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
2018-04-25许勤超
许勤超
[摘 要]学界小说是二战后逐渐被人关注的一种文学类型。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在战后半个世纪中随着英国社会文化的变化逐渐发展起来。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具有比较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与文化思潮变迁密切相关,这就使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呈现出文化叙事的特点。其主题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心灵抚慰以及个体对信仰的怀疑,新旧文化冲突与社会危机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自由主义的悖论以及权力、性与学术的合奏,文化习俗的碰撞,对学术文明的思考。正是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批判,当代英国学界小说揭示了学界从业者的内心世界、文化困境和价值信仰的危机。
[关键词]学界小说;文化叙事;学术;权力;性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1-0104-07
二战后,大英帝国虽然崩溃,但英国文学仍然呈现强势的劲头。除了后殖民主义文学在英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外,学界小说①这种文学类型也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这与二战后英国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关。学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别,主要指以大学校园为背景进行故事叙述的文学作品,主人公多是大学教师或与学术研究有关的人物。学界小说的作者、读者和作品所描述的对象都在文化圈内。二战以后,英国社会经历了很大变化,战争创伤、福利国家、教育改革、阶级关系、女权运动、凯恩斯主义与英国病、货币主义与撒切尔革命、保守党失势与新工党登场等,这一切导致英国人的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文化思潮也经历了重大变革,而这一切变化在当代英国学界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当代英国学界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最初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成名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作家的创作,像C.P.斯诺(C.P.Snow)的《大师们》(The Masters, 1951)和二戰后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的小说《新世界交响曲》(A New World Symphony)①,二者都以校园为背景进行故事叙述,主要对大学教员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当代英国学界小说的端倪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体现。
二战前,在英国往往是家境殷实的子弟才有机会在历史悠久而著名的大学里接受教育,出身低微的工人子弟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英国历来就是注重修养和文凭的绅士社会。社会和政府机构往往青睐那些毕业于知名学府的学生,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多来自牛津或剑桥的缘故。1941年,教育大臣巴特勒发表了著名的《教育问题绿皮书》,提出平等教育权利问题。1944年,通过了巴特勒提出的教育法案,公立中、小学一律免费,贫困大学生可以得到政府资助,于是大批工人子弟开始进入大学学习。”[1]但是,当第一批中下阶层出身的大学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后,却由于缺乏有力的家庭背景,很少有机会跻身上流社会,他们不免感到愤慨。于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毕业生,就用小说来表达对于社会现状和传统观念的强烈不满。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幸运的吉姆》(Lucky Jim, 1954)以大学校园为背景,作家通过小说主人公表达了对社会现状和传统观念的强烈不满。《幸运的吉姆》标志着当代英国学界小说逐渐走向成熟。