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九鬼周造《“意气”的构造》中看海德格尔诠释学的影响

2018-04-23丁韵郝世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

丁韵 郝世超

摘 要 《“意气”的构造》是研究日本美学不可不读的名作,亦是最早使用西方理论建构亚洲文化特质的理论作品。本文将《“意气”的构造》的初稿本、修订本与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旨在探究出九鬼周造研究日本文化的基本思維方法的来源。

关键词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 诠释学 九鬼周造

中图分类号:B313文献标识码:A

1九鬼周造与《“意气”的构造》

说起九鬼周造,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海德格尔的文章《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在一位日本人与一位探问者之间》而得知的。他师从于日本著名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同时还承教于日本著名艺术批评家冈仓天心。1921 年从东京帝国大学退学后远赴欧洲留学,他在德国和法国学习和生活了八年。他在海德堡跟从李凯尔特研习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亲自拜会了柏格森。受柏格森的影响,九鬼认为,生命的样态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偶然性过程,这是其偶然性哲学的萌芽。1924 年,九鬼去了法国,有趣的是,他的法语家庭教师居然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萨特。1927 年,为了解决在生命哲学的引导下出现的“寂寞”、“无”的问题,他在胡塞尔门下研习现象学。在胡塞尔家中,他遇到了年轻的讲师海德格尔。受其思想的强烈冲击,1933 年他发表了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海德格尔的专著《海德格尔的哲学》,并首先将“Existenz”翻译为“実存”(生存)。九鬼在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两方面的哲学思想;实现了东西方的真正对话。

《“意气”的构造》是研究日本美学不可不读的名作,亦是最早使用西方理论建构亚洲文化特质的理论作品。“意气”是日本特有的名词,九鬼周造从词源、内涵、外延等方面考察了“意气”的含义,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诠释学阐释日本特有的文化习俗,构建起独特的国家美学认同。

2《“意气”的本质》与《“意气”的构造》

九鬼周造从欧洲归国后于1930年付梓的《“意气”的构造》的初稿,即名为《“意气”的本质》一文实际上已经在留学巴黎之时成稿。从其初稿的内容来看,在之后的《“意气”的构造》中已经被构造化之后的“意气”的三个契机,即“媚态”“意气地”“谛观”,已经明确出现了“娇态”“意气”“谛观”这样的雏形。可见九鬼周造在留学巴黎之时,分析“意气”的基本概念图示已经成形。①

由此可以说,九鬼周造对于“意气”的理解方式已经在留法时形成,在他回国后,只是将题目由“本质”改为了“构造”。但是,只要稍微将两者进行一下详细比照,就可以发现其中不可忽视的不同。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从两者的《序文》和《序说》一探究竟。

参照两者,首先看到的是两者共同使用的诸如“认为的随意转换”、“本质直观”“理论化”“印象性”一类,显然是有赖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诸概念(划线部分)。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则是,那些概念都是在文中作为基本的否定性的意思而使用。这些操作概念取自于胡塞尔一事,通过在后来的《“意气”的构造》序说中位于(*)位置的原文注释也可以清晰的了解。

就两者的论述看来,当九鬼在1926年执笔《“意气”的本质》的时候,是受到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论的强烈影响后想要论述“意气”的“本质”。虽然他肯定了通过“人为的随意变换”“本质直观”“理论化”这些方法概念发现普遍的本质、印象这一方法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很快就看到“形式的抽象方法”在理解文化现象方面的局限,从而批判性的把握理解这一方法。

