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初中生历史思辨能力的方法

2018-04-22梁云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逻辑性思辨能力系统性

梁云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方法,認为应从“问题”切入,采取“问题点—问题线—问题面”的形式,提高学生思辨的敏感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进而使学生掌握历史思辨的方法,提升历史思辨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 思辨能力 敏感性 逻辑性 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140-03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初中历史教师应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历史思辨能力是指能够运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现实问题,以及认识和预知未来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讲,历史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借助“问题”这一媒介,采取“点、线、面”的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思辨敏感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一、精选“问题点”,培养历史思辨敏感性

台湾大学历史学者吕世浩在《历史阅读与学习》一文中强调,很多教师教学历史的方法是错误的,错在没有教给学生思辨的能力,学生读完一本书跟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没有与历史书中的人物或事件发生化学反应。在教学历史具体课程之前,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发现但又容易忽视、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思辨敏感性,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分析学生的学情,找到学生思辨的兴趣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他们本身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也仅限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说,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思辨活动的内驱力。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依据历史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和遴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乐于探索,主动思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教学时笔者结合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的片段,提出两个问题:1.电视剧《芈月传》的故事发生在我国的哪个朝代?2.你用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由于学生对电视剧《芈月传》较为熟悉,因此他们对笔者提出的问题很有兴趣,纷纷参与讨论,而问题中的限定条件“用证据证明”,又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思考。学生通过回忆电视剧里的情节和阅读历史教材内容,讨论后列出了商鞅变法、战国七雄、铁制农具、牛耕等史实证据,证明《芈月传》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通过这次比较成功的思辨活动,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有了大致的了解。

(二)丰富历史文本内容,打通学生思辨的节点

思辨并非一种空想活动,它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教材文本作为基础,但教材文本又往往无法直观形象地阐述各个知识要点,从而阻碍了学生思辨活动的顺利开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之初,教师要让学生先经历几次顺利的思辨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丰富历史文本内容,打通学生思辨的节点,这样既为学生顺利进行思辨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助推学生顺利进行思辨。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课的内容,梳理教材内容会发现,文中有一个思辨主题——夏、商、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其实,对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教材中也有介绍,但阐述十分简单,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图片资料也很少,导致学生的思辨活动受到一定的阻碍。对此,教师要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夏、商、周三个王朝灭亡的资料,比如烽火戏诸侯、酒池肉林等历史典故,还可以找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材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具体生动,打通学生思辨的节点,使其顺利开展思辨活动。

二、将问题连成线,提高学生思辨的逻辑性

当精选出来的问题点引发学生的思辨之后,教师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将各个“问题点”连成一条“问题线”,通过一连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问题来培养学生思辨的逻辑性。对此,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第一,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问题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其批判精神;第二,将学生的思辨问题“矛盾化”,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将知识“问题化”,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反对依靠权威和流行观点,强调求知过程中证据、逻辑的重要性,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传统的历史结论或观点,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批判前人的结论或他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求证获得新的结论。以前,教师的教学大多时候是“教教材”,让学生“背教材”,缺乏质疑问难的引导,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了。现在,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教材”“背教材”的做法,将教材中的知识“问题化”,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养成批判精神。

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由于该课涉及西汉政权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这三大块内容,而且这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问题化”,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历史真相,比如笔者在课中提出: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为什么会选择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否适合作为西汉初期的治国策略?假如你是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你会如何选择治国策略?这一连串问题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史实资料,做出辨别和判断,也能使学生对书本内容产生质疑,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实,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又改变了教师“教教材”的现象。

(二)将问题“矛盾化”,促使学生思辨的翻转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分為二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因此,在分析历史现象时,我们要抱着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历史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历史消极的一面。在教学初中历史时,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矛盾对立的问题,让学生从正面和反面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辨问题时思路不断发生转换,进而改变单一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形成全面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复习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笔者围绕该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了一个带有矛盾性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社会发展受到了阻碍,导致历史发展变慢了;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其实是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笔者提出这样具有矛盾性的问题后,让学生针对问题一分为二地进行思辨。有的学生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频频发生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这是消极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长年累月的战乱,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促进了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社会文化获得了繁荣发展,这是积极的一个方面。”通过思考探究,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比较,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而辩证的认识;通过思考、辩论,打破了学生单一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这也是学生历史思辨能力提高的表现。

三、架构“问题域”,优化学生思辨的系统性

当学生形成思辨的习惯并掌握思辨的技巧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从“问题点”“问题线”过渡到“问题域”,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在架构“问题域”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辨训练,必要时要给予学生思辨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多思辨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思辨活动更科学、更系统、更规范,从而优化学生思辨的系统性。

(一)将价值引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辨

对于历史问题,假如教师只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教材内容,学生没有对历史有切身体会,那么历史将失去生命力,只会成为学生记忆中的知识,而这种记忆中的知识很难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更别说形成历史意识了。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将学生对历史的体会和情感融入历史问题中,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历史教学中。因此,在历史思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利用历史学科“观古察今、古为今用”的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辨,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笔者与学生讨论“朝代兴衰、历史更迭”这个问题,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时,通过对各个朝代兴衰的分析,学生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假如统治者是船,老百姓是水,那么水既能够让船安稳地行驶,也能够将船推翻沉于水中,学生也能从中意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和强大。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结合时下人们关注度较高的教育、医疗、就业、消费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政府重视“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此外,笔者还注意总结“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等各种盛世现象的共同点,归纳各个朝代注重农耕发展、注重地方吏治、提倡勤俭节约等行为的相同特点,再结合现在我国政府重视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政策,提倡反腐倡廉的治国理念,让学生深入理解朝代兴衰、历史更迭的根源。

(二)基于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辨策略

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如果采取的思辨策略比较原始和粗糙,这不利于学生提高思辨的效率和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思辨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思辨策略,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辩证思考。如针对前文提到的“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待问题,得出全面的结论,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经过这样的思辨指导,学生自然能够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第二,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对比式思考。比如,在文化政策方面,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政策,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虽然二者都实行了文化专制政策,但收到的效果却不一样,秦朝灭亡了,而汉朝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对比思考,学生能够透过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不仅提高了思辨能力,而且培养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采用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从思辨的源头——“问题”入手,按照问题的点、线、面逐层推进的原则,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历史思辨的敏感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使思辨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行为。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逻辑性思辨能力系统性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逻辑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例说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