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类节日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发展
2018-04-23雷少军刘文祺
雷少军 刘文祺
[摘要]历经“黄金十年”,民生新闻逐渐走入瓶颈期,尤其是近五年,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体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民生新闻受到更大冲击,如何创新发展成为民生新闻栏目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帮忙类民生新闻为切口,梳理了帮忙节目面临的问题,探索提炼了帮忙类民生新闻的创新模式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生新闻 帮忙 融媒体 创新
帮忙类节目,是民生新闻节目的一大分支,这类节目从“帮”人手,将民生新闻从“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中,提炼出了“帮你解决生活中的事”,进一步了拉近了民生新闻和百姓的距离,使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因此,即便是民生新聞逐渐“失宠”,但帮忙类节目还是保持了良好的口碑,在留住传统受众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收视习惯、信息接收渠道、审美习惯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帮忙类电视节目还是一成不变地以固有的方式展现,其结果势必跟一般民生新闻一样,将加速走进瓶颈期。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快速融合,找到转型、创新、发展的路径,也已经成为帮忙类节目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探索
以往的帮忙类节目都是以帮忙调解纠纷为主,这些纠纷可能涉及家庭纷争、情感纠纷、劳资纠纷、消费纠纷等,这类纠纷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是由于本身就和民生新闻中的其它类型重合,如果帮忙类节目仅仅集中于此,同质化就难以避免,所以进行内容延展,使之更加多样化,是帮忙类节目转型发展必须进行探索的。
首先,帮忙的概念要从“小帮忙”向“大帮忙”转化。“大帮忙”,是指凡是帮受众化解了生活中的难题、解答了生活中的疑问、传递了有用的信息、传授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或技 能,这样的新闻活动,那都叫“帮忙”。
将帮忙的视角从单一的调解纠纷,扩展到“大帮忙”后,实际上是将民生新闻和时政类新闻。以及生活服务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大大拓宽了帮忙类节目的发展方向。随着这一变化,媒体的服务功能也实现了升级,记者既可以介入帮忙调解纠纷,又可以跑腿化解百姓难题,还可以释疑解惑,与受众密切互动。此外,它还可以将老百姓迫切需要的生活小常识、小技巧进行梳理、演示,这是生活服务节目的元素,正如过去的网络社区一样,在这个帮忙平台上,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收益,不论时代怎么变化,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早已成为了一种日常和必须的习惯.这个是不会改变的,这就使得节目具备了服务平台的功能。
以湖北经视《经视直播》为例,从2016年12月19日起,《经视直播》进行扩版,开辟了“大帮忙”概念的“直播朋友圈”版块。在“大帮忙”概念下,民生新闻栏目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帮忙的元素也更丰富。除了有常规的纠纷调解,还通过搜集日常观众投诉中的共性政策类问题,向政府部门进行反馈求解、答疑解惑,形成“百姓问政”专栏,这个感觉有点像可视化的市长热线。同时,节目中还随着时令季节和消费变化,适时传递生活服务信息,如时令保健知识、家庭装修知识、生活急救知识等等。
将帮忙的内容从“小帮忙”升级为“大帮忙”,这意味着民生新闻能呈现的内容实现了倍增,它不再是以往大家认为的只能做“鸡毛蒜皮”的事,不管是大事、小事还是趣事、政事,只要是老百姓想知道,都可以帮你打探,让你知道。内容的拓宽,记者采制节目的活力也得到释放,过去一听就让人望而生畏的难题,现在有了帮忙记者,她们不怕难、不怕没人接招,她们集中时间精力,帮助求助人攻关解决难题,这对于受众来说很给力。节目的播出给了那些苦苦求索中的人们很大的希望,这不论是对节目本身,还是对相关行业,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突破。从实践来看也是如此,每一期帮忙节目的播出,都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公信力,并使得帮忙节目的口碑无处不在。
二、节目表现形式多样化拓展
我们都知道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新闻的故事化表达,在帮忙类节目中,故事化表达更是最主流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所谓故事化表达,就是把新闻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尽量口语化、接地气。不过,在技术大爆炸的今天,媒介形式多种多样,信息展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果新闻表达的方式不因时而变,随之而动,就会少了时代特点,也就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也就是说,新闻故事化表达的方式也要变。怎么变呢?
