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三阶段”
2018-04-25郭晶晶
郭晶晶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仔细研读乌兰杰先生的研究成果,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先生对很多问题的分类都与数字“三”有关,比如,“蒙古族音乐发展“三阶段”“蒙古族音乐地区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蒙古族佛教音乐的时代风格分为三个时期”“蒙古族民歌三个风格圈”“科尔沁音乐风格区的形成发展三阶段”“长调民歌三种拖腔”“长调民歌三种节奏形态”“科尔沁叙事三种类型”,等等。从乌兰杰先生1982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叙事歌》到近期出版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来看,他在有关蒙古族音乐研究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启当代蒙古族音乐研究之先河
谈到乌兰杰先生的蒙古族音乐研究成果,首先要从先生的第一部民歌集《叙事歌》(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1985年出版的第一部理论专著《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开始说起。
《叙事歌》是关于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一部地方性民歌集成,收录了包括《达那巴拉》《韩秀英》《龙梅》《丁克尔扎布》《阿尔达克钦柏》等48首科尔沁叙事民歌。从题材内容来看,包括古代武士思乡曲、动物寓言体叙事歌、长篇叙事歌等。收集的很多民歌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是乌兰杰先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书中共收录了16篇文章。其中,《蒙古乐风三变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蒙古族音乐的历史分期问题,将蒙古族音乐发展分为“三阶段”,为其后的蒙古族音乐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框架,其影响深远。在《盛开在草原的艺术之花——蒙古民歌简介》一文中,先生对蒙古族民歌进行系统分类,将蒙古民歌分为狩猎歌曲、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宴歌、短歌、民间艺术歌曲、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十种体裁形式,并分别介绍了这种民歌形式的风格特点。《民歌海洋中的哲学瑰宝》《浅谈蒙古民歌中的浪漫主义》这两篇文章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进行阐释,以民歌《茫茫的大海》《天上的风》《六十个美好》《诺敏古鲁之歌》为例,重点论述了蒙古族民歌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思想特征。《草原牧歌简论》重点论述了长调民歌的曲式结构、节奏、调式调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对长调民歌的分类、分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马头琴史话》《马头琴的传说及其他》这两篇文章是关于蒙古族器乐的专题论文,作者主要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介绍了马头琴这一乐器的产生及其发展情况。还有三篇是关于蒙古族歌舞音乐文化研究的论文,重点探讨了蒙古族歌舞音乐的渊源问题、歌舞音乐在不同时代的流变与发展的问题。《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一文就“古代蒙古部落的庆典舞蹈”“元代蒙古人的集体舞蹈”和“蒙古民间集体舞蹈”作了简要的介绍,另外还重点探讨了古代蒙古舞蹈与契丹舞蹈的关系、蒙古舞蹈对其他民族的影响以及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与原始宗教观念等。《蒙古族古代狩猎歌舞》以《蒙古秘史》等文献中记载的有关蒙古人的舞蹈艺术的资料为依据,重点介绍了古代狩猎时期的几种舞蹈形式。而《游牧生活与蒙古族民间歌舞》则重点介绍了蒙古族游牧生活时期的几种舞蹈形式。《牧歌历史沿革考》是一篇关于蒙古族音乐溯源问题的论文,论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对草原牧歌这一民歌体裁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作了一番考证,提出了“牧歌或者长调的历史要比蒙古族的历史还要长”的观点。《试论蒙古族音乐与匈牙利音乐的亲缘关系》一文将蒙古族民歌曲调匈牙利民歌曲调进行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播问题。
就研究对象而言,乌兰杰先生第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倾向于蒙古族音乐的各个领域。从理论研究方法上来看,则是运用大量的蒙古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蒙古族音乐进行研究。可以说,乌兰杰先生第一阶段的这两部研究成果,开启了蒙古族音乐研究先河。特别是《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这部专著对乌兰杰先生第二、第三阶段的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自出版到现在已经有三十一年了。三十多年来,蒙古族音乐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这一专著在蒙古族音乐研究中的奠基性意义、开拓性意义越发突显。
