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器鉴定那些事—瓷器烧制过程

2018-04-25何国森口述殷鹏整理

收藏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匣钵窑工烧窑

□ 何国森 口述 殷鹏 整理

近700年的历史中,由景德镇生产烧制的瓷器,逐渐风靡全球,誉满海内,是世界公认的瓷器生产中心,被誉为“瓷都”。如今我们能够看到、触摸到的每一件瓷器,前后都要经过选矿、炼泥、定样、利坯、绘画、施釉、入窑烧瓷等72道制作工序,几十位工匠经手,历时近半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其中,将胎坯烧制成瓷器是在整个过程中是最关健的一环,前面文章已对烧窑团队做了介绍,下面介绍烧制瓷器的程过。

一、装坯入匣

这里说的“坯”即已经生产完成的瓶、罐、盘、碗等各种器型的胎坯;“匣”即匣钵,也就是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的“浮梁匣钵”。在将胎坯放置在匣钵的过程中,要按照瓷器品种、釉色的不同分别装入匣钵内,之后再按不同釉色种类放在窑棚内备烧。准备烧制的胎坯一般称为“备坯”,备坯的数量通常会多出一窑能烧制瓷器的总数,这是因为在用柴窑烧制时,所消耗的各种资源非常大,有“寸窑寸金”的说法,因此,只能多备,不能少烧。之后要告知负责码窑发坯的负责人—托坯师,由他负责之后入窑所需的工作。

图1 涂抹过耐火土和黄土的窑定

图2 满窑工作

二、整理窑弄

在每次烧窑过程中,窑炉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如窑顶开裂、封泥脱落、窑砖断裂、窑顶变形等情况,因此在每次烧窑前,都要对窑内进行相应的整理,这一项工作叫做“整理窑弄”。

若有窑砖断裂,就要重新更换,再用耐火土、黄土合好,这一过程中,如果其余地方有开裂的缝隙,也要将其重新涂抹,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下次烧窑过程中裂隙继续扩大,也防止在烧窑升温过程中发生漏气,导至无法达到烧制的温度和环境气氛(图1)。此后将窑内一切杂物以及堵火用的几千个,直径约20厘米,传统龙窑用于烧制普通小碗的“可二”匣钵,拆掉搬出,查看窑内是否达到烧瓷的要求,之后就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工序。

三、满窑

在景德镇烧制瓷器中,有“一满,二烧,三熄火”之说,可见满窑这项工序,是一窑瓷器能是否成功的最关健的一步。甚至可以说,一窑瓷器的命运,在满窑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决定的。

满窑的工作,由烧窑团队中的一把手—把桩师负责。为了将一窑瓷器烧制成功,把庄师要对窑性、胎泥的软硬度、釉水的熔化温度、器型、近几天的气侯状况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再来决定采取怎样的满窑方法(图3)。

满窑开始后,把桩师傅首先要进到窑内,站在响里,①考虑满窑的各种问题。主要对当时环境因素做出一些具体的判断,之后还要将可二匣钵放到窑身与烟囱的连接处用于堵火,以柱为单位进行码放,具体码放的高度,要接近烟囱上的分析孔,便于观察火情。

图3 一直码到窑顶的匣钵

满窑的工作一年四季会有不同。春夏两季,景德镇连绵阴雨可达数月之久,空气中氧分子少,气压低,风力小,很不适合烧瓷,此期间烧制瓷器,很难达到高品质,所以能少烧绝不多烧。这一时期用于堵火的几千个可二匣钵码放的间隙要加大,并且会采用错位码放的方法,称为“错拉”目的是增加烟囱的抽力,使火焰的流动通畅,保证窑室内的正常升温。景德镇所用的燃材是马尾松,它的特点是透气性比较好,但作为燃材来说,受环境影响大,遇水汽则湿,见风则干。而景德镇在农历七月前,环境中含水量大,空气流动小,烧窑时所需要的高温由于松木潮湿而很难达到所需的要求,瓷器釉面通常表现出不肥润、发干的现象,俗称“差口气”。当地俗语“七死八活九翻身”中的“七死”,说的就是在此时期烧窑的状况,难度可见一斑。

“上半年无钱买盐,下半年有钱买田。”在景德镇,秋冬两季为最好的烧窑季节。此时天气晴朗,风力适宜,空气中氧份多,窑、胎坯、松柴都非常的干燥。通常一周之内可以烧制一到两窑,如此能一直烧到腊月初,制瓷师傅们的财富会也随之增加。

图4 首都博物馆藏清乾隆抱月瓶,釉面如“一汪水”

图5 窑内区域示意图

图6 玉璧型的火照

由于秋冬两季空气中的氧氛足,烟囱的抽力就会增大,这时满窑,就要将匣钵码放紧密一些,并且堵火用的可二匣钵相邻之间不留间隙,只在码放的最下面留有很小的缝隙,这种堵法当地称为“挂窑”。目的是让火焰在窑室内多停留,使窑内生成烧瓷需要的气氛,令釉面充分熔融并且还原,这样烧制出的瓷器釉面,才能够达到发色纯正,清澈光亮,如同被水所包裹着,俗称“一汪水”(图4)。