1、创意化表达。
在充满新鲜感的当下,说故事的方法也要新鲜。除了口语化表达,在讲述新闻的时候,在不违反真实性原则的情况下,还需要更多引入网络新媒体元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当下热点,使之在呈现上有一定创意。比如弹幕,在大众观念中,弹幕是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是“年轻”的互动形式,电视媒体,尤其是新闻,一贯是一副比较严肃的面孔,生怕稍有出入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与年轻态也似乎隔得很远,而实际上,我们强调的创新、转型、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新媒体元素,使传统电视节目更鲜活,更抓眼球。
很多帮忙类节目中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调解现场。在新闻故事化表达中,调解现场是故事冲突最集中的地方,在呈现时引入弹幕式表达,同样不失为一种创意。因为调解现场往往各方声音众多,甚至会出现某一方话语集中爆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把话语与“弹幕”的形式结合,既突出了新闻现场的氛围,又突出了观点纷呈的特点,使调解更客观平衡,更多元参与。像这样的表现形式,湖北经视《经视直播》的“大帮忙”版块中的帮忙类新闻,和搭建二手信息平台的“二手帮你淘”节目中都运用过,节目效果非常好,让民生新闻多了当下的流行元素,增添了节目活力。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创意化表达就是要在展现上借鉴与内容相适应相匹配的新元素,原则就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多用新瓶装老酒,这是新形势下帮忙类节目值得开辟的方向。
2、融媒体表达
帮忙类节目因为其生长的土壤是在电视媒体上,所以通过电视传播成为“理所当然”,但在新媒介环境下,帮忙类节目要突破转型,打破固有的“圈子”,也需要加入融媒体元素。
大量的受众从大屏转向小屏,帮忙类节目如何寻求表现力上的突破,如何能让帮忙帮到位,大小屏的融合传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近期,《经视直播》一则“高位截瘫的红安绣女高龄怀孕产女”的新闻在全国引起关注,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等媒体纷纷转载报道,网友、电视观众关注度也非常高。这则帮忙类新闻,就融合了大小屏的运用,记者帮产妇联系到医院之后,在产妇生产当天,全程守候,除了做常规的新闻报道以外,一组网络直播的记者也在产房外进行全程直播,当天网络观看人次爆棚,网友积极参与,甚至帮尚未出生的小宝宝取好了名字。这样的传播方式,让帮忙节目在网络上打开了传播空间,节目还没播出,帮忙和关注的热度就已经堆积得很高很高了,对求助人而言,收获了社会满满的关注和爱意,对节目美誉度来说,也都是很好的加分。
从帮忙节目的发展来看,融合发展不是传统电视的死结,而是新的机遇,节目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只要有助于节目好看,有利于节目传播,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可以加以运用,最终播出效果就是一个放大了的电视窗口,也只有加入了新媒体元素,融合传播,融合表现,节目才更有力度。
三、树立品牌符号
在全国知名的帮忙类节目中,无不都有某个记者或者某个主持人为代表的品牌符号。为什么品牌符号如此重要?因为符号容易留下印象,这是在争夺市场上最重要的“法宝”。以《经视直播》为例,帮忙版块曾播出了一条曝光美容陷阱的帮扶维权类新闻,节目播出后掀起了观众议论的高潮,一方面是因为调解现场黑心美容店老板的嚣张气焰,让现场异常火爆。而另一方面,在这则新闻中,大家还记住了一个人,那就是帮忙组记者,记者体验陷阱、拆穿陷阱、帮忙调解,最后记者像姐姐一样安慰当事人,当事人情不自禁抱着记者哭了。每一个环节,都凸显了记者介入帮助这个符号,自始至终,这是帮忙节目一条隐形的主线,有助于故事表达,主题伸展,也有助于观众对节目的辨識。
而在《经视直播》新开展的“二手帮你淘”版块,主持人洪子亮以掌柜为符号,搭建起二手物品交换的平台,走到观众家里,交换二手物品信息,并且对物品进行砍价,弱化了主持人身份,强化了“掌柜”形象,很快就被观众记住。此后,洪掌柜成了她的昵称,在粉丝群里,大家都会很热情地叫她洪掌柜。这样的符号,也让观众对节目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品牌符号树立起来了,对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帮忙类节目在转型、创新、发展中,打造以记者和主持人为代表的品牌传播符号,让节目带有个人风格特点,人格魅力地走进百姓心里,这对于扩大传播影响力显然是一条捷径。
四、打开合作渠道
如何经营、如何转型,这是当下传统媒体产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同样,民生新闻栏目也要思考如何在产业转型中发力,在创造新闻影响力的同时,打开更多的资源合作渠道,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融媒体环境下的节目拓展,这一块可以成为试验田,有很多潜力可挖。
例如在《经视直播》的帮忙类节目中,有很多帮扶类爱心节目,帮扶对象如重病儿童、经营遇困的老乡等等,在力图为他们提供帮助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要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援助。一方面企业有献爱心、加大传播广度和力度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助人也确实急需帮助,二者的诉求通过“帮忙”节目有机融合,很好体现了节目的媒介功能,直播来帮忙版块中,记者通过微信,微博,粉丝群等线下途径,成功联系到了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提供帮助,这是非常好的合作渠道,帮忙节目应该多开展此类实践。
生活服务类节目同样也是如此,很多装修知识、急救知识、饰品知识都是相对专业的,观众迫切需要更多业内专家来进行解答,传授相关技巧和知识。这类节目可以寻求和更多行业合作,通过解答观众疑惑,传递专业知识,开展各种各样的合作,可满足多方面的诉求。
其实“大帮忙”节目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可以通过资源的融合再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灵活的,适合新媒体背景下的产业化发展平台,在这一方向开展多元合作,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具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
(湖北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