第二阶段:以《蒙古族音乐史》为代表的众多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
到了20世纪90年代,乌兰杰先生的多部研究专著问世,其中以《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这一专著最具代表。
《蒙古族民歌精选99首》这一著作是乌兰杰先生与马玉蕤先生、赵宋光先生共同完成。书中收录了《牧歌》《小黄马》《辽阔的草原》《乌云珊丹》《诺恩吉雅》《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99首蒙古族民歌,由赵宋光先生为这些民歌编配了钢琴伴奏。诚然,这一部民歌集与之前出版过的民歌集所有不同:一是,歌词部分是用蒙汉两种文字记录的;二是,采用了五线谱和简谱两种记谱方式,同时为每一首歌曲都配有钢琴伴奏;三是,这部民歌集为蒙古族艺术教育而推出的民族声乐教材;四是,该专著中收录的是内蒙古地区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阿拉善五个风格色彩区的民歌,从蒙古族民歌的地区风格色彩上来说,这部专著又是一部综合性的民歌集。
《草原文化论稿》中共收录了乌兰杰先生的16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北方草原文化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类艺术形式。《匈奴音乐漫议》一文重点探讨了北方民族草原文化源流的问题,文中详细介绍了匈奴音乐的民歌、英雄史诗与叙事歌曲、胡戏与胡妲、戏剧、乐器和萨满音乐,并以比较的研究方法,将其与蒙古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以进一步论述匈奴音乐对蒙古族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在《蒙古萨满教歌舞》《北方民族萨满文化中的生殖崇拜观念》《湘西南侗族“杠菩萨”与蒙古族萨满教歌舞》三篇文章中,乌兰杰先生采用了常用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北方游牧民族萨满教歌舞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巫(师公)音乐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原始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民歌考证方法浅说》一文强调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蒙古族民歌的考证的重要意义。《元、明时代的蒙古民歌》一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对13世纪以来的古代民歌作了考证和介绍。《关于叙事民歌的一封信》一文以书信体的形式介绍了叙事民歌这种体裁形式,将叙事民歌的历史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古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另一个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长篇叙事民歌,文中分别作了介绍。《蒙古族长调民歌与日本北海道民谣》一文将蒙古族长调民歌与日本北海道民谣进行比较研究,文中以具体民歌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若从其曲调、曲式结构,乃至装饰音演唱风格诸方面来说,则同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呼伦贝尔民歌呈现出更多的共同性。”[1](216)《蒙古族古代戏剧传统探源》一文对元代蒙古族歌舞“倒剌戏”、蒙古族古代舞蹈形式和风格善变的历史进程,也作了简明扼要的考证与论述。《达达乐曲考》一文作者对《南村辍耕录》所载三十余首“达达乐曲”作了简要介绍,认为,“达达”,乃是鞑靼的简写。宋、明两代的中原文人,将北方的蒙古族称作鞑靼。因此,从字面上来理解,所谓“达达乐曲”,便是蒙古乐曲。[1](260)《清代蒙古乐曲简论》一文介绍了清代蒙古林丹汗宫廷音乐;《卫拉特蒙古人的器乐艺术》是介绍了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乐器和乐曲。《马头琴大师色拉西》对色拉西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元代蒙古族绘画、抒发艺术概述》等论文的研究视角转向到了蒙古族古代戏剧、绘画、书法艺术。
《蒙古族音乐史》于1998年出版。此部专著正是乌兰杰先生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完成的。关于蒙古族音乐史的分期问题,乌兰杰先生认为,“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是随着蒙古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蒙古族音乐史的分期问题,或曰断代问题,必须与蒙古族历史的分期问题相联系。在总的框架方面,音乐史应该与民族史相一致。”[2](423)为此,书中把蒙古族音乐历史分为八个时期,分别介绍了不同时期蒙古族各类音乐体裁的历史渊源问题,以及对概念、分类、分布以及代表性曲目、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阐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该专著中在《蒙古乐风三变论》一文中提出的“蒙古族音乐发展三阶段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另外,关于蒙古族民歌的区域风格色彩区这一问题,在《蒙古族音乐史》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乌兰杰先生的《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和《草原文化论稿》这两部关于蒙古族音乐的专题研究的学术成果,是乌兰杰先生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汇集,也为其后出版的《蒙古族音乐史》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而在《蒙古族音乐史》中,乌兰杰先生利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同时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写出的一部完整系统的蒙古族音乐史学研究专著,实现了先生多年的学术愿望和学术目标,将先生的蒙古族音乐研究推向一个高峰。
