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2018-04-24王立壮

报刊荟萃(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比较教育

摘 要:公民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肇始于古希腊,却发展于西方资产阶级,再逐渐扩展到更多的国家。在西方公民的概念由来已久,所谓公民就是国家法律他关系着国家政治民主化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公民”一词由来的比较晚,进入新中国以来公民已经成为共享共有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社会共同体。因此把握好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特色,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我国的公民更好的理解和践行公民道德。

关键词:公民道德;教育;比较

一、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状况

追溯我国传统德育思想,可以至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孔子基于自身所属的时代背景提出要培养“君子”的人生品格,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倡一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传统思想对“圣人”的推崇,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个人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封建社会虽然推崇品格道德,但被称为“臣民”是在专制制度之下,所有社会成员都得臣服于某个绝对专断的君主,社会普通成员没有政治参与权。不同于封建社会“臣民”的概念,现代社会的“公民”概念反映了作为公民的个体之间即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完全平等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市场经济中的趋于个人利益实现的观念渐渐的使人行为的个人价值取向普遍化为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此时原有的社会道德要求失去了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作用,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小悦悦事件等道德讨论。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

二、中西方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西方的公民道德教育确实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比较中西方在道德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有利于我们国家借鉴西方国家在公民道德教育上的优秀内容,也吸取其走过的弯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

(一)中国重视德教至上,西方重视以智促德

传统的中国道德哲学体系,养成道德的方式重视“仁”,“礼”,“孝”等至善人格的培育,在中国的道德的养成体系中确实很少有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参与。这也造成了中国道德教育体系中重视人伦道德的教育,以培养人的道德品格为重从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西方的道德教育与中国不同,西方德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主张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作为道德养成的重要手段。教师们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权威和学习权威来获得知识,他们要求学生要靠自己的理智来判断事物在实践中检验知识。

(二)中国重视培养道德人格,西方重视培养公民意识

在论语中“君子”是个高频词汇,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注释中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足以见得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培养的重视。人格概念是一个近代名词,在中国古代是很鲜见的,但是中国古代关于人格的思想却是十分常见的。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历来重视对于道德人格的塑造,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就在于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圣贤之人。

西方的道德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公民意识。西方国家有两种主要途径来培养公民意识,一种社会教育的途径,另一种是校园教育的途径,两种途径互为补充,共同促进西方国家公民意识的发展。西方社会主张公民意志自由的表达要通过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公民越多的参与公共生活其作为公民的公共意识便会提高,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会通过开设例如“公民課”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当然,西方的公民意识教育也在西方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西方国家的父母纠主张孩子参与到家庭事物决策中,对于需要建议的时候通常会询问家庭中孩子的意见,就这样孩子在学习当中逐渐了解自己的权利。

(三)中国道德教育淡于宗教的作用,西方重视宗教在德育中的作用

正如中西方宗教在其政治发展历程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一样,在道德教育方面宗教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中国和西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宗教,但是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国流传广泛的佛教、道教基本上参与到其中,宗教与道德教育是相分离的。西方则不同,道德教育都有宗教的参与,西方人更重视宗教的作用,把宗教当成了道德教育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

三、公民道德教育方案

(1)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都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场交换活动也呈普遍化,可以说在这种条件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交换的,这就导致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漠视他人利益,漠视公共利益。需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的方式,增强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认同。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离不开好公民的参与,公民认同是公民参与的前提,公民参与是作为好公民的重要美德。

(2)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它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为一体。该课程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还可以“保存和扩大其社会所必需的伦理和社会价值”。美国95%以上的大学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我国本科教育阶段,只有一门课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单一且得不到学生们的重视。建议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学生要必修1-2门与伦理学等有关的核心课程,以促进学生澄清道德认识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课程来获得道德知识。

(3)政府应鼓励公民参与到公共事物中来,培养“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型公民”,该核心理念在于公民的参与不是被动的参与而是积极主动的有效参与,这种参与包括了两种基本的形式:社会事务的参与和政治事务的参与,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应有权利并推动社会的良性进步。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鹏译,1995.

[2]汪晖,陈燕谷.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C].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

[3]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作者简介:王立壮(1991—),男,汉族,辽宁大连人,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比较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巴州纤检所开展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
论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与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