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府谷矿区直接液化用煤潜力分析

2018-04-25魏云迅吴军虎杜芳鹏乔军伟李聪聪谭富荣

中国煤炭 2018年3期
关键词:煤质煤岩灰分

魏云迅 吴军虎 杜芳鹏 乔军伟 李聪聪 谭富荣 雒 铮

(1.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省西安市,710199;2.陕西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西安市,710054;3.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徐州市,221008)

煤的直接液化是指将煤研磨后混合于溶剂中,在加温、加压、加氢(或不加)、加催化剂的情况下,使部分煤分子发生裂解,形成溶于溶剂的液态产品;与其对应的是煤的间接液化,它是基于煤的气化,然后再形成液态烃类产品。直接液化用煤的本质是在人工干预下破坏煤的大分子结构,使其中的碳与更多的氢结合形成小分子烃类物质的过程。自1911年首次将煤液化为重质油以来,多国曾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煤直接液化开发研究,工艺流程不断更新。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直接液化用煤的基础研究,目前液化工艺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是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2016年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50.58%(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伴随而来的系列环境问题迫使我国加快煤炭清洁利用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早已超过安全界线,能源安全形式不容乐观。双重形式的压迫下,煤炭的直接液化利用是可靠的选择之一,既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又可作为能源战略安全的保障,其研究意义不言而喻。前人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的液化利用研究和讨论较多,但石炭-二叠系煤则很少涉及,主要原因在于其变质程度总体偏高;然而盆地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田煤的热演化程度低,府谷矿区以长焰煤为主,其直接液化潜力值得探讨。

1 直接液化用煤关键煤质指标

直接液化用煤也称煤制油,即将煤炼制成石油。从元素组成来看,煤与石油之间最主要的差距在于氢的含量,煤中氢元素占比一般介于2.4%~5.5%,而石油中的氢含量则占11%~14%。这便要求液化时应选择氢元素含量高的原料煤,并且通过人工加氢以改善煤在元素构成上与石油的差异。分子结构组成上,煤以高芳香烃低链状脂肪烃为特点,液化过程中需要较大的能量来破坏芳香烃的苯环结构,使得更多碳原子与所加的氢原子结合从而提高油产量。煤岩显微组分中,壳质组链状结构丰富,模拟生烃试验也证明其生油能力远高于镜质组和惰质组,因而一些富壳质组煤系泥岩在做烃源岩类型评价中可划分为Ⅱ型;然而,我国煤中壳质组总体含量偏低,一般小于10%,氢指数与其含量相关性不高,而与壳质组+镜质组中的基质镜质体的含量相关性非常好,故而煤中镜质组生烃能力是我国液化用煤最需要关注的。惰质组芳香度最高,以芳香基团及含氧官能团为特征,生烃能力最差。不同时期学者们提出的适于直接液化用煤的煤岩煤质指标见表1。

表1 适于直接液化用煤的煤岩煤质指标

基于上述煤的元素组成、分子结构的特点,前人就适于直接液化用煤的煤岩煤质进行了诸多探讨。代表性的有王生维1986年提出的Ro,max<0.8%、挥发分>35%、显微活性组分(镜质组+壳质组)>60%、H/C>0.75,此外最好N、S、O、Cl等元素含量较低,较全面地规定了常见的影响直接液化用煤的煤岩煤质指标;戴和武1988年主要提出了挥发分>38%、芳香度<0.7的要求,抓住了煤热演化程度、分子结构两方面关键要素;秦云虎等2009年则对于煤类、各元素组成、显微组分、所含无机矿物做了更加细致的要求。

各学者所提出的煤岩煤质指标,主要考虑了煤热演化程度、元素组成、显微组分、潜在的催化剂等4个方面问题,这也是煤自身性质所能决定煤直接液化的关键要素。煤直接液化研究已近百年,除了温度、压力、溶剂3个方面重要因素外,添加催化剂等其他手段的介入对煤的转换率等有着重要影响。煤加氢液化试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提高直接液化用煤油产率的主要方法见表2。除伽马射线照射、与重质油共处理等新颖手段外,硫、铁等的催化作用是重要方法。因此,秦云虎等在煤岩煤质指标中特别提出了煤中富细粒黄铁矿。