第三阶段:从史学研究转向专题理论研究
经过几十年学术积累之后,乌兰杰先生的研究重点转向于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专题理论研究,其中包括蒙古族民歌研究、宗教音乐研究、说唱音乐研究、歌舞音乐研究、器乐音乐研究等众多领域。同时还涉及蒙古族戏剧、美术、舞蹈、建筑等领域。近期出版的《蒙古学百科全书·艺术》更是涵盖了包括蒙古族音乐在内的蒙古族艺术领域中的所有门类,将乌兰杰先生的学术研究推向顶峰。
(一)民歌研究领域
在民歌研究方面,既有《科尔沁长调民歌》(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和《扎赉特民歌》(蒙文,民族出版社,2006年)地方民歌的搜集整理成果,也有《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这一理论研究专著。
《科尔沁长调民歌》是关于科尔沁地方民歌的重要资料集。书中共收录有276首科尔沁地方民歌,其中包括长调民歌91首,短调民歌185首。该书中的序言部分是一篇极具学术价值意义的一篇文章,该文运用大量珍贵的民族资料,分别介绍了科尔沁艺术特色、分类、美学思想、功能性特征,以及流传在科尔沁地区的其他民歌形式,以进一步总结了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艺术风格特征和区域风格色彩。以民歌作为解读历史和文化的“文本”,逆向观察科尔沁草原以及科尔沁人民独特的历史和生产生活方式,来探讨民歌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3](14)这也是乌兰杰先生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扎赉特民歌》收录了210首民歌,包括长调民歌76首,短调民歌134首。序言是极具学术价值意义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扎赉特长调民歌的风格特征,重点阐释了扎赉特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以及部落文化溯源问题。对于这一地方歌种的研究,先生将其分为南北对应的两个中心,在对这两个中心独有的风格特征作详细描述的同时,将其放置于其赖以生存的地理历史环境中,来观察这一体裁形式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变迁问题。书中还运用到了统计学的方法,对书中所收录的民歌和演唱者的详细信息进行量化和分类。其中对扎赉特民歌的传承情况,尤其是对民歌手的家族史的个案介绍,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一书是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的理论专著。该专著分为16章内容。正文后附有“内蒙古长调艺术小词典”、6篇民间长调歌手调查采访录,精选的53首长调民歌参考谱例以及蒙古文对照歌词。还附有一张长调民歌光盘(CD),收录了34首长调民歌。书中首先对长调民歌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简述,从匈奴、鲜卑和敕勒等北方游牧民歌牧歌谈起,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得出结论,认为“蒙古族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继承者、守护者和弘扬者”。[4]书中重点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乐形态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体裁分类研究上来看,书中将长调民歌分为草原牧歌、情歌、思乡曲、酒歌、颂歌、藏歌、训谕歌、婚礼等八种形式;从长调民歌的的节奏形态研究来看,将长调民歌的音乐体式分为“悠长节奏”和“准长调民歌”两种;将长调民歌节奏形态分为“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华彩性的诺古拉节奏”;从长调民歌的机构特征研究来看,分为八种常见的结构类型;从长调民歌调式研究来看,根据地域特色与调式色彩,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乌兰察布、察哈尔——锡林郭勒、昭乌达、鄂尔多斯、阿拉善、青海和硕特和卫拉特九个色彩区;从长调民歌的演唱艺术的研究来看,创了了长调民歌演唱理论体系;从长调民歌的地区风格研究来看,认为长调民歌是“马蹄形”的分布圈,并对九个风格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书中还对长调民歌的传承机制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以进一步提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几种具体的保护措施,强调调查研究和加强保护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宗教音乐研究领域