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社会的变化以及教育的极大普及②,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急剧增长,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界小说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和戴维·洛奇(David Lodge)。两人都曾执教于伯明翰大学,后来布雷德伯里成为东英吉利大学美国文学教授,洛奇成为伯明翰大学英国文学荣誉教授。他们同时具有学者、批评家、小说家三重身份,在理论研究和小说创作方面都颇有建树。布雷德伯里的学界小说主要有《吃人是错误的》(Eating People Is Wrong, 1987)、《向西行》(Stepping Westward, 1968)、《历史人物》(The History Man, 1975)、《兑换率》(Rates of Exchange, 1983);洛奇的学界小说主要有校园三部曲:《换位》(Changing Places, 1975)、《小世界》(Small World,1984)、《好工作》(Nice Work, 1988),还有一部与校园有关的小说《想》(Think…,2001)。
布雷德伯里和洛奇创作的学界小说代表着当代英国学界小说的辉煌,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与二人作品风格相近的还有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的《书与兄弟情谊》(The Book and the Brotherhood,1987)、A.S.拜厄特(A.S. Byatt)的《占有》(Possession, 1990)、扎迪·斯米丝(Zadie Smith)的《美的学问》(On Beauty, 2005)、C.J.罗兹(C.J. Rhodes)的《纷扰大学》(University Shambles,2009)。这些学界小说在反映学界小说主题和描写学界从业者的生活上虽无法与布雷德伯里和洛奇的作品媲美,但在体裁革新以及主题反映的广度上仍有其光辉的色彩。
目前,英国学界小说创作高峰已过,但其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仍在发展。当下的学界小说更加关注自我主题,传统价值和知识语境中的自我存在成为小说家书写的话题,创作手法逐渐向传统的现实主义回归。
在总体上,学界小说具有讽刺风格,具有比较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同时大学是孕育各种思想的地方,也是各种思想交锋的场地,所以学界小说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文化叙事的特点。
二、当代英国学界小说的主题
(一)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心灵抚慰以及个体对信仰的怀疑
英国人曾以其悠久的大学和社会制度而自豪,对他们的传统价值充满自信。二战后,传统价值受到冲击,但其曾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依然萦绕在一些人的脑海中。斯诺的《大师们》就是个乌托邦式的学界小说,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背景设定在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故事一开始,高级讲师保尔·加戈告诉年轻的法学教授刘易斯·艾略特,院长费农·罗伊斯得了癌症,院长的位置需要新的人员接替。这对于学院有竞争实力的教授们来说不失为一个向上爬的绝好机会。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内部竞选新院长的选战展开,学院里有13位教授参加角逐,最后要在加戈和生物学家托马斯·克劳佛之间选出一位。斯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和工作过,《大师们》中的很多情节反映了他在剑桥大学的生活,特别是基督学院和三一学院的亲身经历。斯诺在这部小说中对传统学术文化虽有讽刺,但更多的是肯定。学院里那13位教授,大约有半数从某些方面来看是失败者或者徒有虚名,但是,斯诺赞赏学院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社会空间,使他们能够兴旺发达,使他们在失落的同时,心灵可以得到慰藉,因为这里的教授还坚信传统学术价值观,而宁静的大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实现其学术理想的空间。斯诺的《大师们》告诉我们,大学教师之间虽然为争夺职位不免会相互攻击或算计,但大学生活还算是比较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正如小说的叙述者刘易斯·艾略特在该小说结尾所说:“在学院里,每个人对人生的感悟都不一样,除了罗伊·卡尔弗特感觉比较忧伤外,大家都认为教师是个不错的职业。……在我来到这个学院之前已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几度沉浮,至今我还在寻找生活的目标。我有幸在几个不同的职业亲密生活过,但是在所有这些职业中,我觉得大学里的人们过的是最舒服、最自由和最没有焦虑的生活。”[2]对于雄心勃勃希望竞选上院长职位的50岁的加戈,斯诺在温存批判的同时,认为这些辉煌即将过去的教授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正如书中所写:“他向往院长享有专用住宅的排场,……与众多雄心勃勃的人们一样,他相信有些事非他不可。……他梦想着权力到手之后他所做的一切。……带着这样的热情和抱负,他把学院想象成一个宁静、和谐、不同凡响、富有创造力、充满欢乐的悸动、优雅得熠熠生辉的地方。”[3]20-21