综合煤热演化程度、元素组成、显微组分、催化4个方面要素及前人的指标,本文提出了直接液化用煤煤岩煤质指标,见表1。Ro,max为 0.3%~0.7%、挥发分>35%,即将煤阶划定在褐煤和低阶烟煤;惰质组含量<45%,旨在规定煤中氢含量下限,及煤岩分子结构中芳香烃上限,戴和武(1988)引入的芳香度是很好的指标,但该数据获取成本高、广泛使用性受限;H/C>0.75,明确氢元素含量下限,是评价液化用煤最重要的指标;较高的硫化铁硫,这是一项辅助指标,毕竟催化剂在后期可以人工调配。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指标是现阶段较理想的液化用煤指标,随着液化工艺的不断提高,指标下限必将不断被突破。

表2 提高直接液化用煤油产率的主要方法

2 地质背景

府谷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北段,晋西挠褶带与陕北斜坡结合部位,黄河西岸。尽管所处构造位置特殊,但矿区内地层、构造较为简单,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鄂尔多斯盆地是著名的多种能源共存的沉积盆地,其中上古生界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府谷矿区西部即为神木气田;而东部则为国家首批煤层气示范区,也是以石炭—二叠系煤层为目标;此外,矿区周缘亦有较多上古生界凝析油、油气逸散显示。区域上石炭—二叠煤系显示出了高的生烃能力。

矿区总体形态呈近南北向展布,以两组断裂为界划分为三段,共包含段寨、尧峁、冯家塔、西王寨、海则庙、沙川沟等6个井田。研究区构造位置图见图1。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

3 煤岩煤质特征

府谷矿区含煤层段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含可采煤层11层,不同井田内各煤层展布状况有所差别。为了研究府谷矿区煤的直接液化潜力,系统梳理了矿区内各井田勘查资料,重点对各煤层的煤质资料进行汇总,并与液化用煤煤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矿区内的主采4#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进行深入解析,得出其平面分布特征;并于冯家塔井田对4#煤层进行了井下全煤层系统刻槽采样,进行了主要煤质指标的化验,探究其垂向特征,以求更加立体地认识其特征,进而更加准确地评价其直接液化潜力。

3.1 各煤层煤质特征

府谷矿区各煤层煤质数据见表3。由表3可知,府谷矿区煤中灰分普遍偏高,矿区内各煤层平均灰分含量均大于15%,灰分最低的5#煤层平均值也达到16.5%,灰分最高的11#煤层更是达到28.2%,普遍以高灰和中灰为特征。灰成分主要以SiO2和Al2O3为主,反映陆缘碎屑物对其影响较强。挥发分含量普遍较高,除5#煤层产率为34.0%之外,其余各煤层平均值均大于37%,挥发分最高的4#煤层达到了40.0%。硫分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是,山西组所含的2#、3#、4#煤层值较低,平均值分别为0.65%、0.55%和0.56%,而属于太原组的5#~11#煤层值较高,仅5#煤层相对较低,平均值为0.79%,其余煤层平均值均大于1.0%,硫分最高的11#煤层达到1.85%。除5#煤层的H/C较低(平均值为0.69)之外,其余各煤层均在0.75左右,其中3#、4#、6#、10#、11#煤层大于0.75,最高的3#煤层达到了0.79。煤岩显微组分特征,无机矿物含量较高,这与高灰分相关。有机组分总体上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含矿物基镜质组含量多大于45%,惰质组多小于30%,镜惰比大于1,仅8#煤层和11#煤层小于1。

表3 府谷矿区各煤层煤质数据

对比各煤层关键煤质数据与直接液化用煤指标,3#、4#、6#、10#、11#煤层是其中液化潜力较大的煤层,而2#、7#、8#、9#煤层由于H/C略低于0.75,液化潜力次之,5#煤层H/C低于0.7,直接液化潜力差。

3.2 4#煤层煤质特征

目前,府谷矿区仅冯家塔井田和海则庙井田处于开采期间,冯家塔井田目前开采2#煤层和4#煤层,海则庙井田开采9#煤层。这三层煤中,4#煤层是府谷矿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前文已经叙述其各项煤质特征能够达到液化用煤指标,因此以其为重点煤层。

