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语词考释四则❋

2018-04-25朱鹏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白露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

朱鹏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沈阳 110032)

虽古今注解《素问》者众,但终因其成书时代距今久远,且屡经传抄刊刻,故学界对于书中语词的训释仍多有未臻一致者。兹以《四气调神大论》为例,择取四则加以探究。

1 寒变

据篇中所载,春“逆之(笔者注:指养‘生’之道)则伤肝,夏为寒变”[1]9。“寒变”之义,唐·王冰、明·吴昆皆未注释,而其他注家的认识大致有三:一是随文释义,语焉不详。如明·马莳注云:“寒变者,水来侮火,为寒所变也”[2]即是其例。二是释作变为寒病、寒病之变。如明·张介宾云:“变热为寒”[3],清·张志聪谓“变而为寒病”[4],清·高世栻言“寒病之变”[5]皆其例证;今人释作“寒性病变”[6]亦是其例。三是释作“夏月得病之总名”。清·喻昌云:“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心火,至夏当旺反衰,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甚者战栗,如丧神守。[7]”或是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医家。

从文例来看,“寒变”当为病名无疑,且其具体所指当是夏季常见病证。而以上解说或失于含混或于临证无据,疑皆非是。

考《素问》《灵枢》之中,含有“变”字的病证名词尚有“变病”“呕变”“变呕”。若将此四者相联系,或有助于考索“寒变”一语的含义,兹节录其文于下。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笔者注:此文不见于《太素》残存卷帙之中)。[1]54”

《素问·厥论》:“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1]93(笔者注:《太素·卷第廿六·经脉厥》[8]155有收录)。”

《灵枢·五味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9]145-146”(笔者注:皆又见于《太素·卷第二·调食》[10]57-58,61-62)。

自唐迄今,中国学者对“变病”“呕变”“变呕”的注释虽堪称繁夥,但仅有唐·杨上善、王冰两人。在《太素》注语中杨上善或云:“食入还出,名曰变呕”(卷二《调食》),或以“呕吐”代“呕变”(卷第廿六《经脉厥》),而王冰注《素问》时则以“呕变”代“变病”。将以上三处注释相比照则不难看出,“变病”与“呕变”“变呕”皆指“呕逆”,或曰“食入还出”,这说明“变”有呕吐之义,而“呕变”“变呕”为同义复词,含义无别。故“寒变”一词自当以寒呕解之,而其所指当即以呕吐物清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从临床来看,夏季虽炎暑当令,但或正因暑热难耐,故由过饮过食寒凉、久居阴凉之处导致的寒呕极为常见。古医家审证求因,将其归因于春失养“生”之道所致的夏日阳气不足,亦言之成理。

其实,关于“呕变”“变呕”即呕吐之义,生活时代相当于清中叶的日人丹波元简已有论及。其《素问识·卷五·厥论》“虚满呕变下泄清”一条,在摘录吴昆、张志聪、高世栻三家论说之后,即以“简按”的形式评价说:“佛典有变吐之语,知是呕变变呕乃呕逆之谓。诸注恐强解。[11]209”其《灵枢识·卷五·五味论》“苦入于胃(止)知其走骨也”条亦有“简按”云:“变呕即呕变。佛典有变吐之文,可以证焉。[12]”但令人遗憾的是,虽丹波先生已窥得“呕变”“变呕”义同“变吐”,但终未意识到此三者皆是同义连言,而“变”即呕吐之义,故又断言王冰以“呕变”训“变病”为“未允”[11]115,更未能准确地揭示“寒变”之义[11]6。

另引杨、王二氏关于“变病”“变呕”“呕变”的训释皆是随文作解而未予强调,似可说明“变”之呕吐义在隋唐时期尚为人熟知。或许正是因为人所熟知,故王氏于“寒变”未作训释。而杨氏则因未能识别其所据底本“夏为寒为变”衍一“为”字,遂随文释作“夏为伤寒热病变也”(《太素·卷第二·顺养》)[10]27。

要之,“变”有呕吐之义,“寒变”犹言寒呕,指的是呕吐病症中以呕吐物清冷为主要表现者。

2 白露

本篇有云:“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白露不下,则菀藁不荣。[1]10”这里的两处“白露”,在《太素·卷第二·顺养》中皆作“甘露”。而杨氏注云:“言作‘曰露’者,恐后代字误也。[10]33”今之学者多主张改从“甘露”[13]22,并有当据《素问》改杨注中的“曰”字为“白”之议[14]。

考《道德经》中已有“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之语,而据本文语境,“白露”“甘露”“曰露”三者亦以作“甘露”文义最胜,因“曰”“白”仅一笔之异,据《素问》改“曰”为“白”亦近有据,故问题似已得到圆满解决。

