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2018-04-24李如旭
李如旭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产科是医院各科室中具有较大风险的科室,收治的孕产妇病情复杂发展快,周转次数多,家属期望值大,因此,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医患、护患之间的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1]。因此,在产科工作中,护理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产科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本研究对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情况进行分析,将2016年1月至6月我院产科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收治的孕产妇
160例作为观察对象,现将本次研究得出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至6月我院产科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收治的孕产妇160例作为观察对象,产妇年龄在21~38岁,平均年龄在(27.4±2.3)岁,孕次1~3次,平均孕次(1.6±0.1)次。产科护理人员38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3~54岁,平均年龄在(34.5±1.8)岁,工作年限1~20年,平均工作年限(12.3±1.5)岁,职称分布为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15名,护士10名。学历分布为本科16名,大专13名,中专9名。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将产科内护士按照自愿方式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科室护士长为小组长。通过对产科当前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检查,找出问题分别是孕产妇对分娩健康知识掌握率低,新生儿存在手圈胸牌脱落的情况。
1.2.2 实施活动:根据找出的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活动,①加强孕产妇的教育。对于孕产妇对分娩健康知识的掌握,进行教育,结合产妇的情况,为孕产妇讲解妊娠知识,分娩方式,母乳喂养,产后恢复等知识,为孕产妇发放健康图表[2],根据图表中的内容个对孕产妇讲解,提高孕产妇与分娩健康知识的掌握。②新生儿风险管理。对产妇及家属说明新生儿佩戴手圈和胸牌的重要性[3],不要随意摘除,保证新生儿手圈、胸牌的质量过关,在迁床或洗澡时,要对新生儿的手圈和胸牌进行核对[4],新生儿手圈系的松紧适宜。
1.2.3 活动总结: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每隔15 d科室内组织品管圈小组成员开讨论会,总结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发生原因,研究解决方法,并在下一阶段实施中落实。
1.3 评价指标: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孕产妇对分娩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新生儿护理风险事件及孕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调查表在产妇出院前填写,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娩健康知识掌握使用相关知识≥80分为掌握;新生儿护理风险事件为手圈、胸牌丢失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品管圈应用前后孕产妇相关知识掌握率比较:应用后孕产妇对相关知识掌握率笔高于应用前,应用前后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孕产妇相关知识掌握率比较[n(%)]
2.2 新生儿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应用后新生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应用前,应用前后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n(%)]
2.3 孕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应用后元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应用前,与应用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应用前后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产科是重要科室,服务对象为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难度大,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理风险是产科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本研究对产科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采用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风险事件降低,孕产妇对分娩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提高,从而更加配合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采用品管圈后,科室内护理人员自愿组成了小组,通过对已经发生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法,从而使护理工作具有针对性,进而使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品管圈活动是以一种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具有完整的工作流程,使工作标准化,从而减少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
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孕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风险,适合在临床护理中应用。
[1] 姜永慧,李明洁.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18(19):142.
[2] 沈慧.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8):89-90.
[3] 高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290-291.
[4] 贾慧琴.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