乌兰杰先生有关萨满教音乐研究成果开启了蒙古族萨满音乐研究领域。经先生介绍,上世纪60年代,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曾两次回故乡采风,收集了大量的萨满歌曲。上世纪70年代,在着手《蒙古族音乐史》的准备工作时,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抄录和梳理了大量的资料,逐步熟悉了蒙古萨满教的历史概貌,为日后系统的研究萨满教音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乌兰杰先生早期关于萨满教音乐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草原文化论稿》《蒙古族音乐史》等专著中。《蒙古族萨满教音乐研究》(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2010)这一专著汇集了乌兰杰先生有关蒙古族散漫交音乐研究的众多成果。该专著中收录了28首萨满歌曲。书中将蒙古族萨满教歌舞表演结构分为“序曲、请神歌舞、娱神歌舞、图腾歌舞、祭祀歌舞、场外祭祀歌舞、巫术歌舞、结束阶段歌舞”等七个部分,重点论述了蒙古族萨满教歌舞的形态特征以及萨满乐器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还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将蒙古族萨满教音乐文化与蒙古族傩文化、蒙古族萨满教音乐与国内其他民族、蒙古族萨满教音乐与匈牙利音乐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全面论述了蒙古族萨满教音乐体系。书中还介绍了扎拉根白乙尔、甘珠尔扎布、西日莫、查干巴拉、色仁钦、双宝、门德白乙尔、宝音贺喜格等著名萨满或著名歌手演唱,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5]
乌兰杰先生是对蒙古族佛教音乐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音乐学家。《蒙古族佛教歌曲选》是先生近期推出的一部有关蒙古族佛教音乐研究著述,是一部兼具资料与理论价值的专题研究成果。从蒙古族佛教音乐的搜集整理来看,书中共收录了198首佛教歌曲,其中新疆地区21首、阿拉善地区23首、青海地区9首、鄂尔多斯地区19首、昭乌达地区14首、锡林郭勒地区19首、科尔沁地区22首、乌兰察布地区30首、呼伦贝尔地区16首,还包括2首番部合奏乐合13首笳吹乐章,并附有28位歌手小传。从佛教音乐的理论研究来看,开篇的《概述》一文重点介绍了蒙古族佛教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分别介绍了元代、清代时期佛教音乐的风格特征和音乐形态特点。文中还将蒙古族佛教歌曲分为佛教颂歌和赞美诗;活佛赞美诗、寺庙、佛教胜地颂歌、佛教箴言诗、佛教叙事歌曲等六种,其中,佛教颂歌和赞美诗又分为佛祖、菩萨颂歌、佛经颂歌两种。并对每一体裁形式作了一一介绍。乌兰杰先生将蒙古族佛教音乐的时代风格分为三个时期,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歌曲进行了概述。
乌兰杰先生在“蒙古族器乐音乐”“蒙古族多声音乐”“蒙古族说唱音乐”等领域的专题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当中,所提出的重要学术观点梳理,见于笔者与杨玉成教授共同合作完成的《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系列论文中,再此不再一一加以展开。
(三)其他艺术研究领域
除了蒙古族音乐研究领域中的众多研究成果外,乌兰杰先生还致力于蒙古族其他艺术形式的研究,如蒙古族戏剧、舞蹈、书法等领域。关于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早在《草原文化论稿》一书中的《蒙古族古代戏剧传统探微》《元代蒙古族回话、书法艺术概述》等文章中有所论及。而又在乌兰杰先生的《毡乡艺术长编》(民族出版社,2013)这一专著中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该专著主要分为六编,包括蒙古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蒙古学百科全书·艺术》(2013年)是蒙古族艺术研究的又一大重要成果。内容包括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戏剧、影视、杂技、摄影等9个艺术门类。书中以《蒙古族艺术概述》一文为开篇,全面介绍了蒙古族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戏剧、舞蹈和美术等各类艺术领域的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正文以条目的形式,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人物、团体、作品和事件等,以条目注释和论文阐释两种形式进行一一汇总。丰富详实的资料,是一部庞大而系统的综合性工具书。
以上是笔者对乌兰杰先生蒙古族音乐三个阶段研究成果的简要的梳理。根据乌兰杰先生在蒙古族音乐研究领域中的众多成果,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纵向扩展的研究视角。从起初的《叙事歌》《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到《蒙古族民歌精选99首》《草原文化论稿》《蒙古族音乐史》,再到《科尔沁长调民歌》《扎赉特民歌》《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萨满音乐研究》《蒙古族佛教歌曲选》《毡乡艺史长编》《蒙古族百科全书·艺术卷》,每一部研究成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研究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后期的研究正是早期研究的不断扩展、深入和升华。如,关于蒙古族音乐历史的分期问题,乌兰杰先生曾在《蒙古乐风三变论》一文中将其分为“原始音乐风格时期”“草原牧歌风格时期”“近现代叙事民歌风格时期”三个阶段,而到了《蒙古族音乐史》以及近期出版的《蒙古学百科全书·艺术》两部专著中,该观点有所变化。