而用来堵火的可二匣钵内部也会烧制一些用料比较差的碗盘,这类瓷器不在乎数量以及精美程度,主要用于降低烧制成本。

当把桩师傅决定如何满窑后,先由收兜角师傅负责定位,把桩师傅则座在窑内的左侧发号施令,托坯师傅听其口令,按照窑位的不同,发放不同釉色的胎坯,其他十几名窑工包括一手,二手,小手等负责搬运(图2)。窑内,靠近烟囱根部的地方为前,窑门为后,左手方向为起手,右为落手。码放的过程中,从前端开始,一排排一层层的由低到高码放匣钵直到窑顶。其中我们平时所说的“排”称为“路”,“层”的称为“重”。如“二十路起手重一”,托坯师傅就会指挥窑工开始搬运装有茶叶末釉的匣钵,从第二十排左侧开始码放一层匣钵,一直码到右侧。

以标准镇窑为例,通常在第二十路至三十路左右的地方,温度一般能够控制在1250℃至1280℃之间,这一温区是烧制青花、釉里红、豇豆红的区域,这一位置,在窑内称为“窝里”,是窑里最佳的温区(图5)。而以青花料绘制的用于测窑温的火照,则会放在一路一重正中间的匣钵外侧,这里的能够达到的温度要比青花料正常发色的温度要低,将火照放在这里进行观察的原因,是因为如果火照中的青花料能够发色,则能证明此窑已经烧熟。火照的样子设计为便于钩取的玉璧型,通常放置6个(图6)。

在同一路内,不同的位置之间也存在着温度间的差异。中间的温度相对高,而两侧会偏低;靠近窑顶的温度会很高,窑底部的温度就很低。在发同一路的胎坯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温相对应的不同釉面、矿物颜料发色等问题。如有以钴元素致色的青花料和以铜元素致色的铜红料合绘青花釉里红的胎坯,把桩师则会与窑厂厂主协商,最终目的是要保红彩,还是保青花,因两种矿物料的发色温区不在同一位置,很难达到同时发色。如果想要青花和釉里红同时发色,则如同赌博中奖一般,全凭运气。

图7 刚点火后的窑门状况

一路匣钵满到最高处时,由架表师傅负责,码完后还要查看上下匣钵是否对正。如不直,架表师蹲在地上用双手抱住匣钵,再用肩膀的力量整体转动,直到满直,并且最好是上层的匣钵比下层的宽一点,称为“过肩”,至少也要等齐。若上层的匣钵窄于下层,在高温烧制时更容易倒窑,则必须要做出调整。

三百担镇窑可以满三十六路匣钵,在满窑时匣钵的尺寸要合理分配,每柱匣钵之间所留缝隙要一至。若满窑缝隙不统一、不合理,就会出现问题。窑工之间流传有两句话,一句为“前紧后松,累死窑工”,原因是前几路匣钵满的缝隙过小,因此火受到的阻力过大,烟囱拉不动火焰,升温慢,费柴、费时、费力,即使超过熄火时间,再多烧十几个小时,出窑后瓷器仍然会不成熟;第二句话是“后紧前松,快似雷公”意思是说,前几路满的缝隙过大,火焰无法留在窑室内,被烟囱很快排空,形成火焰流动速度过快,十几个小时就熄火了,匣钵已经承受不住火的力量,会发生倒窑,损失惨重。在满好匣钵之后,还要用稀泥,在匣钵间选几个点,使之前后左右相互粘连,让整窑内的所有匣钵成为一个整体,来抗拒烧窑时火焰的力量,不发生倾倒。每次镇窑可以同时烧制十几种不同的釉色,大小器型的胎坯上万件,满完整窑一般平均需要一天时间。

图8 火力逐渐上升

四、烧窑

图9 烟囱下方的观火口

图 10 上囱

近万个装满胎坯的匣钵整齐的满完后,由把桩师亲自指挥封闭窑门。窑门宽约0.8米,高约1.8米,总面积不足两平方米,却要用三、五小时才能封好。窑门就是窑火的命门。窑门封的好坏、被称为“子门”的投柴孔位置的高低,共同决定着烧窑的节奏,称为“子高一寸,火高一丈”,又有“千斤窑门,四两窑”的说法。窑门密封后就开始点火烧窑,把桩师向托坯师吩咐好烧窑的节奏后,就可休息。烧窑的工作由其余工人分批进行。第一班由托坯师傅负责指挥带领六名窑工进行工作。这时窑内温度低,烟囱的抽力不够,用柴不多,火不灭即可,称为“打冷火”(图7)。这一阶段,窑门留有通风孔,在窑顶火膛上方的发火孔也要打开,形成气流的循环,烟囱会排出白色的烟,是窑内的水汽形成的。等到窑内有了温度,就要将窑门封严,只留子门,盖住发火孔,加大投柴量,窑门上方两个圆形眼子透出的光亮,随着火力的提升开始由淡黄色逐渐变为桃红色(图8)。这时托坯师傅要跟据它的变化,分析窑内的温度,并发出口令指挥其他窑工进行不同速度的投柴。打冷火时间的长短,是跟据气候决定的,一般会在8到10小时之间。等火焰烧到烟囱处了,这一阶段叫“上囱”(图9~10),第一班窑工便可休息,第二班窑工开始上班。此时由架表师傅负责指挥继续烧窑。这一阶段窑内火膛的温度能够上升到1000度以上,投柴的窑工必须穿长袖的服装,带草帽、手套进行投柴,以免防止烧伤。投柴量的持续增加,火力的逐渐加大,使得窑棚内弥散着松油的香气。此时的火膛内部烈火呼啸,窑顶如蒸锅,热气腾腾。架表师傅通过烟囱处的观察孔进行判断火力,进行指挥。等烟囱处的温度能够达到1000度以上后,由把桩师傅进行观察掌控,下达口令,6名窑工中,有两名负责将松柴码成垛便于投柴,顺便将不好的松柴丢掉,其他窑工负责投柴,投柴量由指挥决定,投完一轮后,可休息几分钟,再听到口令又是一轮。就这样投柴近十几个小时,直至熄火。