菲利普·拉金《新世界交响曲》中的主人公巴特菲尔德是一名讲师,为了申请教授职位,可谓费尽心思。因为他觉得一旦申请成功,他就跨入了人生的巅峰。而他又觉得自己资历学识很难达到要求。于是他陷入了苦恼之中,不得不靠威士忌消愁。对于苛刻的要求,他无能为力,这一切使他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对学术的追求产生怀疑。他不是投入到实际的工作奋斗中,而是想象着自己能写出学术著作,有令人羡慕的教学和学术经历。他觉得自己的申請简历应该含有“1939—1945年,参与具有全国影响的工作;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应邀完成的关于这个人或那个人著作的选定版;出版作品包括……他的这些想入非非,又搅得他心绪不宁起来,他给自己又倒了一杯酒。简直无可救药,无可救药啊。”[4]在这部拉金未能完成的小说草稿里,巴特菲尔德的理想与感伤交织在一起,痛苦的经历使他对教师职业、学术信仰充满矛盾,他开始怀疑生活,怀疑学术的意义和价值。
(二)新旧文化冲突与社会危机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战后的英国伤痕累累,社会各种矛盾凸显。知识分子不再对未来存任何幻想,他们的心态变得现实,而传统清教所宣扬的价值观念似乎不再有现实意义,过去的信仰崩溃了,而未来的前途又渺茫,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感到空虚、迷惘、压抑、孤独。以金斯利·艾米斯为代表的这一代作家,又被称为“愤怒一代”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①展示了战后心理失衡的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所暴露出的其他种种尖锐矛盾。吉姆来自社会下层,英国的普及教育制度使他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在传统等级观念的压抑下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上层社会即知识界和文化界的认可,他对这种不公强烈不满,只好通过对传统观念、世俗观念的反叛凸显自身的存在。吉姆作为一个大学历史教师,本应该致力学术研究,可面对不公的现实,他只得想尽一切办法跻身上层社会。而这个上层社会又是他极为讨厌的。吉姆不像是一个学者,斯诺笔下所描述的推动着教师做学术的信仰和文化氛围,在吉姆身上丝毫没有。他研究的专题是“中世纪的生活与文化”,可这不是出于他的研究兴趣,而是个无奈的选择。正如小说中的人物狄克森所说:“我们专攻的方向往往是我们最痛恨的?”[5]33-34吉姆之所以还待在校园,是因为有女性吸引着他,而非学术。玛格丽特·皮尔是一位历史学讲师,吉姆对她的衣着打扮比较关注:“绿色的佩兹利涡旋纹的花呢上衣,脚上配一双低跟、类似天鹅绒面的鞋”“多彩的衬衫、裙子带有流苏的边和口袋。”[5]11他还注意到“她的眼镜腿边挂着几簇棕色的头发……嘴角向下弯曲,虽然若隐若现,但是确凿无疑”[5]20。玛格丽特在学术上常常表现的有点神经质,可吉姆仍对她百般勾引,给她诗集,衬页上还写着一些暧昧的话。他想和她亲密浪漫一回,最后二人分手的时候,吉姆想到的是要是她再漂亮点儿就好了。在该小说中,韦尔奇教授喜欢卖弄自己的知识,表现自己的绅士风度,而吉姆说话粗俗,还夹杂着可笑的方言,那些“高雅”的教授常嘲笑他是个小丑和乡巴佬。吉姆非常鄙夷那些虚伪的“高雅”知识分子,但为了女人和房子等现实生活目的,他又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跻身“高雅”的知识分子行列。这正是他的悲哀和痛苦所在。吉姆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他周围的教授深恶痛绝,他以违背自己心愿的方式反对令人窒息的传统等级文化,他似乎笑到了最后,离开学校去了伦敦,可是学院里没人分享他的胜利,他去伦敦是无奈的选择,是逃避,是流浪,等待他的人生也许更加滑稽和苦涩。
(三)自由主义的悖论以及权力、性与学术的合奏
