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历史的空间性与历史学习

2018-04-25高黎明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学习历史思维空间观念

关键词 历史空间性,历史学习,空间观念,历史思维,社会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26-08

时间性和空间性是历史学科的两个基本特征。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普遍重视对历史时间的掌握,即强调历史的时序性,注重从历时性的视角梳理历史演化的过程,在历史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中探求历史活动的因果联系,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而基于历史的空间性,以历史空间关系为对象,探究历史活动结构关系和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为特征的共时性分析则略显不足。同时,在对历史空间性的认识上,普遍重视对地理空间概念的掌握,而忽视了对社会空间概念的理解;对历史空间的认知大多局限于概念掌握的层面上,缺少对历史空间关系的关注,忽视了基于历史空间的具体性、相对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进行历史思维构建。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包括了相互联系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两方面的内涵。空间观念是在特定的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因此,在注重历史时序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空间性的认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空间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历史空间观念,是今后历史教学和学习中必须重视的一项内容。

1.基于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历史进程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类活动的轨迹。时间和空间都是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的基础性概念,是构成人类“过去”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与空间概念相比,时间是抽象的。“时间——就其本身而言,无论如何是并不存在的,它只是空间运动的度量。”“它总是不断地被描述为某种空间的东西:一条直线,一个结构,一个背景,一块地貌”等等。①比如,“前天”“后来”“上午”等概念所描述的所谓时间,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到,是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但是,在提到这些时间概念的时候,我们却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空间具象,“后来”就是以“今天”或过去的某一事物为参照的“将来”,“上午”就是指从早晨算起到中午的一个“段落”。之所以我们会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是因为这些时间概念中“前”“后”“上”“下”等方位词的使用。它们是人类原始空间观念出现的一种体现,是人们对事物所处相对空间的描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选用亲信侍从等组成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中(内)、外相对于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被分成了两个分庭抗礼的政治空间。在这里,它們体现的是一种空间的“序列”关系,所表达的是事物的空间特征和空间关系。当我们将其隐喻映射到时间领域的时候,就变成了对“时序”的描述,比如前汉和后汉等。

在某种程度上,时间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空间形态表现出来。可以说,历史空间即历史时间在空间域的另一种形态的存在,是对历史时间的空间化解读。

2.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程,从分散到整体是其基本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在人类文明的起始阶段,直至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早期文明大都局限于地球的一隅,且规模小,交流互动很少甚至没有。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世界各地区、国家和各民族的历史主要呈现纵向线性独立发展的特点。

新航路开辟以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孤立隔绝状态被打破。人类历史,尤其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人类历史,必须要从空间上作整体勾连的解读,唯此才能把握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脉象。工业革命后的历史活动,包括工业革命本身发生、发展的过程,都充分体现出人类历史呈现出开放性发展的鲜明特征。对于许多历史问题,尤其是新航路开辟以降的历史,如果抛开了外来因素的介入,仅仅局限于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历史现象进行单独研究,许多问题都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在当前的历史研究中,将历史现象不仅仅局限在其起始地域范围内,而是放在更大的空间背景条件下,进行整体性比较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3.基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地理概念是重要的空间概念,但我们不能在历史空间概念和地理概念之间画等号。地理提供了历史戏剧的舞台,但不是历史戏剧的全部情节。空间的纯粹形式似乎是完全客观的,但一旦我们探知它,就会知道它其实是一个社会产物。①地理空间是历史活动固有属性和重要载体,却不是唯一的原因或全部内容。任何历史活动都是一定地域范围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各种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历史空间既包括历史活动所处的自然空间,更包括其所在的社会空间。任何历史活动或历史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割裂的碎片或个体,而是处于一个以“关系”为纽带的结构性系统中。历史活动之间及其所包含的各要素总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中,彼此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进入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发展的开放性,使历史活动及其所包含的各要素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复杂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

对历史探究活动而言,无论是原因的、目的的还是过程的,在本质上都是对某一特定历史空间系统内历史活动关系或历史要素之间关系的梳理、解释和重新建构。这即是对事物与特定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对历史活动进行的结构性剖析和解读。基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从历史空间及空间关系的视角去认识历史是我们全面而深刻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

由于人的思维品质的差异性,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不同的人会不自觉地对历史活动进行主观的分类或界定。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和采用的方法不同,可能会把相同的历史活动归属到不同的历史空间系统中去加以考察,而这些空间系统的体量不一,内部关系的复杂程度各异。但是,无论采用怎样的标准和方法,历史空间的形态、体量存在多大的差异性,历史空间都具有一些最基本的属性特征。

