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 中国建筑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018-04-23

建筑 2018年7期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施工

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初显,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民间投资回暖向好。尽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但基建投资增速仍保持高位运行,施工项目及新开工项目投资提速,新签合同额及到位资金持续增长。展望2018年,建筑业将如何发展,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一、机遇

(一)受益“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孕育新机

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明确提出,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为众多中国建筑企业带来转型的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秋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成果丰硕,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工程收入占比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抱团”出海。目前我国建筑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局面,“一带一路”倡议为建筑企业打开了海外建筑市场,对于已有海外承包经验的大型央企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而对于实力雄厚的建筑民营企业,“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包头市城市水生态提升综合利用PPP项目

(二)全装修、长租公寓为家装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各省份近年来陆续对住宅精装修比例提出要求:如上海在2016年8月提出自2017年起外环以内新建商品房全装修比例达到100%,2016年9月浙江也提出了类似要求。根据建筑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2020年全国全装修房屋比例将达到30%,全装修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至8000亿元,年复合增速20%。以租赁地产作为契机,装修行业的全装修业务正在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对于装修企业来说,关注住房地产市场的这一新趋势,可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抢占先机。

同样,长租公寓提供新机遇。2015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租赁住房发展。商改住全面铺开,政府鼓励租售并举,并大力支持租赁房屋的建设与发展。国内地产开发商、中介和互联网公司均有布局,由于租赁住房的居住属性更强,对装修的要求也将相应提升。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住房租赁市场快速发展,相应家装行业将迎来风口。

(三)建筑产业化迎来发展机遇期

对于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来讲,装配式建筑推广意义重大,一是可以缓解建筑工人短缺问题,二是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三是提高建筑质量,延长使用寿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住建部出台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3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采取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40%以上。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比率3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装修成品房面积比率达到50%以上。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出台支持政策。

(四)牢牢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我国建筑业市场规模大,但作为劳动密集、粗放经营的行业,长期以来管理和技术手段落后,如在项目管理上,业主、设计商、承包商、供应商、监理等信息交流还大多停留在单机层面。传统的低要素成本驱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技术创新将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建筑业已逐步开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BIM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广泛应用,从经济效益、技术手段和工程应用等方面,为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BIM技术给建筑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一方面BIM技术的普及将彻底改变整个行业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根深蒂固的弊病,用更高程度的数字化整合优化了全产业链,实现工厂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现代产业模式;另一方面,BIM在整个施工过程全面应用或施工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有助于培养真正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建筑企业要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增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二、挑战

(一)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推进,要求建筑业节能绿色发展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建筑业因其资源浪费率高、污染重而饱受诟病。如施工作业中排放大量的噪声和振动污染、现场产生的粉尘污染,建筑垃圾污染等。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求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建筑施工企业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积极尝试工厂化制造建筑构配件,现场建造组装各式建筑,努力从设计、开发、施工到零部件的生产、管理和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工程质量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符合绿色要求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为实现绿色梦贡献力量。另外,还可以加大产品转型升级力度,努力向低耗能、低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转型。例如:尽量减少承建扬尘污染严重的水泥厂工程,转而投身污水处理厂、净水厂的建设。

(二)人力资源匮乏

在新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革命驱使下,行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从业人员结构分布不均、项目管理人才缺乏、技术人才短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成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战略规划落实的瓶颈。

项目管理人才缺乏。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调整自身组织架构,建立新的管理方式,包括招投标制度、工程分包模式,健全关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体系等。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整个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广对从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型技术人才缺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BIM、VR、3D打印、物联网、建筑机器人等新兴的技术逐步在建筑业中应用,发挥的价值日益凸显。目前行业的从业人员对这些技术以及技术在工程中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熟练掌握并应用这些技术的人并不多。另一方面,技术人才资源不足成为装配式建筑、综合管廊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建筑业难以走出低利润围城

在长达20年的20%~30%高增速时期,我国建筑业利润依然长期低下,而这种情况是发生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且建筑业增速是GDP增速的2~3倍的情况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无非就是当前行业生产方式落后且行业集中度低下。建筑市场环境继续恶化,工程款回笼率低、运营费用增加、经营性现金流为红字、居高不下的融资成本、特别是“营改增”建筑业实际增加的税负等,都是导致建筑业微利运营的重要因素。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乏力,过去依赖水涨船高的建筑业优势不在,建筑企业如若不苦练内功,增强盈利能力,无疑将会被市场淘汰。

(四)我国建企“走出去”面临难题

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以低价优势获得订单之后,常常由于项目管理水平偏低,信息化手段缺乏,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完成项目,有时出现项目亏损的情况。在国外工程市场,中国建企的粗放式管理思维、基础管理薄弱等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瓶颈;民营建筑企业资源有限,业务范围较窄,往往只能采用以分包的形式参与到国际工程业务的竞争中,融资能力相对较弱,集中于利润较高的装饰、防水等专业工程分包项目,工程体量较小,对大型国企央企的依存度较高。而且部分民营企业在技术、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条件难以适应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需要,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以及安全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建筑行业标准相对滞后,由于中国建筑的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还未接轨,增加了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难度。