在高温还原阶段,把桩师傅要随时观察窑身的整体变化。窑身在进行烧制时,是会膨胀的,通过窑门处观看窑顶内部的变化,是否有窑砖烧断,窑的整体变化是否一致,若不一至就要对用于压窑的砖块进行增减调整。这一阶段还要通过窑顶中间的观察孔,查看匣钵柱是否有变动。因窑顶为圆形,从窑门处到窑身与烟囱连接处有一个上升的坡度,如看到匣钵向窑门倾斜说明一切正常不会有倒窑发生,可以继续投柴升温;若发现匣钵向烟囱倾斜,证明火焰的力量已经将匣钵吹偏,不能再继续投柴,此时一旦一柱匣钵失去支撑力,整窑的匣钵就都有可能倾倒,一窑瓷器和匣钵都有可能报废,损失惨重。这一状态窑工称为“前雄后煽”。

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烧窑,如碰到火的流速不匀,把桩师将往松柴上泼水,降低柴的燃烧速度,把火往烟囱里赶。这时,烟囱从刚点火冒出白色的水汽白烟,经过由于加大投柴量造成的氧氛不足而冒出的浓烈黑烟,直到最后火焰从烟囱喷薄而出几米高的火柱,这时整个窑内的匣钵都在燃烧,经历着高温还原阶段。到了这一阶段,把桩师傅要到窑顶打开分析孔,勾出火照查看青花的发色来判断温度(图11),此处不是青花料能够正常发色的位置,如果发色能够达到明代空白期青花的发色状态,就表明这一窑烧好了(图12~13)。如果把握不准时,也可以用吐痰的方法,从分析孔往窑内吐,看痰落地后,是在燃烧,还是被风吹走,如果在燃烧,说明温度不到,如果被吹走则证明窑烧好了。一般把桩师傅烧一窑需要吐痰试6次,所以把桩师有“十个把桩,九个痨病”之说。

五、熄火、开窑

经过20小时左右的烧制,一窑瓷器基本上以经烧好,把桩师再平火二到三次,使火膛内残留的松柴燃烧殆尽,使匣钵自燃一段时间,窑内逐渐降温之后就要进入到熄火阶段。

是否可以熄火,时机很重要,把桩师会与窑厂厂主进行商量,是否同意或是再进行烧制,此时转瞬间就能改变一窑瓷器的整体面貌。在熄火后,一般经过两天冷却后可以开窑,如果准备马上烧制下一窑,可以将冷却的时间缩短一点,余温可以节省三成左右的燃料。开窑后,先将烧成的瓷器取出,之后再取匣钵。将瓷器按品质分级,打掉垫饼,再用竹片或是细沙磨光露胎处,这样一件瓷器才算完成。“烧好了不要笑,烧坏了不要燥”,出窑后,窑厂厂主还要组织把桩师,配釉师,画绘师等有关人员,分析总结本窑烧制问题。

图11 钩取火照观察

图12 火照发色

图13 首都博物馆藏明空白期大罐

结语

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有几千年的烧造历史。从明、清至民国,景德镇所使用的窑炉始终是最先进的。但从泥土经过火焰的洗礼,重生变成一种新的存在形式—瓷器,是非常之艰难的。一窑内若五成能成功地烧成瓷器就算合格,六成已经是优秀了。在人做、火烧、老天说了算的时代,窑工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将世界最精美的瓷器,呈现在我们面前。

注释:

①响里,即窑身与烟囱连接的位置。最高处距窑底约1.8米,宽约2米,为拱形,样子与陕北地区的窑洞类似。

猜你喜欢

匣钵窑工烧窑
驼背伍烧窑
辊道炉中匣钵对磷酸铁锂冷却效率影响的热仿真分析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清代煤窑有多黑
清代煤窑有多黑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黄泥洲的老窑工
繁昌窑匣钵特征及“上”字铭功能分析
最后的砖窑
最后的砖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