这一观点的不断变化基于蒙古族特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再如,乌兰杰先生曾在《蒙古族民歌精选99首》提出了“蒙古族音乐地域风格”这一问题,从而使我们对蒙古族音乐区域风格色彩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在《蒙古族音乐史》一书中这一问题的探讨得以延伸,地域风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中,调式问题素来占有重要地位”。[2](299)他以五个风格色彩区的代表性曲目为依据,探讨了不同风格色彩区的风格特征问题。而在乌兰杰关于长调民歌的专题研究中,这一问题不断得到深入扩展,他认为,长调民歌音乐风格的分布,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中心,从东部的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经过毗邻我国北部边疆的蒙古国(喀尔喀),再到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大漠草原,直至青海、新疆蒙古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型区域风格圈,将我国境内的长调民歌风格区从东到西分为九个不同的风格区。
其次,宏观系统的研究视角。从乌兰杰先生的研究成果来看,从宏观的蒙古族音乐的史学研究,再到微观的蒙古族音乐各种音乐体裁的研究;从对普遍规律的研究,再到共性与个性的研究。从多方面、多视角构建了蒙古族音乐研究的庞大体系。尤其是近些年来出版的《毡乡艺史长编》和《蒙古族百科全书·艺术卷》两部专著来看,乌兰杰先生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包括蒙古族音乐在内的各类艺术形式,也为我们建构了庞大的蒙古族艺术史,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再次,研究方法精细,同时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民间音乐资料大量用于乌兰杰先生的每一部研究成果中。乌兰杰先生谈到,“辛勤搜集资料、严格考证资料、精心梳理资料,是撰写音乐史的首要条件。”[2](424)笔者对乌兰杰先生几部代表性专著中所运用的文献资料集进行了统计,在《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一书中,乌兰杰先生运用到包括《蒙古秘史》《元朝秘史》《黄金史》《江格尔》《续文献通考》《多桑·蒙古史》等42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而在《蒙古族音乐史》这一专著中运用的文献中资料、考古资料也有80余部。就从民间音乐资料来说,几十年的田野工作,乌兰杰先生搜集到了大量珍贵的第一首资料,而这些资料在他的每一部研究专著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以下是笔者对乌兰杰先生的12部研究专著中用到的谱例数量进行统计,具体如下表:
表1.乌兰杰学术专著中运用的谱例统计表
大量民间音乐谱例资料都由乌兰杰先生亲自记录,既具有重要的资料性意义,同时也为乌兰杰先生在蒙古族音乐的音乐形态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另外,比较研究也是乌兰杰先生常用的研究方法。他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将蒙古族音乐与北方诸多先辈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将蒙古族不同部落之间的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将蒙古族音乐与国内其他民族音乐进行比较;将蒙古族音乐与国外匈牙利、日本等国家的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北方游牧民族与蒙古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问题,以进一步厘清蒙古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叙事歌》《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到《草原文化论稿》《蒙古族音乐史》,再到《科尔沁长调民歌》《扎赉特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萨满音乐研究》《蒙古族佛教歌曲选》《毡乡艺史长篇》《蒙古学百科全书·艺术卷》,每一部专著不仅凝结着乌兰杰先生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引领和影响着蒙古族音乐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为蒙古族音乐研究事业鞠躬尽瘁,彰显着浓厚的学术情怀。他的这种学术风范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投入到蒙古族音乐研究事业中来,而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更多的年轻学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草原文化论稿[M].台湾:蒙藏委员会印行,1997年.
[2]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3]博特乐图,郭晶晶.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二)[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2).
[4]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5]博特乐图,郭晶晶.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十)[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