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2018-04-24张丹
张 丹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生育期广大女性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虽然从病理学角度来讲该疾病属于一种良性病变,但却具有复发性和转移性两大基本特征,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接受非根治性手术治疗后5年的病情再次复发率水平能够达到40%左右,尽管在手术后都会辅助性应用相关药物进一步进行治疗,但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3-4]。而在病情复发后对治疗药物进行合理的选择,已经成为近年来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就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数学随机列表分组方式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辽阳市文圣区中心医院接受非根治性手术治疗的 116例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25.8±4.6)岁;已婚37例,未婚21例;已产32例,未产2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 1~9年,平均(3.4±0.9)年;本次发病时间1~17 d,平均(5.3±1.5)d;观察组患者年龄20~39岁,平均(25.3±4.0)岁;已婚41例,未婚17例;已产35例,未产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 1~9年,平均(3.1±0.6)年;本次发病时间1~19 d,平均(5.7±1.8)d。上述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非根治性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口服,12.5 mg/次,1次/d,连续用药治疗两个月。观察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次,1次/d,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0 U/次,1次/周,连续用药治疗两个月。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机体雌激素(E2)分泌水平、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囊肿体积的改善幅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消失,患者月经状态和机体雌激素分泌水平均恢复正常,受孕和日常生活均未受到任何影响;有效: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明显减轻,患者月经状态和机体雌激素分泌水平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但与用药前比较有大幅度改善,受孕和日常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无效: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未减轻,患者月经状态和机体雌激素分泌水平仍然没有任何改善,无法正常受孕,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机体E2水平、痛经VAS评分、囊肿体积改善幅度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机体E2分泌水平、痛经VAS评分、囊肿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者的机体E2分泌水平、痛经VAS评分、囊肿体积改善幅度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机体E2分泌水平、痛经VAS评分、囊肿体积改善幅度比较
2.2 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比较(d,±s)
组别 例数 症状消失时间 用药治疗总时间对照组 58 36.75±5.10 48.70±6.13观察组 58 29.61±5.48 35.59±6.37 t值 16.2375 23.0248 P值 <0.05 <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仅有 3例(5.2%),少于对照组的 12例(2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4%,与对照组的6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在通过手术方式对囊肿实施去除治疗时,多数情况下会发现病灶处于粘连紧密状态,在进行分离处理时病灶发生破裂的可能性明显增大,以致手术操作过程中病灶彻底清除存在较高难度,通过手术方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治疗是细胞减灭性操作,而非治愈性治疗,因此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6-7]。对于一些术后再次复发病例,以往临床多选择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在用药过程中围绝经期患者会有明显的潮热、出汗、骨质疏松等症状出现;而采用孕三烯酮进行治疗,会使患者的体重增加、肝功能相关指标出现异常;采用孕激素进行治疗,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恶心、情绪抑郁、水钠潴留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8]。
米非司酮属于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可以与垂体、卵巢、下丘脑等组织中所含有的孕酮受体发生反应,达到治疗效果,但该药物实际临床应用效果并不非常理想,且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相关研究认为,妊娠状态可以使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其具体的机理目前仍处在研究阶段[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主要是由妊娠期胎盘产生,通过荧光免疫法发现其主要存在于合体滋养层细胞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属于糖蛋白的一种,主要成分包括非特异的 α亚基和特异的β亚基。β亚基中所携带的若干个氨基酸片断和人黄体生成素β亚基的某些片断较为相似,所以,其与促黄体生成素(LH)结合可以产生极为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的基本生物活性,能够对黄体的促性腺激素受体产生较高的亲和力,使黄体的继续存在并行使正常生理功能的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得以维持[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1.4%,高于术后单纯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69.0%),且观察组在术后用药期间仅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12例;观察组患者药物治疗后机体E2分泌水平、痛经VAS评分、囊肿体积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也短于对照组。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非根治性手术后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机体雌激素的分泌状态,控制囊肿病灶,药物不良反应少,治疗时间短,术后药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由于该项研究的样本容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所得不良反应等数据的可靠性还需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证实和验证,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该加大样本容量,延长研究时间,使研究所得结论的可信度进一步提升。
[1]冷金花,郎景和,赵学英,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分布特点及其腹腔镜诊断准确性的评价[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1(2)∶111-113.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2(9)∶645-648.
[3]肖超,肖雪,鄂琪敏,等.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中电凝止血与缝合止血对卵巢储备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8)∶618-622.
[4]李抗旱,王云.腹腔镜手术分别联合GnRH-a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4)∶261-263.
[5]周丹,刘嘉茵.不同药物辅助治疗腹腔镜术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104-105,108.
[6]陆连芬,沈佩娟.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诺雷德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6(17)∶1563-1564.
[7]孙莉.腹腔镜手术配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9)∶4494-4495.
[8]王雪英,闫燕,张英.术后药物辅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1)∶60-62.
[9]郑兴宗.腹腔镜手术分别联合 GnRH-a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3)∶378-381.
[10]王秀萍,焦琳,郭红燕.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临床应用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10(3)∶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