1.历史空间是对历史活动位置和范围的描述

历史活动的发生,特别是在其初始阶段都局限于特定的地点和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它是历史活动本身固有的基础属性之一,它具体描述了历史活动发生、发展的地点、地域、方位和范围等。这一类空间概念属于历史学习中狭义的空间概念,即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宋代郑樵在《通志》中说:“志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近代梁启超在其《〈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历史学习中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地域、地点、方位、范围、行政区划、市镇村落、建筑场所、山川河流及交通线路等。例如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而黄河流域则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中心;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端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在晋察冀地区等。

地理空间还包括了与历史事物密切联系的该地点或地域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历史事物的产生、发展密切相连,是历史事物之所以演变、消亡的客观条件之一。俗语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强调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说明了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例如,齐、鲁虽都是位于今山东境内的诸侯国,但齐“负海舃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汉书·地理志》)。而鲁“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龌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险啬,畏罪远邪”(《史记·项羽本纪》)。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的大城市主要集中在农业发达的东南地区,诺里季、约克、布里斯托尔、纽卡斯尔和埃克塞特等五个最大的城市都处在这一地区。而由于英格兰北部和西北地区由于水源充足,煤炭资源丰富,可以为蒸汽机提供动力,在工业革命以后,曼彻斯特、伯明翰、波尔顿、里兹、诺丁汉等城市蓬勃兴起,成为了英国工厂最为集中的地区。①

2.历史空间是历史活动所处社会环境的综合

历史空间即历史活动存在的形态,而历史活动主要是人类的活动。由于人类的参与,即使是一些纯粹的地理空间概念也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著名的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货殖列传》)。这里的东、西、南、北既表示了方位,也具有高低上下、贵贱尊卑之分的文化内涵。“对空间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我们对社会存在的理解。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维度,空间结构和关系实质上表现的是社会结构和关系”。②

俄国的伏尔加格勒市始建于16世纪,原名察里津市。为表彰斯大林指挥察里津保卫战维护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功勋,1925年改名為斯大林格勒市。因二战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使该市更加闻名于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苏联掀起了否定斯大林的运动,为了抹去斯大林在历史上的痕迹,1961年斯大林格勒市被改名为伏尔加格勒市。2013年该市杜马作出决定,每年6天特定纪念日时伏尔加市改称斯大林格勒市。市杜马员谢尔盖·扎贝诺夫说,决议“依据许多二战亲历者的要求作出”,而许多实用主义者,没有政治倾向的普通民众则表示反对。历史是客观的存在,不会因为城市名称的改变而改变。但是从其城市名称的变更,我们可以看出原本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城市名称所具有的社会属性。

历史空间绝不仅仅是纯粹的地理名词。相对于纯粹的地理空间概念,社会空间概念包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信息,是对在特定地理空间中历史活动发生、发展特征的表达。例如与上海租界相关的一些历史空间概念,洋泾浜(今延安东路)、李家场(今北京东路)、黄浦江、虹口、杨浦、苏州河以南等,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空间概念,它指示了租界的地理位置、界限和范围等。而租界、华界、孤岛、沦陷区等概念则蕴含了这一地域之上的政治、军事状态,揭示了特定地域空间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典型的社会空间概念。这类空间概念又可细分为政治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等,属于广义的空间概念。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我们经常接触的政权、民族、政党、组织、团体、派别、阶级、阶层、形态、形势、模式、制度、局势、格局等概念,都属于这类隐性的历史空间概念。比如公田与私田、国统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顽固派和维新派、欧盟、殖民地等等。

3.历史空间是对历史活动体量的描述

人类的任何历史活动都要借助并依赖于一定的空间而存在。这个空间不但包括了历史活动所及的地域范围,还包括历史活动从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也包含了历史活动本身的丰富内涵,如它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有哪些人参与以及他们的行动和观念,它的影响所及之处及内在价值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历史活动的空间体量。它是对历史活动在“过去”的占位大小和相对位置的度量。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和“工厂”作为世界近代史中的经济空间概念,从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规模、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关系看,都有着不同的空间体量。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和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手工工场分为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则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仅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而工厂,在世界近代史上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上产,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的出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社会阶级、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历史空间的体量不同,它所包含的历史要素的数量和相互关系的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