通过对府谷矿区196个钻孔中4#煤层原煤关键煤质数据分析(图2),发现4#煤层灰分总体较大,大部分超过20%,仅北部两个小区域灰分低于15%;绝大部分挥发分产率大于37%,且有较大区域超过了41%,仅北部两个小区域小于37%,位置上与低灰区域近一致;H/C大部分区域超过0.75,较大部分区域超过0.8,零星存在小于0.7的区域。

冯家塔井田4#煤层厚2.9 m,于综采面进行了系统刻槽采样,等间距地采取了从顶板到煤层底部共27件样品进行直接液化用煤相关的煤质化验。测试数据表明,垂向上4#煤层灰分变化较大,总体上上部灰分高于下部,上部灰分基本大于20%,近半样品甚至接近40%,下部灰分多数小于20%,但也有两个样品超过40%;但是洗选之后,灰分均可降至8%以下;挥发分在垂向上表现稳定,基本在40%附近小幅变化;全水分变化也较小,主要分布在5%~8%之间;硫分含量低,均小于0.8,分布在0.5%左右;H/C大部分较为稳定,接近0.75。值得注意的是,FFj-21样品由于灰分超过60%,不能算做煤,但它引起了挥发分、H/C的明显增高与全水分、硫分的明显降低。府谷矿区二叠系山西组4#煤层煤质柱状图见图3。

图2 府谷矿区4#煤层主要煤质指标等值线图

图3 府谷矿区二叠系山西组4#煤层煤质柱状图

4 讨论

研究发现府谷矿区多个煤层适合直接液化,代表性的4#煤层主要煤质指标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变化特征也已详细叙述。府谷矿区的煤作为液化用煤的优点十分突出,关键性指标挥发分和H/C高,能够达到要求;缺点也非常明显,灰分太高,不可能直接将其作为原料煤进行液化。

针对灰分过高的缺点,处理方法较为简单,即将其进行浮选去灰,府谷矿区4#煤层可选性较高,样品中浮煤灰分绝大部分小于10%。然而,如样品FFj-21所展现的高灰分与高挥发分、高H/C共存,显然灰分对煤中挥发分及氢元素有着较高贡献。这一现象是否普遍存在?灰分去除后,挥发分和H/C是否能达到液化用煤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了矿区内不同井田的95个钻孔中的4#煤层煤工业分析数据进行验证,分析浮选去灰对煤其他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浮选之后,高硫分原煤去硫效果明显,而低硫分煤去硫效果一般甚至反而有所增高。这显然与硫的形态相关,矿区内高硫主要是由硫化铁硫造成的,即主要为无机硫所致,因而去灰之后降硫明显;低硫煤中硫分主要为有机硫,无法降低。浮选前后煤的挥发分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大部分变化较小,但也有变化较大者,升高降低者均有,这些样品原煤挥发分平均为39.70%,浮选后为39.64%,降低幅度很低。原煤和浮煤的H/C变化主要表现为浮煤略低于原煤,原煤H/C为高值者,变化更为明显,降低幅度可达0.05。这些样品的原煤H/C为0.771,浮煤降低至0.761。此外,原煤H/C大于0.82的14个样品,其灰分平均值高于全部样品灰分约5%。无机矿物中富含多种形态的水,因而高灰煤中灰分对氢有较高贡献。

综上所述,浮选在使得灰分达到工业要求的同时,对煤的挥发分影响较少,H/C则有一定影响,平均降低了0.01,但府谷矿区浮煤仍能达到液化用煤指标要求。此外,浮选也去除了煤中对直接液化可起催化作用的黄铁矿。

图4 府谷矿区4#煤层原煤与浮煤主要煤质对比图

5 结论

(1)直接液化用煤对煤岩煤质的要求主要聚焦在煤热演化程度、元素组成、显微组分、催化等四方面要素,将“Ro,max介于0.3%~0.7%、挥发分>35%、惰质组含量<45%、H/C>0.75、较高的硫化铁硫”作为其评价指标较为合适。