英国学界小说在写作手法上虽然具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但在思想内容上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布雷德伯里和洛奇为代表的学界小说作家在借鉴狄更斯小说幽默讽刺风格的基础上,以轻喜剧的方式描绘了在一个所谓自由主义的世界里个体困苦不安的无奈命运。权力、性与学术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和碰撞。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享乐主义、假学术、追逐权力等庸俗的“反文化”逐渐渗透到英国的大学校园之中,这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引发人们思考大学核心价值的内涵,思考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思考真正文明的道德信仰体系的建构是何等重要。在《吃人是错误的》这部小说里,主人公特里斯教授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担任一所大学的系主任,他性格稳重,做事谨小慎微,对周围发生的文化颓废现象也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后被迫参与其中。他企图培养他的学生热爱真和美,而在当时的校园文化环境里很难达到,最后他自己也拜倒在一位颇具优雅之态的研究生的石榴裙下。
《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充斥着激进政治思潮和放纵两性关系的校园生活图景。故事的背景是沃特茅斯大学,表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所经历的女权主义、嬉皮运动、左派和性解放运动中最为糟糕的方面。在这所大学里,一些楼厅取名为霍布斯、康德、马克思、黑格尔、汤因比和施本格勒,这一切都让人觉得在这个新式标准大学里,人们生活的是何等自由,各种思想都可以并行存在。学生可以上演马克思主义版的《李尔王》,或者是资本主义版的布莱希特。女子有自由裸身相会小组,还有革命学生联盟和盖索克伊丽莎白式牧歌演唱晚会。这种乌托邦式的自由校园只是一种表象,隐患处处都是,正如书中所写:“灾难已经来临,蝗虫正在蚕食大学美好旧梦。雨中的大楼一片漆黑,水泥上斑痕累累,玻璃上灰尘积聚,服务变得越来越少。涂鸦专家在水泥墙上到处涂着‘停止野蛮迫害‘爱尔兰共和军和‘抵制嬉皮等字样。图书馆里发生过一次小火灾;强奸和行凶抢劫在这个良好的阴暗角落里偶有发生。激进主义突然占据校园,又突然消失;阿波罗代表的理性和迪奥尼索斯代表的非理性无休止地斗争着;学生中泛性主义盛行;自杀时有发生。”[6]这种自由的校园已经危机四伏了,也难怪布雷德伯里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创作《历史人物》期间始终感到痛苦沮丧;这部小说是我所写的小说中最凄凉的作品。”[7]26而掌管这个堕落校园的正是那个“历史人物”霍华德·柯克先生。在这部小说中,霍华德·柯克是社会学系的教授,是一个让人感到恐惧的人物。他身穿毛茸茸、松松垮垮的马甲,写有两部令人不安的知名著作;他欺负男同学,尤其是那些持不同政见者;他坚持不懈地策划,企图使校园处于动荡骚乱之中;他是新时代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产物。他把马克思主义奉为教条,利用自己手中的学术权力,用极权主义手段在校园里推行“社会革命”,并认为他自己代表着历史的方向;他还和女同事谈情说爱,和相貌姣好的女学生上床,道德的堕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芭芭拉·柯克是霍华德的妻子,也是一个激进分子,她以自己的方式到处活动,跟霍华德不相上下;她周末会去伦敦和她的情人约会。在该小说中,柯克夫妇被描述成厚颜无耻的现实主义者,他们以历史为借口,来证明他们激进的极权与平均主义的合理性,实际上他们是否定过去一切传统文化的人。在布拉德伯里看来,像他们夫妇这样的人,最终会成为历史的绊脚石,只会去摧残别人、机构和价值观。
《换位》是洛奇学界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通过叙述发生在两个校园中的故事,反映英美两国文化观念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学者之间的种种误解,同时反映了中年学者面临的学术压力和精神危机。洛奇没有布拉德伯里那么悲观,虽然《换位》对20世纪60年代大学的纵欲无度、权力要求和故作姿态持批评态度,但总的说来,洛奇对于20世纪60年代狂欢纵欲和各种解放是持肯定态度的,不带尖刻的敌意和悲观怀疑。该小说主人公菲利普·斯沃洛和莫里斯·扎普分別是英国大学讲师和美国大学教授,作为互访学者,分别到对方学校执教几个月。作为中年学者,他们的婚姻很不美满,事业也停滞不前。出于偶然原因,菲利普·斯沃洛成为校园政治运动英雄,并且成为激进的哲学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他逐渐解除了传统道德的束缚,和扎普教授的女儿私通,还和扎普那位思想解放的夫人德赛丽相好,成为所谓具有真正阳刚之气的男子汉。扎普作为一名教授,也是经历了种种挑战的学术精英,可以说在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下,能够生存下来成为教授都是久经沙场、历经磨难的人。洛奇写道:“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扎普的文章就已经在‘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期刊上发表了。