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学校建筑的教育蕴涵
2018-04-23李祖明
文 / 李祖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学校的基本建设投入越来越大,已经拥有了一批外观漂亮、设施齐全的新学校,有些学校甚至可以说是走向现代化,学校建筑已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场所走向体现学校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新载体,学校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但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课堂实施的情景性、过程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信息化等新特点要求学校建筑作出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以满足学生学习的动态化、生成化和多元化等新要求,因此,学校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艺术,如何进行建筑模式上的传承与革新已成为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学校建筑在“教育性”和“文化性”上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一般关注学校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制度等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而就“学校建筑”这一因素对学生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充分的关注。但事实上,学校建筑的布局、功能、色彩、空间等对师生在校生活的情绪、健康与安全、学习的专注度以及满意度、出勤率等有直接的关联性,学校建筑以其或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彰显其“教育性”和“文化性”,影响着生活在其间的老师和学生们。由于存在“懂建筑的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不懂建筑”的事实缺陷,因此,学校建筑的设计存在着滞后于教育理念的问题,再加上建设经费和工程管理等问题,使得我们的学校建筑呈现同质化的弊端。如果我们只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研究学校建筑是很难有说服力的,我们还需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生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维度来分析和研究才能全面了解和提升学校建筑。我国目前的学校建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建筑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关注不够。纵观中小学建筑,在学校建筑布局、区域空间、色彩、主体建筑功能等方面存在着雷同的特点,不能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对课间活动空间需求是有明显差异的。由于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于教室和活动场所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同时学校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应该是具有独特性的,因此,学校建筑不仅应呈现地方建筑特色,如南方的润泽温婉、北方的方正干练等,同时要体现学校民主、平等、理解、关爱、奋进等文化特征,建筑能传递这个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追求的目标。
(二)学校建筑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学校建筑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教室排排坐听课的学习方式,较少关注教师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趋势。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倡导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探究与活动,学生在学校中的运动、娱乐、休闲与生活也成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场所拓展到能提供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探究、展示等各种空间,甚至包括与周边环境和社区之间的互动,那么单一化的固定教室的学习场所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与扩展,学校生源也呈现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区、民族、国别、种族和不同身体特征的学生),学校要体现国际化的教育视野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和他们的身心发展变化,同时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建筑功能的完备来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现代化。
(三)学校建筑还要深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特性。目前的学校建筑多是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突出“物”的重视,忽视学校中“人”的因素及其特殊性,而学校将是学生在里面生活若干年甚至十多年的一个学习场所,它给学生在感性上直接的舒适度、满意度和潜移默化的隐性熏陶是持续而长久的,所以,我们在注重教学活动“以生为本”理念下,还必须要考虑学校建筑的安全性、有序性、卫生性、舒适性、无障碍性等,不能因为建筑的缺陷而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更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如教室的走廊、楼梯宽度除了要考虑交通人流外应扩展成为交流的空间,休闲空间要考虑学生在下雨天的活动场所,厕所要考虑不同类别学校男女生比例,无障碍设施要考虑弱势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等等。“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还渗透在建筑修饰、设施配置等各个方面,还需考虑建筑环境因素等。
二、新时期学校建筑教育蕴涵的重构
在传承学校建筑的基本功能和历史文化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和学校发展的新需求,从多角度审视和入手重构学校建筑外显和内在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影响,提升和革新现代学校建筑特有的教育蕴涵和影响深度。
(一)建造安全健康的平安校园。学校建筑作为传统的育人场所,是必须符合教育目的、体现教育功能的,并能满足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的,所以,学校建筑首先是能够庇护师生的正常生命安全和保障身心和谐发展的,是和周边环境和谐共存的,因此,建筑物本身是必须符合安全标准要求的,是能承载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外部条件,在满足社区入学需求进行布局时,是要考虑学校作为特殊的学习场所的环境因素,如学校所处地段的噪音、阳光、湿度、空气纯净度、交通等,保证师生出入方便,校园活动是安全可靠,能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学校在教育功能上是能满足师生活动的需求的,如有教学服务区、行政办公区、运动休闲区、后勤服务区等,考虑功能区的动静关系和空间链接联系,既不会相互之间产生影响又能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如教学服务区与教师办公区可穿插设计或有边廊,方便教师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或探讨学习;为防止运动区的噪声干扰教学区的正常室内学习,可考虑运动场地靠边缘设计;校园的道路设计一方面满足方便师生在不同功能区迅速位移和疏散,另一方面考虑人车分流静态交通组织等等。
