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用不同输血方法的应用观察
2018-04-25刘福庆王红梅贺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血液科辽宁沈阳110043
刘福庆 王红梅 贺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 血液科 (辽宁 沈阳 11004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英文名称为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1],其是由于B lymphocyte功能出现了异常行为的亢进而导致人体的红细胞抗体出现[2],从而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现象的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的发生会造成人体虚弱、头痛、气急以及乏力的情况产生[3],如病症发展到严重阶段将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影响。因此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免疫血清特征,行有效的输血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30例,依据输血的方法将其平均分成甲组(n=10)、乙组(n=10)以及丙组(n=10)。3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8~77岁,平均(56.2±2.1)岁。入选的所有患者均依据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确诊标准所选取,其中12例为原发性病症,18例为继发性病症,继发性病症中,骨髓增生异常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淋巴瘤3例、红斑狼疮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2例。三组患者临床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无差异性。
1.2 方法
医师对输注的红细胞指征进行分析,其中输注红细胞临界值为每升60克,如红细胞低于每升60克,出现头痛、乏力以及发热等贫血反应,则行输血治疗。甲组患者输注量为65U,乙组患者输注量为61U,丙组患者输注量为42U,采用血液置换仪器处理,其型号为CS-3000连续式自动细胞分离机以及专用的密闭式管道进行置换处理,操作依据说明书的相关流程进行。
1.3 临床标准
应用不同输血方法对患者的各项指标测定后,则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效果进行判定。痊愈:临床反应完全消失,其网织红细胞以及血清胆红素处于标准水平;有效:临床反应基本消失,其Hb大于每升80克,网织红细胞小于5%,血清胆红素小于34μmol/L;无效:患者的临床指标未得到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30例患者所有临床指标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对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则判定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三组不同输血方法对比,见表1。
三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甲组患者中,输血量为65U,发热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乙组患者中,输血量61U,发热1例,高烧超过38˚C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丙组患者中,输血量为42U,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的无差异性。
三组患者血液指标测定结果对比,见表2。
表1.三组输血方法效果对比
表2.三组患者血液指标测定结果
3.讨论
当前对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因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涉及到免疫学的相关问题[4],因此输血治疗和一般性的溶血性贫血的输血治疗方式有所区别。当前,医学研究人员已经关注到其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关键特征,输血疗法能够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心脏、脑部、肝脏以及肾脏缺氧情况进行改善,以此达到有效的耐受性血红蛋白标准,所以如果药物治疗产生效果时,则溶血性贫血情况则能够得到有效的减轻。根据本文研究数据证实,三组输血后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水平优于输血前,这也证实三种输血疗法对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症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其三次洗涤红细胞具有对白细胞进行大约80%的去除,97%以上的补体以及血浆蛋白成分的独有特征,因此在溶血贫血输血治疗过程中被列为首要选择标准。
本次研究数据证实,甲组和乙组的输血有效率呈现为P>0.05的无差异性,输血完成后,甲组和乙组的各项指标对比呈现为P>0.05的无差异性,这一结果也证明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过敏是由于自身抗体原因所造成的,和供血患者的血浆成分相关。因此在对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中行输血治疗时可以选择去白细胞能够达到和三洗红细胞的相同疗效。同时本组研究证实,甲组的总有效率和丙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输血后甲组和丙组的网织红细胞等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丙组患者加用血液置换设备治疗后,通过血液分离方法将新鲜血液置入,增强身体免疫力,对血液细胞环境予以更新,从而起到强化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联合血液置换疗法不仅仅能够对患者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浓度进行降低,同时还能够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所以在病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患者进行红细胞制剂输液治疗时,可以将血液置换联合应用其中,以此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的相关数据和王立新等[5]以及陆乐等[6]专家研究相符,临床价值显著。
[1]戴小波,任燕歌,曾朱君,等.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受血者的临床特征和输血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55-557.
[2]于洋,孙晓琳,马春娅,等.6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及输血疗效评估[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21(5):1275-1279.
[3]阿不都热依木阿吉·阿布都吉力力.探讨两种输血方式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z2):338-340.
[4]孙小纯,欧兴义,陈晖,等.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4):64-65,68.
[5]王立新,陈春霞,魏曾珍,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1):45-48.
[6]陆乐,王树亚,李平,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前相关检测及输血后疗效评估[J].江苏医药,2015,41(21):2615-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