……到了30岁的时候,他已经出版了五部有影响的著作(其中四部是关于奥斯丁的),也是在同样超前的年龄,他获得了正教授的头衔。” [8]他想成为世界上报酬最高的教授,他想在奥斯丁研究这一领域做到极致。而在40岁时,他的研究停滞不前,他无法确定下一步该往何处走。不过潜意识中他觉得创新不可能在优秀的机构产生,觉得不太出名的伦密奇大学是个极好的去处,因为这个机构对于精力充沛的人是完全开放的,那里的系负责人拥有绝对的权力,一旦成了学术的负责人,就可以为所欲为。所以他认为凭他的才华和能力完全可以使他在伦密奇大学闻名遐迩。可是事实是,在寻求学术的成功时,他也在寻求经济和性方面的成功。他骨子里是一个热爱权力、争强好胜、及时行乐且十分好色的人物,他的这些特点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中不会受到鄙视。但是尽管他雄心勃勃,可学术研究仍无大的突破,学术论文也很难写出,讲课时也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夫人德赛丽提出离婚要求,他感到极度的苦恼。来到英国后,扎普发现斯沃洛夫人十分温柔,大学的学术空气也平易近人,他不再感受到家庭和学术的双重压力,于是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开始设计他的未来。
《小世界》是洛奇学界小说三部曲中重要的一部,小说一方面展示了斯沃洛和扎普这两位学者10年后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描绘了珀西和安吉莉卡这两位年轻学者对事业的追求和爱情上的纠葛。珀西拘谨保守,安吉莉大胆时髦,他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恋爱观,二人的冲突,体现了保守和激进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该部作品中的人物都在寻求自己的目标,有人寻求爱情,有人寻求出版商,有人寻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席位,人生寻求的复调主题十分明显,而这一些都与权力、性等密切相关。可以说,洛奇在这部小说里反思了在职业攀升过程中各种兴奋诉求交织在一起,简直就是学术界各种欲望的合奏曲。如果你想成为学术明星,可以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成为明星同样会帮助你拥有“浪漫的爱情”和学术话语权。对于这部小说,洛奇接受采访时就称之为 “一部关于欲望的小说,不仅仅指性方面的欲望,而且包括成功的欲望;我把它构想成刻画学界风俗的喜剧,在这个主线下面还有浪漫故事情节,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两个元素是互不相容的。讥讽跟浪漫故事是针锋相对的,因为浪漫故事最终是关于欲望的达成;讥讽就是说,你不要指望得到你想要的,因为你不配得到它。”[7]65洛奇曾在大学任教,正因为他本人也是圈内人,因此他对那些学术权威们的讽刺挖苦可谓酣畅淋漓,入木三分。
《好工作》是洛奇学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撒切尔政府削减教育经费,伦密奇大学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扎普和斯沃洛成了偶尔登场的配角,主角是一对性格截然相反的男女维克·威尔科克斯和罗比·彭罗斯,他们职业不同,然而他们的生活又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维克·威尔科克斯经营一家机械厂,性格倔强,在社交和感情方面摇摆不定。罗比·彭罗斯是一位年轻妇女,在大学里担任妇女文学研究临时讲师,她是一位自信、支持左派观点的女权主义者,但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这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凑到一块,自然产生了很多喜剧性的冲突。
洛奇的小说《想》描述了知识分子文化思想的对立和冲突。男主人公拉尔夫·麦哲教授是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女主人公海伦·里德是文学院创造性写作课讲师,海伦和拉尔夫从相互争辩之中获得了对于意识的新观感,从科学与人文两种不同文化思想的对话,逐渐发展到两种不同性格的相互吸引,于是两个争辩对手很快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然而最终因所持不同的价值观没能走到一起。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在该小说中得到很好体现,人文主义的自由精神和科学主义的理性精神之间的冲突在当下社会是无法避免的。