(2)府谷矿区以4#煤层为代表,府谷矿区3#、4#、6#、10#、11#等煤层各项煤质指标均达到直接液化用煤指标,平面上和剖面上这些特征展布稳定;浮选后挥发分基本保持不变、H/C略有降低、黄铁矿被去除,仍为较好的直接液化原料煤。

参考文献:

[1] 陈鹏.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 韩克明.神华煤显微组分加氢液化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3] 刘兵元.华亭煤液化性能分析[J].煤质技术,2006(4)

[4] 刘大锰,杨起,汤达祯.鄂尔多斯盆地煤显微组分的micro-FTIR研究[J].地球科学,1998(1)

[5] 吴春来. 煤炭液化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 地学前缘, 2005(1)

[6] 周俊虎, 方磊, 程军等. 神华煤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研究[J]. 煤炭学报, 2005(3)

[7] 赵仕华, 宋宜诺, 郑衡. 神华煤液化蒸馏残渣加氢液化动力学研究[J]. 化工文摘, 2009 (3)

[8] 刘大永.中国典型含煤盆地镜质组结构特征及生烃、同位素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9] 姚素平.煤成油有机岩石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6(5)

[10] 刘全有,金之均,王毅等.塔里木盆地煤及其显微组分超高温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气态产物对比研究[J].天然气地球化学,2008(6)

[11] 罗霞,李剑,胡国艺等.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生、排油能力实验及其形成煤成油可能性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03(1)

[12] 钟宁宁,陈恭洋.中国主要煤系倾气倾油性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

[13] 段毅,赵阳,曹喜喜等.热解煤成甲烷碳同位素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1)

[14] 侯慧敏,胡社荣,潘响亮等.腐植煤生有显微组分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煤田地质,1997(2)

[15] 舒新前, 王祖讷. 神府煤煤岩组分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J]. 燃料化学学报, 1996(5)

[16] 王生维. 液化煤的煤岩学研究进展及液化煤资源的评价和预测[J]. 地质科技情报, 1986(3)

[17] 戴和武, 马治邦. 适合直接液化的烟煤特性研究 [J]. 煤炭学报, 1988(2)

[18] 秦云虎, 李壮福, 王双美等. 华东地区液化煤资源评价指标及总体构成[J]. 中国煤炭地质, 2009(6)

[19] Feng Jie, Li Jun, Li Wenying. Influences of chemical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al macerals on coal liquefaction by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J].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3(9)

[20] Li Zhongsheng, Colin R Ward, Lila W Gurba. Occurrence of non-mineral inorganic elements in macerals of low-rank co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10(4)

[21] Guo Bingfeng, Zhou Wei, Liu Shuai, et al. Effect of γ-ray irradi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liquefaction of Shenhua coal [J]. Fuel, 2015,143

[22] Juan Barraza, Edwin Coley-Silva, Jorge Pineres. Effect of temperature, solvent/coal ratio and beneficiation on conversion and product distribution from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J]. Fuel, 2016, 172

[23] 刘池洋, 邱欣卫, 吴柏林等. 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区划和盆地类型[J]. 新疆石油地质, 2009(4)

[24] 杨华,刘新社,闫小雄等.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的发现与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5(6)

[25] 李贵红, 张泓.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成因机制[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8)

[26] 李勇,汤达祯,许浩等.鄂尔多斯盆地柳林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烃演化历史[J].高校地质学报,2012(3)

[27] 马艳萍, 刘池洋, 王建强等. 盆地后期改造中油气运散的效应——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漂白砂岩的形成[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2)

[28] 李剑锋,马军,昝川莉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凝析油成因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2)

猜你喜欢

煤质煤岩灰分
多煤层复杂煤质配煤入选方案的研究
基于灰分回控的智能密度控制系统在寨崖底选煤厂的应用
灰分在线检测对选煤智能化建设作用的思考
玉华矿4-2煤裂隙煤岩三轴压缩破坏机理研究
基于单种煤成焦灰分预测焦炭灰分的研究及应用
基于CT扫描的不同围压下煤岩裂隙损伤特性研究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基于测井响应评价煤岩结构特征
通柘煤田—1—2煤层的煤质变化规律
三家企业煤质超标各被罚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