(二)营造现代、时尚的科技校园。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媒介和通讯技术逐渐渗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越来越频繁地影响着师生的生活与学习,所以,学校在建筑设计时就应关注科技元素在建筑中的特殊地位,实现校园的科技智慧特征。学校建筑的科技性不仅表现在建筑物造型的新颖性和建筑过程的现代化,更多表现在学校功能和管理上的现代化,如多媒体器材在教室和实验室中的设置和运用、计算机网络对学校各项活动的管理和监控、智慧型生活区域的节能设施、校园活动与家庭生活的链接等,应用前沿、智能化的设施和管理理念打造便捷、灵活、开放的现代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局部的有限的校园环境通过科技手段联接外部的多彩生活,实现社会科技与校园的无缝对接,以科技促进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进步,以学校科技的传承和创新影响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学校建设前瞻性的表现。
(三)打造创意飞扬的艺术校园。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阵地,应该提供给师生进行创意和探索的艺术氛围和展现的机会。这不仅体现在学校建筑体本身所具有的美的表现,如建筑体本身的立体感、线条性和色彩等,也体现在学校环境的营造上,学校可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着手进行创造和展现,以静态的学习环境和动态的学习行为等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因此,学校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让师生参与到其中,倡导和争取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来。一是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建设的设想和要求,使建筑的功能和特点能满足师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憧憬,以凝固的建筑来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欣赏美;二是发挥师生的创造精神,结合本校的特色打造富有自己学校独特性的象征性建筑或者标志、雕塑等,让学校洋溢着师生对自己校园建设的创意,同时充分展现师生的艺术创作,以自己的智慧营造丰盈的文化艺术氛围,比如我们可以在学校中开辟出艺术走廊、开心植物园和动物园、学生书吧、教工咖吧、科学体验园、书画创作室、歌舞排练场等,为师生提供多元的活动和创作区域。
(四)创建充满人性关怀的人文校园。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应该享受学校的主人翁的地位,在校园建设中得到充分的人文关怀。首先,学校应该是全纳无障碍的,学校是一个开放的,不分性别、民族、国别、肤色、家庭背景等因素制约的全纳性的环境,即除了满足普通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外,学校在建筑设计时,应该考虑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如残疾人员的无障碍设施,听障人员的触摸式设计以及防护性的运动安全围栏等等。其次,学校的建筑应该更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尽可能地提供学生可以进行学习活动的各类功能教室外,充分发挥建筑物本身的隐性育人功能,如活泼向上的建筑色彩、宽敞的教室的采光、便于疏散的通畅的楼道、开展互动学习的学习角的配置、可以张贴学生作品和海报的展示墙等等,将学校的人文特性渗透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面墙都充满着教育”。第三,学校的建筑也应该适应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的生活设施也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因此应该尽量地创设舒适的生活条件,如舒服典雅的食堂就餐环境、清静干净的就寝宿舍、方便丰富的购物小店、厕所的位置与配置以及学习区域与生活区域的空间关系等等,让学生在感受“家”的体验的同时也感受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学校即生活,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在学校中的活动和体验来发挥学校的教育性特点。
(五)塑造绿色生态的环保校园。学校作为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集体生活环境,应该体现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节省能源的理念,我们应该将激进的绿色生态和环保生活概念融合在其间。一是将校园打造成绿色生态花园,学校不是单纯的只是上课的临时场所,而是一群鲜活的青少年在此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区域,我们要保证校园内达到一定比例的绿化程度,更要通过园林的鲜花绿草、曲径楼台、雕塑意境等营造美好的活动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美化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二是通过环保行动的渗透来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环保理念不仅是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能量来造福人类,更是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首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各种建筑材料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环保材料和节能材料。其次,在室内功能区域和空间划分处理上多考虑环保和节能性因素,充分利用阳光、雨水等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地节电节水,设计上选用太阳能屋面、透光性隔板方式解决通风照明问题,以及可调节、可移动式的家具等,在室内培植适宜的绿植,达到净化空气与调节空气的作用。
(六)体现地域特色的独特文化校园。学校作为一个区域或社区的重要学习场所,应该体现地方区域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特点,保持与地方区域的和谐共处。学校在选址时就应该考虑到学校的特殊性,包括对学校周边环境、噪音、交通等的特殊要求,关注学校建筑的选址、方位、规模要合乎教育性。不同层次学校的选址要符合相应年龄段学生的入学便捷,比如小学学校一般选址在生活社区附近;若选址空间本身环境优美,蕴含丰富的教育和文化文脉,那就是绝佳的位置。而中学和大学则可根据学校性质和规模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环境。目前,受社会开放的影响,学校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在消解,但作为一个地方公共文化活动的中心,学校应该延续和发展本地文化,从学校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上体现本地的人文地理、区域文化以及建筑传统等,如江南水乡的黛瓦白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