(四)文化习俗的碰撞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除了强调自由主义的悖论之外,还展示了不同文化习俗之间的碰撞乃至冲突。《兑换率》的男主人公皮特沃斯博士是一位语言学讲师,他是一位性格软弱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遣到东欧一个国家讲学,并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小说通过对他的讲学旅程的描述,展示了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相互碰撞使得该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批判意蕴。《向西行》的主人公詹姆斯·沃克尔是一个性格软弱的自由主义者。他是“愤怒青年”小说家和兼职讲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当他获得一笔奖学金到美国一所大学当住校作家后,校园文化使他成了一个迟钝的人,他开始追逐私利和权力,自由的精神消失殆尽。《向西行》的背景设在本尼迪克特·阿诺德大学,它位于美国中心地带。起初沃克尔以为成为该校驻校作家是件很开心的事,主要是可以远离颇为压抑的诺丁汉,来到比较自由的国度—美国;他还可以暂时远离唠唠叨叨的妻子和牢骚满腹的女儿,在美国的大学里过上一年逍遥自在的生活。本尼迪克特·阿诺德大学的英语系系主任哈里斯·波旁是一个块头很大却完全不起眼的人,他能做系主任令沃克尔很是诧异,也许是从小在农场里长大的西部牛仔的忍耐力使其稳坐系主任之位,至于学术成就恐怕就令人不敢恭维了。伯纳德·佛罗里克是英语系里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喜欢权势,想利用沃克尔给系里制造冲突和矛盾,希望沃克尔“成为一个分裂和改变的因素,希望他能在学院会议和课堂上说出他的不满意见,这样还多还少会赶走学院里笼罩着的令人不悦的迷雾,这样可以给他个人及事业带来声望。”[9]作为一个“愤怒青年”作家,沃克尔并不想卷入学院的权力斗争,可是在弗罗里克的怂恿下,他还是妥协了。最后,沃克尔离开美国,回到诺丁汉。他曾幻想美国的自由可以锻造他,而实际情况是他变得更加世俗和势力。所以,当他回到英国本土,自然也难以适应本国的文化习俗。在布雷德伯里看来,英国相较美国还是比较纯真的,如果你迎合美国的经验与文化,那将是比较悲哀的,沃克尔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人。
(五)对学术文明的思考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家中,也涌现出一些女性作家,像艾丽丝·默多克、A.S.拜厄特、扎迪·斯米丝,她们从女性的视角,对西方学术文明进行了思考。《书与兄弟情谊》讲述几个大学生在一次毕业舞会上计划支持有才华的克利蒙德写一本政治哲学方面的书。很多年过去了,克里蒙德完成了书籍的写作,而他也成了一个精神危机、思想激进的所谓学者。书写完了,昔日的朋友也都发生了变化。激情、仇恨和甚至自杀充斥着学术界。《占有》讲述男主人公罗兰·米切尔为他的论文导师詹姆斯·布莱克艾德尔教授做研究助理,并在大英博物馆和伦敦图书馆从事兼职工作。一天他在伦敦图书馆偶然发现了维多利亚诗人艾什写给恋人拉莫特的情书,诗人这段鲜为人知的恋爱故事引起了罗兰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他同研究拉莫特的学者莫德·贝利一起联手追踪调查这段恋情。莫德在林肯大学主持女性资源中心的工作,她与拉莫特有亲属关系,而莫德本人是位女权主义者。在调查过程中,随着艾什与拉莫特的爱情进入高潮,罗兰与莫德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于是作品的情节在历史与现代的两段感情经历中平行展开,把维多利亚诗人的精神世界与现代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对照和比较。在作者笔下,这段充满浪漫情调的恋爱史就是一个现实社会的象征,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现实,是有雅皮士、女权主义者、学究、收藏家等组成的当代英国文化圈,作品成功地把文化圈内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了出来。他们有认真执着的真理探索者,也有投机取巧的唯利是图者。罗比和莫德两人共同解开了艾什和拉莫德之间的秘密恋情,击败了贪得无厌、伤害他人利益、试图买下手稿的美国人。罗兰获得了来自香港、巴塞罗那和阿姆斯特丹这些地方的大学所提供的工作。这部小说通过对学术界几个人物的刻画,有力地讽刺了英国乃至西方的学术文明。《占有》的结尾与洛奇的《好工作》一样,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具有肯定意义的结尾,拜厄特似乎告诉我们像罗兰和莫德这样的学术生活值得一过,对此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瓦尔特对该作品评论道:“每个热爱学术的人都要具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研究过去的历史、让自己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实在是一种能给人以深深满足的生活方式,不是生活的替代品或生活的障碍。”[3]114-115小说结尾,罗兰和莫德因对学术的追求而最终走进爱情的温床,这是对学术精神的一种肯定,作者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道:“到了早上,整个世界充满了陌生的新气息。这种气息是事情过后的气息,是绿色的气息,是碾碎的树叶加上冒出的树脂的气息,是木头压碎加上叶汁喷洒出来的气息,是种酸涩的气息,和咬过的苹果气味具有某种关联。这种气息是死亡与毁灭的气息,闻起来新鲜又朝气蓬勃,充满希望。”[10]