4.历史空间是基于历史活动相互关系的系统

在历史教科书中,对历史概念的文字叙述与介绍往往是扁平化的。对很多历史概念而言,从其文字上看并不具有鲜明的空间特征。例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社会阶层,通常我们是将其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去进行分析解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某些新独立国家里的中等资产阶级”(《现代汉语词典》)。但是,如前所述,历史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任何历史活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中,或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抑或是相对复杂的结构性关系,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是我们进行历史探究活动的基础。当我们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去剖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内部结构及其外部关系时,就会发现它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结构系统(见图1)。

不同的社会团体、组织、阶级和阶层属于社会中的不同利益集团,有着特定的社会属性和立场,本质上都具有历史空间特征。诸如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两极格局”“华约”“北约”“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世界”等等。以“冷战”这一概念为例,通过文字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其具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属性和内涵,而通过图2和图3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到“冷战”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空间特性。

基于历史的空间性,如果对历史知识进行空间化结构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关系构成一个多维的空间系统,任何历史活动都只不过是这个空间结构体系中的一个结点。

5.历史空间是时间的空间化转换

时间作为抽象的概念是参照空间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历史时间即历史空间。我们为了研究和学习历史的方便,常常会依据不同的标准和需要把历史分为不同的阶段,这就是历史分期。历史分期是把历史时间空间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对客观的历史时间的主观性表述。通过时间概念的空间化,抽象的历史时间被具体化,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例如对新三民主义的两种不同表述:“1924年1月,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前者仅仅直观体现出了新三民主义的客观时间属性——1924年1月,而后者新三民主义置于“国民革命运动”这一历史空间系统中去考察,既点明了新三民主义的时间要素,也说明了它的空间属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涵本质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编写的《全球通史》中,将世界历史的发展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个部分,这样就把人类发展的线性的历史以1500年为界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空间。以“1500年以后的世界”为例,1500年至今是这个空间的纵向的过程维度,它以时间为序,反映“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和一般规律,呈现了历史发展的历时性特征。“世界”是这个空间的横向维度,它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的系统,主要以这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为基础,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共时性特征。

时间概念的空间化是对历史空间分割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时间概念空间化后的体量和规模也会大小不一,这使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域和角度去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地理不仅仅是历史戏剧的自然舞台,也不仅仅是地球上某些地区的一系列事实材料,它是观察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法。”米内格在这里强调了地理空间对历史学习的方法意义。其实,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任何空间形式都是我们认识解读历史的切入点。空间观念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侧重于结构分析的历史观察方法。它具体要求学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分割历史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空间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空间条件下进行考察。

概括而言,历史空间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即具体性、相对性、动态性和系统性。历史空间的这些特征为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提供了方向,是我们形成历史时空观念的基础。

1.任何历史活动都是具体历史空间的产物

任何历史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空间而存在。空间作为构成历史事物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历史活动本身固有的属性。作为历史事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具体刻度和坐标,它明确了历史活动的归属和界限。

历史空间的具体性首先是指地理空间的特定性,即某一历史活动是发生在此处,而非别处。例如,工业革命最早发端于英国的纺织业部门;明清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于江南的手工工场中;三角贸易的三个地区是欧洲、非洲和美洲;全面内战的爆发则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的,等等。

历史空間具体性的本质是指任何历史空间都蕴含了区别于其他历史空间的特有的、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它是历史活动发生、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例如,同是在19世纪的中叶前后,在欧洲,先是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随后,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中国,从魏源等一批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到早期改良思想家提出开国会、设议院等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同样是处于19时期的中后期,一个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一个却要发展资本主义,但两者又都是历史的进步。原因在于什么?一个发生于工业文明蒸蒸日上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一个发生于被迫走向半殖民地泥潭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认识到了当时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如果不把他们放在具体的历史空间中进行考察,我们就无法得出两者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当时都是历史的进步的结论。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必须“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①我们只有将历史活动放回到它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空间环境中,让其回归历史的现场,那么我们对历史活动的考察才会有意义。

2.历史空间的相对性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

历史空间既是具体的,同时也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使我们可以找到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不同的关联性,即构建起不同的空间系统,在不同的空间框架下,采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理解历史,对史事作出解释。

人们大都习惯于以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为原点,去认识、理解和解释历史的空间关系,因此,历史空间相对性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历史活动所在地理位置的相对性。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方位概念,基本都是两两相对的,有内就有外,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中国古代的世界地图和托勒密所绘的世界地图,就鲜明的体现出了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世界的不同的解读。图4所示《天下图》据称是《山海经图》的流传,是17世纪绘制的一幅假想世界地图,在图中,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央位置,是世界的中心,即中国。图5是1477年意大利出版的《托勒密地图集》中的一幅世界地图,依据托勒密投影法,世界地图被画成扇面形,后人将这类世界地图称为“托勒密扇子”。中国处于世界的东方,即远东地区(包括亚洲东部、印度河流域、中国)。

