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而有实

2018-04-25史怡青

神州·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有效性文本

史怡青

摘要:语文课堂表演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少见的形式,它虽然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语文课堂表演又是一把“双刃剑”,实施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本文将从一次课堂实例展开讨厌,对语文课堂表演进行反思。

关键词:课堂表演;文本;有效性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到一句话:在快乐中学习。其实,真正要做到在快乐中学习是谈何容易。不仅要享受快乐,更要在快乐中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是需要教师潜心钻研、充分准备。对于自身语文素养不是特别高的职高生来说,如果教师一味的紧抓文本讲授分析,那么课堂氛围将会相对沉寂,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方法有很多,我比较钟爱用朗读法和课堂表演。课堂朗读围绕着“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的“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基本功练习,但是,“课堂表演”的形式似乎与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没有关系,但其实,它对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尼采曾经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表演是一项对人有着高要求的活动,表演者不可能仅具备一项能力,从语文课堂表演的角度来说,它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对文本的感情把握得当。在我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我最难忘的一个课堂细节是在一节初中的语文课上,当时正在学习《核舟记》。年轻的语文老师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当他讲解到船头所坐三人的形态描写时,亲自上阵为我们表演他们的姿态、神情。尤其是那句“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他干脆脱了鞋子,二话不说卧倒在教室的水泥地上,弯曲右臂,竖起左膝,左臂靠着左膝呈念珠状。他讲得极其生动,我们听得非常认真,那副生动的画面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核舟记》这篇课文我想我终身难忘。

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课堂表演的方式,只是我让学生成为了课堂表演的主人。在讲授《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爱和恨、事业、自身这三方面内容,我化抽象为具象,请学生以课堂表演的形式来阐述第一间精神小屋“爱和恨”。学生的课堂表演很精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以“爱和恨”为主旨表演了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同桌的你》,讲述了一对形影不离、感情深厚的同桌因为校园扣分问题而互相猜疑的故事。其他学生看得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教室里时不时爆发出欢笑声,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但是,在分析课文的环节中,我请学生结合看了课堂表演之后的感受谈谈你所理解的“爱和恨”,有些学生畅所欲言,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和课文文本失去了联系,有些学生则不知从何谈起。这次课堂表演的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学生很喜欢这种课堂形式,课堂气氛比较理想,但是,它达不到我们需要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选材——以文本为基础

选好文本,慎选文本,这是课堂表演获得成功的第一步。什么样的课文比较适合进行课堂表演呢?我认为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较鲜明的课文比较适合进行课堂表演,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據,就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这个故事完全没有兴趣,那么他们就不会全情投入。在职高课文中,《项链》、《雷雨》、《士兵突击》、《林黛玉进贾府》等都是比较适合的,这些课文有生动形象的人物对话、场景描写,学生在进行课堂表演时,可以直接选取课文段落进行表演。

二、研读——讲究课堂有效性

在选好材料之后,切不可“匆匆上阵、草草收场”。一次课堂表演基本上需要5—10分钟时间,这已经占据了一节课将近四分之一时间,为了让这四分之一时间起到一定的效果,教师必须在预习或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绝不可让学生随意发挥,跟着感觉走。

例如课文《项链》中的借项链部分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得体现了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在选定这一部分作为课堂表演内容之后,如果放手让学生来演,学生就会忽视掉那些重要的细节,比如马蒂尔德夫人看到各种首饰时的“迟疑不决”,她在看到那串项链后“双手发抖”,当她拥有项链后“跳起来”“亲吻”而后“溜也似的走了”。如果学生没有反复阅读课本,没有深入体会当时马蒂尔德的心理变化,那么,学生只会按部就班的将对话和动作完成,演出来的效果就会非常平庸,达不到预设的课堂目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要求学生在表演中充分体会马蒂尔德见不到首饰时的“焦急”,看到项链后的“激动”,怕被拒绝后的“忐忑”,借到项链后的“欣喜若狂”,学生的课堂表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会有质的飞跃。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通过精彩的课堂表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这种课堂表演和文本解读相互促进的方法使课堂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三、点评——不做课堂的旁观者

课堂表演将课堂的舞台交给了学生,但是真正参与到表演中的学生依然是少数的,并且教师也是课堂表演的欣赏者,及时的点评对课堂表演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其实都有表演的欲望,但是往往愿意主动表演的学生却很少,学生非常担心失败,在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很需要被肯定和成功的激励。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堂表演后及时小结,让他们在表演中获得信心,并且愿意在以后尝试不同的角色,愿意摆脱一切顾虑和思想的羁绊,达到表演的忘我境界,那么学生的审美境界也就得到了提高。由于在课堂表演中,改变了往日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多了自由的发挥空间,教师也不再是单一的讲授者,而成了活动的参与者,这就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的模式,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曹禺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的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在新课程的倡导下,课堂表演非常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表演方式和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变成了主动参与的表演者,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它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它也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让学生拘泥在教师既定的知识局限中,使学生发散思维,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表演形式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华而有实”,让课堂表演为文本解读而服务,让课堂表演这朵花结出升华课堂的果实。

猜你喜欢

有效性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