三、对策

中国建筑业增长快、规模大、竞争水平低、集中度低,有极大的产业整合机会。从我国建筑业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国内建企,尤其是民营建筑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准定位,以“专”赢天下

建筑市场非常庞大,分为房建、铁路、公路、市政等多个细分市场,施工企业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占领整个市场。建筑企业必须精准定位,选择主要的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培育相应能力和竞争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该细分的市场,深耕细分领域,才能成为某一细分行业的领导者。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业务聚焦,专注业务做精做细,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深度发展,或许是转型升级的一条出路。

聚焦、简化品牌和业务战略容易获得成功,除了客户认知导致的品牌效力外,企业的资源特别是企业家的资源集中于一点往往是成功的根本原因,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家的时间资源,分散将导致各方面改进的资源受损,最终会导致竞争力不足。

(二)质量是核心

建筑产品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体型庞大、建造复杂,且只能按照业主的要求进行建造,可谓是大型的“定制商品”。招投标时,业主一般偏向于品牌佳的施工单位,从某方面来讲,建筑行业的品牌就意味着产品的质量,建筑企业要想拿下订单,就必须重视品牌建设,而品牌建设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

施工单位品牌建设最核心的因素是保障建筑质量,打造精品工程。先进的施工技术、合理的人员安排、科学可行的技术方案都是打造优良工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施工企业必须紧跟先进施工技术和工艺潮流,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引进专业人才,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设备和使用工种器具来提高工艺质量和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建筑从业人员技能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施工企业需要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补上技能型人才稀缺的短板。

(三)积极拥抱BIM等信息技术

真正的优势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必然体现在企业级的成本管控能力上。如何掌控成百上千个大型项目的成本?成功的企业管控能力必然要基于和项目的信息对称能力。企业的转型升级必然需要一个数字神经系统,项目部数据、信息可以快速传输到总部,这样管理才能突破、精细管理才能实现。

企业级的BIM数据库可以和ERP管理系统结合,大大提升ERP管理能力和实用价值。BIM作为基础工程数据的提供者,作为从工具级上升到项目级和企业级的基础数据解决方案,能和ERP、项目管理软件配合起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现在BIM的应用价值已经非常大,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应用,每年都会有较多的BIM应用被研发出来,利用数字化的BIM模型全面提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和企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时机已经逐渐成熟。在建企成本管控面临大挑战的危机中,BIM是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企业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四)摆脱低价竞争

在竞争激烈的建筑招投标市场,许多中小企业实力较弱,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选择低价竞争维持企业生存,参与价格战也是无奈之举。反观大中型施工企业,营销人员盲目追求新签合同额,未对项目的成本与风险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往往造成低价中标的项目亏损。

国家对招投标中恶性低价竞争的问题非常重视,出台的《招标投标法》中规定,参与评标的单位至少三家,且必须低价合理中标。低价合理中标不等于最低价中标,想要依靠恶性低价中标的路已被堵死。施工企业要想中标,必须综合考虑项目成本、施工组织、方案论证、市场调查、风险评估、合同分析以及对竞争对手判断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低价”。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中标拿到订单?答案自然是拥有更强的施工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施工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五)增强核心竞争力,筑高行业门槛

当前行业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说到底是行业门槛过低引起的,应该思考筑高行业门槛,阻止有关系没能力的新进入者,依靠现存企业的自身实力,从品牌、技术、质量、成本多方面入手,提高综合竞争力。大企业一定要突破规模不经济的怪圈,获得成本优势,才能打破产能过剩的格局,才能淘汰众多落后产能的中小企业,产业生态才能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这样“挂靠承包” “内部项目承包制”就会被“直营”代替。甘于拿点管理费,自废武功的经营现状需要被扭转。

要实现规模经济优势,国内大型建企一定要在信息化上实现突破,尽快普及应用BIM技术。一把手要把精力转到研究管理、研究信息化上来。利用信息化实现集约化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筑业利润率的提升指日可待。

(六)提高软硬实力,“抱团”出海

增强企业竞争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海外项目的业务规模大、项目复杂程度较高,中国建筑企业主要依靠经验来把控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安全,很少依靠数据决策,这就导致施工中会频频出现返工行为,而且很可能会存在质量隐患。借助BIM技术的数据支撑作用,用精细化的思想指导施工的各个环节,建企就可以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提高项目管控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提高建企“软实力”。推动品牌建设,通过品牌优势赢得更多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份额。国际工程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各国建筑企业不仅仅要拼资金、拼技术、拼设备,还要拼品牌、履约能力、信誉,最终胜出的一定是软硬实力都过硬的建筑企业。因此,我国建筑企业需要重视内部软实力的打造,将品牌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赢得国际市场经营主动权,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民营企业与大型国企联合“出海”。民营企业可以利用在国内工程中和总承包商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借船出海”,利用自身在劳务、装饰、防水、保温等工程业务中的优势,在分包领域发力,实现海外业务从无到有的突破,并逐渐积累业绩。此外,民营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和国内其他细分领域的建筑企业合作,拓宽业务范围,使自身从专业承包商向总承包商转变,从而实现对外承包业绩的增长。

猜你喜欢

建筑业建筑施工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践行探索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动物“跨界”建筑业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