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怀天地 丘壑内营
—— 读吕品田先生的山水画

2018-04-23

中国美术馆 2018年4期
关键词:纸本水墨笔墨

刘 童

展览名称:乘物游心—吕品田绘画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

展览时间:2018年4月26日— 5月6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3号展厅

展品数量:76件

吕品田:1959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全国文化宣传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吕品田先生多以书写意味与水墨韵味并重的笔墨形式,营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丘壑,笔下的山川草木既非摹古得来也不全然为实景写生,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笔意之作。对笃学深思者来说,所谓“师造化”绝不是空洞直白又或单摆浮搁地去描绘自然中客观存在的景物,而是将对物象的观照与对宇宙自然的理解融为一体,以此将“造化”的“形”与“神”同主体的“情”与“理”统一起来,使“中得心源”在内涵与方法上皆超越了情感宣泄或迷离呓语,从而实现“意”“象”的相契与升华,品田先生即是如此。在他看来,“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图景中,自然与人是相通一体的,都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洪流的显发。一切自然和文化现象皆以‘道’为本体,皆遵循宇宙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他把这种体认带入到创作中,所表现的是高山大川中蕴含着的永恒生命力,所体现的是胸怀的开敞与心灵的充盈。

吕品田 《乱山葱茏》 纸本水墨 68cm×34cm 2014

吕品田 《秋声》 纸本水墨 69cm×34cm 2017

在语言建构上,他并未过多眷恋那些陈陈相因的笔墨程式,而是立足于“笔墨”的根本属性,以“状物”与“写心”来抒发自我笔意,“笔墨”与“丘壑”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各有意味,笔墨形式既“有笔有墨”、秩序精妙又不拘常法、率性洒脱。在作品《乱山葱茏》中,他以侧锋横扫接以提按转折的用笔形成了一个个具有构成关系的、富有秩序感的块面结构,又以墨色渲染出空间、明暗、结构、层次,将那些块面有机地组织起来并转化为山势的纵横起伏和岩石的形态质地。这种皴法虽有“斧劈”之意,亦融入了斧劈皴的雄浑强劲,却又较其更为蕴藉也更富生机,或许正是因其具备“有机”的感性特征,品田先生才称其为“斫木皴”。在《磐石叠翠》《空山秋语》等小景作品中,大面积展示了这种皴法,在《秋声》《云峰横卧》等全景作品中又被升华为对山石竦峙、峥嵘崔嵬等宏观态势的表现。

吕品田 《江山秋色》 纸本水墨 138cm×69cm 2016

吕品田 《雨余尘埃少》 纸本水墨 138cm×69cm 2018

通过明晰的笔墨层次感和被强化的块面构成关系中可以发现,他不但以此方式将对山川形质的独特印象抽离出来着重表达,同时也在皴、擦、点、染、勾的过程中深入探究了笔墨形式中方圆、曲直、刚柔、虚实、轻重、缓急、疏密、顺逆、浓淡、干湿等要素的多样统一,将思维与经验、情感与直觉全面带入到笔法与墨法的相互渗透中,“写”的意味又得以被凸显。如在《晓风》 《乡关梦回》 《江山秋色》《岭树重遮》等作品中,树法多以中锋刻画主干,又多以“钉头”起笔而后或勾勒、或点画树叶,笔笔相生、极富韵律。中景、远景则破墨、泼墨方法并用,墨色浓淡枯润变化精妙。表现山光浮动、烟岚轻发,则行笔左舒右展、刚柔相济而墨色滋润;描绘疾风劲草、树影婆娑,则行笔起落翻飞、风驰电掣而墨气淋漓。这些点画形态之美、节奏律动之美和水墨渗化之天趣,皆源于他对媒材的充分把握,不仅体现出“心性”与“物性”之间的高度冥合,同时也反映了“真”与“善”在“美”中的投射,体现了他超诣卓然的审美格调与宽宏仁厚的内在品格。

在空间境象的营造上,品田先生极其讲求对“远”的把握,以此赋予作品以远尘绝俗的诗意;另一方面,又通过“俯仰往还”的观察方式来显现主体在空间境象中且“游”且“观”的精神轨迹,并以“远”来为这种“游观”提供视觉上的空间纵深,为主体建立了指向“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通道。以《晓霁》为例,观者按横卷从右至左的观看顺序投入视线,由右侧的远山游移至左侧的近景,此时便能体察到他在空间结构中刻意弱化甚至消除了“高远”和“深远”,也就淡化了“高远”之“兀”和“深远”之“幽”,仅强调“平远”之“渺”,以此赋层次以渲淡,赋推递以冲融。同时,他又通过对山石朝向和树木疏密的设置,将观者“载瞻载止”的视线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引导回右侧,最终平和、舒缓地弥散于远山之中;又如《雨余尘埃少》,近半的篇幅皆为留白,故近景得以突显,乍看起来颇似“边角小景”,细读起来却又不止于此。观者将视线投向画面,首先便被近景“乱山乔木,碧苔芳晖”的气象所吸引,目光反复游移于雄健峻峭的山脊和灵动清新的草木之间,玩味树石的形质、态势和阴阳、向背。而当观者在“完形”的冲动下推递视线,却蓦然发现“平远”处的中景竟被寥寥带过,目光随即跃入更远处的虚空,思绪亦渐渐跃向渺远之境。

吕品田 《晓风》 纸本水墨 34cm×69cm 2014

吕品田 《磐石叠翠》 纸本水墨 34cm×34cm 2017

吕品田 《空山秋语》 纸本水墨 34cm×34cm 2017

由此,刍议品田先生的语言风格,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写实训练,塑造了他坚实的造型基本功;在美术设计领域的多年实践,使他在抽象与构成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水墨画、瓷板画、油画、水彩画等不同画种的创作经历,亦使他对材料语汇与形式语汇之间、媒材属性与审美特质之间的紧密关联有了深刻的认识;得益于“日记化”的速写习惯,他具备了高超的物象捕捉与概括能力,尤其敏感于对象的形质或情态特征,在造型语汇的生成上极为注重由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瞬间凝固而成的“第一感觉”,并以此直扑对象的“神韵”;更重要的是,在他那里,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文化修养早已同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相通融,即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践行迈入“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之境界。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他将这些经验与认识、素养与能力转化到对笔踪墨迹的运用与调度上,将对“第一感觉”的强调带入到对形象“神韵”的提炼与塑造中,以此形成了以“神”写“形”、形神汇通的语言特征和“心手相应”“物我冥合”的笔墨追求。在图式建构上,他高度融入了对“远”的精神体验,使其意味隽永深刻,也使作品因“远”而意境生发,这就使他的创作多呈现出侧重“造境”的倾向,画中的境象实在而又虚灵,恰于“真景”与“真境”之间,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他也藉此觅得了暂别“尘嚣缰锁”“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佳境,“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猜你喜欢

纸本水墨笔墨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笔墨童年
水墨
兰华生作品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