于是,如果九鬼要想把握“意气”这一日本文化中固有的现象,就必须持有所谓的上述“完整地、如实地把握其活生生的存在样态,不忽略任何具体事实”的方法态度。在这里,显然九鬼是在支持胡塞尔所提倡的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但是,更注意观察一下,这种态度通过在《“意气”的构造》中所说的“我们在叩问‘意气的 ‘essential(本质)之前,必须先叩问其‘existential(存在、实在)。一言以蔽之,对“意气”的研究……而应该是“解释性”的”想法更加被强调了。同时,在《“意气”的本质》中的被称为“文化现象”的“意气”,到了《“意气”的构造》里改为了“文化存在”。可见此时九鬼对于“意气”的追问,同追问“存在为何”的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诠释学的观点明显接近了。故而,由此可以理解,九鬼周造把握“意气”所采用的学术方法论,显然是当时在欧洲思想界形成潮流的现象学的观点。但是那并非胡塞尔所主导的通过“本质直观”“理论化”来追求“本质”的现象学,而是海德格尔的那种将追问作为我的在的此在的实存定位为诠释学的现象学的观点。

但是,在这里又生出另外一个疑问。九鬼在考察《“意气”的构造》的方法论时,同时注释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两人的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出版于1927年,正处于《“意气”的本质》与《“意气”的构造》两者之间,所以出现这样明显的差距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暂且不说1913年出版的《纯粹现象学通论》,《存在与时间》至少在《“意气”的本质》执笔之时尚未问世,九鬼应该没有看过。即便如此,在《“意气”的本质》中已经可以看到“必须要具体的、事实性的‘存在体验这样接近海德格尔思维倾向的雏形。那么,九鬼当时如何接触到了海德格尔的思维的呢。

事实上,在《“意气”的本质》的开头,就注明了1923年由田边元所撰写的论文《现象学的新转向——海德格尔的生的现象学》②。在这一论文中田边元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为基础将1923年在马尔堡的讲演进行了介绍。文中揭示出,作为将此在原原本本的把握的方法论的诠释性的现象学,这就是所谓的对于之前的胡塞尔现象学的新转向。也就是说,九鬼周造通过田边元的论文得知了正在酝酿中的海德格尔的诠释学方法论。于是,九鬼将其还没得知全貌的海德格尔的思维,作为了自己思索“意气”的方法论而采用。实际上,1927年从巴黎再次访问德国的九鬼,首先是听取了胡塞尔的讲演,随后的学期则是为了旁听海德格尔的讲演搬到了马尔堡。并且,如果翻阅一下之后的《偶然性的问题》的话,就不难想象给与九鬼自身思维以巨大影响的,是这一时期在海德格尔门下所做的有关亚里士多德的演习。

3结论

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首先,九鬼自身想要将其考察的主题定为作为日本文化存在样态的“意气”,但是究明其理念的,并非胡塞尔的基于“本质直观”的方法。其次,通过田边元这一论文的媒介,九鬼当时接触到了海德格尔批判继承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这一新转向,并且重新确立了指引自己思维的方向。最后,最终确立这一方向转换的则是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有关于最后这一点,在《“意气”的本质》中已经出现了作为其根本契机的“娇态”,有关于它持续的二元关系而衍生的紧张性的理解方式,在《“意气”的构造》中,已经将其概念化,重新理解为“拥护作为可能性的可能性”“将可能性始终作为可能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样的概念把握方式明显是由来于《存在与时间》中第53节“这种可能性就必须不被减弱地作为可能性得到领会,作为可能性成形,并坚持把它作为可能性来对待。”

由此可以理解,有关于“意气”九鬼自身所获得的灵感,可以说是通过偶然的机缘,与海德格尔的诠释学方法接触而得以发展,最终形成了《“意气”的构造》。

注释

① 见《“意气”地构造》Ⅰ-23,《“意气”的本质》Ⅰ-96。

② 田边元《田边元全集(第四卷)》(筑摩书房)所受日本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1922年留学德国,接受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和M.海德格尔的思想。田边在哲学思想上是西田几多郎的继承人。他和西田一起创立了京都学派。

参考文献

[1] 九鬼周造.いきの構造[A].青空文庫,2001.

[2] 王向远译.日本意气[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

[3] 田边元.田边元全集第四卷[M].筑摩书房,1963.

[4] 陶秀敖,包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现代西方哲学[M].研究出版社,2010.

[5]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译.三联书店,1999.

[6]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右燕译.商务印书馆,1992.

猜你喜欢

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