右,然后套环塞棉封口。

接种后的菌袋连同周转筐通过输送带输入,由出口处输出。然后用铲车送进培养室内的排放架层上,开始菌丝发育培养。菌丝培养阶段有四点需要注意:一是恒定温限。室内温度控制在20~23℃,不得超越上下温限,促使菌丝正常发育生长。二是干燥防潮。养菌室内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防止潮湿引发霉菌。三是避光培养。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照,光照会迫使菌丝提前扭结,影响正常生長发育。作业照明采用红色灯泡,尽量缩短照明时间。四是通风增氧。培养室内对角线上的2台内循环风机采取间歇运行,以促进室内空气循环,有利于菌袋散热和释放二氧化碳,提高培养的同步性。

4. 出菇管理

出菇期指绣球菌由原基发生至子实体发育成菇,一般需40天左右,即菌丝培养80天后转入育菇环节。出菇期分为四个时段,具体技术如下:

①诱导原基。菌袋在养菌室培养80天后,菌丝生理成熟,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此阶段必须通过技术诱导原基发育长大。先将菌袋由养菌室搬到出菇房排架培养,温度应比养菌阶段调低2~3℃,即19~20℃,光照度500~600勒克斯,空间相对湿度80%,在此生长环境条件下,经过10天培养,袋内原基加快发育长至拇指大小,周围吐露分泌物为红色水珠。

②开口育蕊。诱发原基形成后将袋口套环棉塞去掉,把袋膜拉直,增加袋内空间,让菌丝接触外界空气和湿度。育菇房内温度控制在18~20℃,比诱基阶段提高1~2℃,空间喷雾化水,相对湿度保持85%,光照度600勒克斯,经过7~8天培养,菇蕊由乒乓球大小逐渐增大,并分化成小叶片。

③保养花球。菇蕊叶片逐渐分化成花球,此阶段需要10~12天,温度控制在18~20℃,通过微喷系统,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启动通风系统,房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600~1000毫克/千克,光照度保持在800勒克斯,24小时内亮灯照射不少于8小时。

④舒展成菇。花球形成后进入成菇培养,时间15天左右,管理上温度掌握在18~20℃,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促进子实体加快发育。工厂化生产通过超声波微喷系统增湿,并通过内循环机每小时自动进行间歇通风换气,补充新风3~5分钟;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要求比花球期调低200毫克/千克,控制在600~800毫克/千克,每24小时亮点不低于10小时,光照度保持在800~1000勒克斯。

5. 采收加工

菌袋从接种到采收,一般需要120天左右。如果管理得当,用18厘米×35厘米料袋装干料600克,可产鲜菇300~400克,高产时达到500克。子实体成熟标志:叶片舒展,边缘波状形,背面略现白色茸毛,整体白色美观,即可采收。采收前12小时停止喷水。鲜品采收清理后,利用透明塑料盒或白色无毒透明塑料袋包装,直接上市。环境温度在3~4℃条件下,绣球菌的保鲜期15天左右。鲜品也可以采用脱水烘干机加工成干品小包装,常年应市。

猜你喜欢

装袋原基菌袋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新型液动食用菌装袋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板栗的塑料薄膜袋贮藏技术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翅原基生长分化的影响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固定菌袋插杆
立式、卧式2种培养料装袋机的构造特征
白灵菇14种出菇方式的操作方法与优劣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