《美的学问》这部小说虽描写的是大城市的生活,但故事的焦点投向了大学校园和学术界。霍华德·贝尔西,白种英国人,是一名任教于波士顿某常春藤名校的艺术史教授,他研究画家伦勃朗却对伦勃朗毫无好感。他的长子杰罗姆·贝尔西爱上了蒙蒂·吉普斯的女儿维多利亚,然而这位特立尼达裔的蒙蒂·吉普斯也是个艺術史教授,正是霍华德·贝尔西在学术上的最主要对头,贝尔西家的自由主义思想和蒙蒂家的保守主义格格不入,这是一个关于爱、关于美、关于身份认同、关于何谓真正的学术的传奇小说。在该小说中随处可见对大学教授的讽刺。譬如,霍华德是那种可以说出几十种社会学思潮的学者,但却不懂什么叫软件工程;再如,大学教授们开会时都想找一个便于溜出去的座位。从《美的学问》中,读者可以加深对美国大学机制和学术文化的深刻理解。
男性作家C.J.罗兹的《纷扰大学》同样也是一部对学术文明思考的小说。在该小说中主人公查理斯·雷是一位在一所传统大学工作、充满抱负而又偏激的分子物理学讲师。后来他被埃弗格林·爱泼斯坦大学以重点引进方式聘为该校年轻的物理学教授,可后来他发现这个大学并不需要做什么研究,这令他十分沮丧。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述,对学术政治进行了讽刺;同时对一些人物以学术之名搞学术腐败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三、结语
英国学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二战后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当代英国学界小说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关于大学的社会历史,以及大学从业者在精神、政治和心理上的变迁。可以说,当代英国学界小说与文化思潮的变迁关系密切,大学或者说学术界是思想文化交锋的重要场所,从20世纪50年代C.P.斯诺的《大师们》到21世纪初扎迪·斯米丝的《美的学问》,这些学界小说揭示了英国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英国大学的精神内涵及变化,而这些学界小说都具有明显的文化批判意识,是对当代文化、价值的批判和思考。各种文化和思想汇聚校园,这也自然产生了新旧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危害性,但也要看到这种冲突的文化建构意义;而权力、学术和性在学界小说中的体现,映射出的是人对社会、政治、思想和生活的态度;游走于大学与社会的教师,他们的存在状态反映了他们身份的困境,人物作为身体的存在,这种身体存在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及精神生态。当代英国学界小说以喜剧风格叙述,展现的是人的困境及文化的困境、价值信仰的危机。这些都促使人们思考,建构与时俱进的道德信仰体系和良好的学术文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参考文献]
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53.
Snow C P. The Masters[M].Thirk: House of Stratus, 2000: 344-345.
Elaine Showalter. Faculty Towe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hilip Larkin. Trouble at Willow Gables and Other Fictions[M].London: Faber, 2003:426.
Kingsley Amis. Lucky Jim[M].London: Penguin Books,1953.
Malcolm Bradbury. The History Man[M].London: Arrow Books, 1982:66.
John Haffenden. Novelist in Interview[M].London: Methuen, 1985.
David Loge. A David Loge Trilogy: Changing Places, Small World, Nice Work[M].London: Penguin Books, 1989:12.
Malcolm Bradbury. Stepping Westward[M].London: Arrow Books, 1979:315-316.
Byatt A S. Possession[M].London: Vintage, 2007:507.
[责任编辑 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