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
2018-04-25李钰
李钰
摘 要: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空前迅速,世界各地都能看见中国人的影子,这使得我国的汉语言文化也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在世界上各个角落先后流行起来。对于语言的学习也就是在国家的学习文化背景,尤其是汉语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做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汉语言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有着独特的用法,营造的意境也是极具魅力的,可以为读者创造最良好的阅读体验,体验到文章的内涵和情感的真谛。随着汉语言文化的发扬光大,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加入到了汉语言文化的研究中来,使得我国的语言更具特色和哲理性。
一、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不仅传承汉语的特点,同时也极具艺术魅力,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水平以及文学素养。汉语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大到文学名著、民族语言,小到字词句段、篇章结构,深到思维逻辑、语法修辞。
二、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中生,更要意识到这个特点,不仅要强化自身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更要理解其中存在的民族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充分发挥汉语言学习的价值。
2 .文学理解
汉语言文学指的是应用到汉语言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字是为了了解文章表面内容,文学理解则是要深入感悟文章内涵,了解文章写作意境。对此,在汉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就需要注意这点,不仅要阅读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也要不断揣摩作品的深入内涵,进一步感受汉语言的应用。
3 .规律运用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研究语言,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有效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从某种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卷舌翘舌、平声仄聲之分。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普通话在某些地区并未得到良好的普及,因此南北方人民对于这些规律难以区分。这个规律在文学作品中体现比较明显,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创作
语言的意境是建立在美学角度上的,可以是对于自然的描写,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内容多种多样。小说、诗歌、散文等每种不同的文学形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意境,这是语言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来源生活,真情实感
以散文为例。散文通常情况下都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写照,散文的内容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汲取的现实生活情景,文章意境来源于生活,也表现着生活。如果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将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画面直接写入散文中,不加以任何的修饰,那么文章内容必然会枯燥乏味,缺少特色和内涵,由此,很多作者都会在写作的过程中加入主观的情感因素,让文章变得更有内涵,激发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场景是描写到父亲给作者买橘子的情形,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子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经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写照,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蹒跚”、“慢慢探下身子”、“爬”、“攀”、“努力”等词语的运用深刻而细腻的体现了“我”对于“父亲”的关心与爱护,甚至还有痛心,这段描写不仅仅是想反映作者与父亲之间的父子之爱,也变向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自身命运的悲惨。这种意境的创造一点一点的打动着无数的读者。
2 .体现作者真实思想
文学作品的创作如果始终围绕在启发、鼓舞人们这一方面难免会让读者觉得有距离感,有些空洞而不真实。事实上,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真实的、深刻的、充满生命力的,符合各个阶层的人民,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还能唤起人们的思想意识,这样才算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
例如张爱玲的作品,即便是生活在当时那种年代下,她的作品也十分真实而质朴,与平民百姓没有任何隔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以及《烬余录》,这两部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让人们一看就懂,并未有特殊的语言,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应用一个小市民的口吻和质朴的言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利用自己的真实思想创造了一个不同的意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眼下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汉语言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对于人们的素质培养以及文化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此,身为一名高中生必须重视起来,学好汉语言,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化内涵,加强对其意境以及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邱淦.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J]. 文学教育:中, 2014,(4):93-94.
[2]史怡乐. 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J]. 青年文学家, 2015,(9):140-141.
[3]张明明.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J]. 考试周刊, 2015,(5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