历史空间的相对性不仅仅是对所处位置和方位的描述,它也蕴含了价值判断。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如《天下图》就融入了东方神话传说中对整个世界面貌的想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华夷观”。而在欧洲中心论者看来,世界的发展是欧洲文明所主导,亚非拉美都是欧洲文明的受益者,西方是世界的主宰。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在许多欧洲国家将哥伦布作为英雄进行纪念的时候,在美洲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行为。他们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还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许多土著居民坚决反对人们使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说法。他们认为,早在哥伦布之前,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人们对同一历史活动会作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其原因就是因为其所处空间的相对性造成的。

历史空间的相对性,还指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考察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我们把同一历史活动放在不同的历史空间系统中进行考察时,历史活动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例如表1是基于不同的历史空间系统对“新中国外交”的观察。

A、B两种教学设计均是以历史时序为线索,但把新中国的外交置于了不同的空间系统中。A设计以中国为中心构建新中国外交演进的时空环境,从这一视角去看,给我们最为直观和明显的认识就是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性演化及其基本特征。B设计是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为主线构建新中国外交发展的时空环境,它直观呈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3.历史空间是动态发展而非静止不变的

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所以空间也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即使历史活动发生的地理空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内部所包含的自然或社会系统却也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这使得历史活动的内涵和发展轨迹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我们可以将一个国家或政权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空间系统,它在建立之初到逐渐消亡的过程中,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系统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这一变化决定了它发展的基本轨迹。另外的一个例子就是新航路的开辟,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阻断了亚洲和欧洲在商贸交往上的陆路联系,新航路开辟是欧亚两个地区之间的交流由陆上空间向海上空间转变的一种体现。也可以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都可以归结为历史空间关系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对商业活动征收重税,在政治上,不允许商人子弟做官,官员不允许与商人通婚等,这就是古代商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政治、经济空间。就具体的商业行为而言,从先秦到唐朝时期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坊市制度对市民的生活空间做了严格的规定:坊是居住区,且“非三品以上之人,不得沿街开门”;市是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划定一个方形的区域,设有门墙,定时进行交易。到了北宋中期以后,坊市制度逐渐崩溃,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与市界限的打破,反映出市民生活、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经济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活动所在的空间在体量、形态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调整,时间则通过与空间结合并最终以空间变化的特征表现出来,这就是历史的时空变迁。

4.历史空间的系统性揭示历史活动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不仅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对于“为什么”的回答,我们一般可以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或者稍微复杂的多种因果关系的综合来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大都局限于对单一的线性关系的阐释,无法对历史活动作出结构性的说明。历史空间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鲜明特征,“在世界历史中,要理解15世纪、16世纪伊比利人成功征服中美洲的各种因素,必须研究在欧洲人航海时代,非洲、亚洲和欧洲三大洲贸易体系中的经济状况;西班牙和葡萄牙中央集权制君主政体的建立所引发的政治改革和宗教改革;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造船、航海和海上作战方面进行的科技创新,以及北欧、穆斯林和中国航海技术对这些变革的影响。”①

对于18世纪中期首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我们习惯与从“英国”这一空间去思考,从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看,认为英国首先具备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前提。但从横向来看,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英国是整体的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仅是英国一个国家的事情,“国外市场贸易对英国的技术和工业大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使大量财富流入英國,到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商业财富和工业投资发生了直接联系,另外,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刺激了技术革新和对工业投资的增加。②如果我们只站在“英国”的空间维度上去理解工业革命的话,就无法全面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同时,也会使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欧洲——特别是英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丰功伟绩”,而忽视了非洲、美洲以及亚洲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空间分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孤立的历史联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要求我们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去把握历史问题的复杂联系,而不是把历史活动作为孤立的单一个体去加以认识。这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洞察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否则,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就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历史上人类的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并且彼此发生影响……因此,地理的主要概念,空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部分。③对历史活动的空间性进行界定和分析,即是对历史活动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和建构的过程,是历史学科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熟练掌握历史空间概念,养成空间观念,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和解读历史,是我们深刻理解历史的必要途径。

【作者简介】高黎明,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高考命题处历史学科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测量与评价、高考命题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

【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历史学习历史思维空间观念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新课标下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困难原因及转变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