但依愚见则仍有可议。考碑刻俗体,“甘”字既有与“曰”形体相似甚或无别者(其中“一”画,或近“ヽ”形,或与两侧笔画不相联,然皆似“曰”字;前者于北魏神龟二年亦即公元519年的《元祐墓志》有其例,后者于东汉建武年间的秥蝉县《平山神祠碑》中可见[15]),又可写得与“白”字简直无法区分(如东汉元初四年亦即公元117年的《祀三公山碑》、建宁元年亦即公元168年的《杨统碑》皆有其例[15])。而“曰”字亦可写得近乎“白”形:北魏永安二年亦即公元529年《尔朱袭墓志》、北齐武平七年亦即公元576年《赵奉伯妻傅华墓志》中皆有其例[16])。据此,将“白”“曰”视为“甘”之别体俗字似更妥当,而“甘露”“曰露”“白露”三者虽写法有别,但实为一词,其中自以“甘露”为典正;进而可知,杨氏“言作‘曰露’者,恐后代字误也”之论,实因其不知“曰”为“甘”之俗体而发,而近来据《素问》以改杨注之议,其失则与杨氏略同。

既然可以确信“白露”即“甘露”,则其义自可解作“甘美的露水”。

3 独沉

“逆冬气,则少阴(笔者注:当从沈祖绵说,校为‘太阴’)不藏,肾气独沉”句中,“独沉”二字,宋臣新校正云:“《太素》作‘沉浊’”[1]11,而现存《太素》则作“浊沉”[10]36。

对此二字杨上善未予注释,王冰仅训“沉”为“沉伏”;同是根据新校正提供的信息,清·胡澍谓:“‘独’与‘浊’古字通”“则‘独沉’、‘沉浊’义得两通”[17],而清·俞樾则谓“‘独’当为‘浊’字之误”,并云:“《太素》作‘沉浊’,其文虽到而字正作‘浊’,可据以订正今本‘独’字之误”[18];今之学者有以“乃”训“独”者[13]24,似是据“独”为正字而立论。由此种种不同认识,可知“独浊”“沉浊”“浊沉”三者以何为是,所云何意,仍需探究。

考本段有“肝气内变”“肺气焦满”(笔者注:《太素》‘满’作‘漏’,误,此不具论)之语,此“沉”正与“变”“满”合韵,且今本《太素》正作“浊沉”,故可确信新校正所云“沉浊”当如俞氏所说为“浊沉”之误倒。至于“独”“浊”于义当取何者,则应以能够阐明经义为准。考“独”本义为“单独”,并由此引申出其他诸义,或因“独”字诸义于此皆不甚合,故学者以“乃”训之。然训“独”为“乃”,前人虽有其说,但已为今日学者所否定[19],且本书中亦未见类似用例,恐非惬当。考《说文》“水部”云:“沈(笔者注:即今“沉”字),陵上滈水也……一曰:浊黕也”,“黑部”云“黕,滓垢也”[20],可知“沉”有“浊”义,字亦作“黕”,“沉浊”为同义复词,即滓垢、污浊、浊垢、污垢之义,用于此处可谓切当不移。“逆冬气,则少阴(太阴)不藏,肾气浊沉”,意谓冬季违逆闭藏之性,则肾气失常,而肾属水,其失常犹如水生污垢,故以“肾气浊沉”为言甚是雅驯。由此可知,“浊”“独”二字当以“浊”字为是,至于其间的关系,虽可如胡氏之言视为通借,但终不如俞氏指“独”为误字来得直接。

4 铸锥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11中的“铸锥”,学者据《太素》与元代读书堂本等校为“铸兵”,解作铸造武器[13]24,本已属确论无庸再辨。然近览学者之文,称“兵”“锥”形不相近,谓“锥”为“鍭”之形误,指代兵器[21],知故略作数语以祛其疑。

考诸古籍“铸锥”仅此一见(笔者注:引此文者除外),“铸兵”则是古人熟语。《左传·僖公十八年》已有“无以铸兵”的用例,而《晏子春秋·杂上二十》“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之文,更说明《素问》“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之喻甚有渊源。用“兵”字不但较“锥”“镞”于义为切,且与“井”字叶韵,文气殊胜。以上两点恐怕是主张“锥”当作

“鍭”者亦无法回避的事实。至于说“兵”“锥”形不相近,致误之因难解,不思“鍭”虽与“锥”形略近,却与“兵”字形声相去悬远,若古医经本作“鍭”字,又为何会误作“兵”?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陋如我,谬误恐是难免。不当之处,尚祈教正。

参考文献:

47个水功能区中,省级水功能区23个,苏州市级水功能区14个,张家港市水功能区10个,其中列入省级、市级水功能区划的河流纳污能力执行规定的指标值,其余的执行《张家港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纳污能力指标值。

[1]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台北:“国立”中国医学研究所,1979:9-11.

[2]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田代华,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

[3] 张介宾.类经(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8.

[4]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

[5] 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于天星,按.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3.

[6]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

[7] 喻昌.医门法律[M].丁侃,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5.

[8]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下册)[M]∥东洋医学善本丛书·大阪:东洋医学研究会,1981:155.

[10]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上册)[M]∥东洋医学善本丛书1.大阪:东洋医学研究会,1981:27.

[11] 丹波元简.素问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6.

[12] 丹波元简.灵枢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65.

[13]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24.

[14]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李云,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

[15]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4:47.

[16]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4:1151.

[17] 胡澍.内经素问校义[M]∥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

[18] 俞樾.内经辩言[M]∥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

[19] 解惠全,崔永琳,郑天一.古书虚词通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9.

[20]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11.

[21] 范登脉,吴弥漫.《素问》校诂四则[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158-159.

[22] 徐无闻.甲金篆隶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172.

[23] 王冰.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5.

猜你喜欢

白露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农事 白露
白露 秋分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